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钉子刷屏 (Dimpurr Cheny)
若想探索实相,必须汇集所有的能量。你必须勤勉到有能力不按照任何模式行事,而只是不断地观察自己的思想、感觉、恐惧和敌意,并且超越它们,让自己的心彻底自由。若想深入探索那些最神圣、不可名状、超越时间的东西,你就不能属于任何团体、教派、信仰和信念,因为信仰和信念都会把某个也许并不存在的东西视为真理。信仰的本质就是不必通过自己的探索、行动和能量,便轻易接受某样东西是真理。
发现自己很难喜欢上任何东西了。没有神化的精神,没有纯洁的渴望,又不崇拜金钱,又不乐于草木。拥有的物质世界的悲剧只是存在的证明,却不能成为荒诞的幸福。如果思想可以倒退,再来一遍,那我宁愿走向蜂拥的大流——
睡觉不能带手机上床。
有两种成长。
一种是「证明式」的。譬如原始社会要去独自打猎带回猎物作为成人的标志。
一种是「赋予式」的。譬如成人礼、或者入团入党。
你该不会真的以为,自己会在18岁生日的0点钟声响起的那一刻,人格得到升华,体格得到强健,一瞬成为「成年人」的吧?
Forwarded from Cellophane (Colin)
「我们法律人既要仰望绝对,又要接受相对。什么叫仰望绝对呢?因为我们相信绝对的公平和正义是存在的,这是我们始终前进的方向。因为如果你不相信这个世界上有绝对的公平和正义,那整个的价值体系都会崩溃。……法律人一定要仰望绝对的公平和正义,当然绝对的公平和正义亦如绝对的圆一样,它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它存在于彼岸。这是我们应当仰望的方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但是正是因为对这个绝对公正的仰望,我们能够接受现世的相对正义。我们能够接受我们所画的圆是不完美的,但是我们依然有朝着完美前进的方向。所以这就是法律的一种智慧、平衡和妥协。我们要相信存在绝对,我们又要接受现世的相对。」
Forwarded from R.O.D.
「如何讨论」这一件事情我的一些想法。尽管我也一直在这上面犯错。知易行难大概是这种感觉。

最开始得搞明白这是哪种讨论,是请教?说服对方?单纯交换意见?说服旁观者?

前几天在论坛看人在请教问题,问着问着和「老师」吵起来了。挺无语的。先搞懂对方的意思,随后如果有不同意或者疑问,都用疑问的形式问出来,不要不知不觉地用上了反问。有的时候自己误解了对方的意思,有的时候对方也没完全搞懂。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帮对方完善自己的论述。等对方能讲明白了如果依旧不同意再去交换意见。

为了让讨论进行下去而不是变成吵架,最重要一点是绝对不要把尊严、善恶、智力给赌上去。不要把讨论逼到「输了丢脸」「你的观点是恶」「你的观点是蠢」的地步。如果对方表现得有点生气,我想这是人之常情。讨论(特别是政治问题的时候)大脑总会把这场讨论和尊严、善恶、智力这种东西给关联起来的。尽量信任对方不是恶意的,并且不断释放缓和的信号。看到一篇文章[1]说如果想反驳一个人,那么尽量以总结和赞同为开头,让对方觉得知我者莫过于你,再以补充的口气去说自己的观点。这不仅仅是话术,你必须理解你反驳的东西才能真正反驳它。

过程中要不断确认是不是定义有区别,是不是两人说的不是同一件事,牛头不对马嘴。为此要不断复述对方的观点不断问「是不是这样」,这种过程繁琐而又无意义,往往让人心灰意冷。有些人说话暧昧不明又拒绝仔细解释,话里到处都是自己也解释不明的指代。建议还是别指望能有什么好的讨论了,尽快终止掉比较好。否则到头来只会留下一滩意义不明的对话记录并后悔自己浪费了的时间。

说服旁观者的情况下也是最暴力的情况了,基本就是吵架了,这时候往往也不剩下丝毫信任了。我的经验是不要被牵着鼻子走,不要被带偏到别的话题,不要再做「是不是这样」的确认了,不要一句一句的回而是有系统有条理地集中回复,回复的时候不会口吐恶言但是也不会给对方留余地。同时回复的时候要预想对方会如何攻击并提前堵死对方的路[2]。这些的前提是真的相信自己是对的,并且真的有能力组织起来论述。

[1]: 实在记不得来源了,那篇文章还挺不错的…
[2]: 被赛博仇人抗议过「最讨厌你这种让人无话可说的话术」。不是很明白话术的定义。至少这种做法没有欺骗,没有攻击,没有逻辑错误,也没有蒙蔽别人的判断力。仅仅避免了争论陷进无意义的「攻击-防守」泥潭之中。
只是不想跟着任何一股正在激烈翻涌前进的舆论走。
所有这一类的激烈,最终都能变成一种残忍的强迫,一种综合的迫害,一种言论的宵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可笑的结论——善良是在某一天和一群人一起感动,而非一个人在别人欢笑时落泪。
这个当代的公共讨论从来就没有批判和辩证,有这类思维的人早就不屑于和一群用情绪内化价值观的人讨论个是非了。
Forwarded from 1979 年某苏联派出所
人们似乎非要看到美德(诸如勤奋、服从、纯洁、虔诚、公正等)对德行者造成损害不可。
人们称颂勤奋的人,却根本无视此人的视力、思维及创意受到勤奋的损害;人们敬重和惋惜一个“鞠躬尽瘁”的青年,是出于这样的评价:“对整个社会而言,失去最优秀的个人,这种牺牲是微不足道的!牺牲是必要的,当然也是可惜的,但更加可惜的是,个人的想法、个人对自身的保存与发展同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相违背!”这就是说,人们惋惜这个青年不是因为他本人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的亡故使社会失去了一个屈从的、大公无私的工具——所谓的“老实人”。(《快乐的科学》)
https://github.com/FD-/RPiPlay
大概是能找到的最廉价、效果也不错的AirPlay server解决方案了。支持iOS 9之后所有设备,树莓派接网线延迟挺不错,也很稳定。
Channel photo updated
2024/06/09 13:28:48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