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SaudiArabia #Iran #Politics
沙地-伊朗協議:點解中東國家關係好似變好咗?

沙地阿拉伯長期同美國關係密切,而伊朗就係同俄羅斯同中國親密啲,兩地都係中東地緣政治最重要地區,亦係敘利亞同也門戰爭背後主要因素之一,兩國甚至係 2019 年伊朗無人機襲擊沙地煉油廠而轉差

上星期兩國簽署重建外交關係同緩和地區緊張局勢協議,而中間人係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引起美國同以色列關注;其中一個因素可能係多年政治或者宗教分歧令兩國非常疲憊,加上伊朗面對經濟困境、全國抗議活動同美國制裁,兩國希望避免更多衝突,即暫時休戰

雖然中東國家大多無民主,但亦唔可以將政治睇成純粹統治精英之間嘅棋局,民眾都係一個因素,例如伊朗指控沙地政府資助嘅電視台批評佢地政權,話電視台煽動抗議,今次沙地就同意淡化報導,所以民眾有一定能力限制兩國政府嘅合作程度

Source: Joshua Keating, GRID
#China #Global #Politics #tech
TikTok 禁令係全球蔓延

全球至今有十幾個國家對 TikTok 實施全面、部分或者公共部門禁令,雖然大多數出咗台嘅禁令淨係適用於政府部門,最近就有英國同新西蘭禁止公共部門設備使用,但越嚟越多私人企業考慮封殺; 上圖見到黃色嘅國家全面禁止使用 TikTok ,藍色就係部分禁止,綠色係暫時禁令

Source: Sara Fischer, Axios
#China #Russia #Politics
習近平普京會面希望達到咩成果?

今次係兩人第 40 次會晤(加埋網上);星期一普京係《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話歡迎習近平幫手結束戰爭,習近平就係俄羅斯官媒寫話複雜嘅問題無簡單嘅解決方法

俄羅斯明顯想同中國生意不斷增長,2022 年俄羅斯出口至中國嘅原油同天然氣分別增加 44% 同100% 以上,而中國對俄羅斯出口就增加 12.8%;普京亦希望呢種商業關係升級至軍事支援,中國新任外長秦剛上星期就話點解美國可以賣武器比台灣,中國就唔可以提供比俄方;但如果公開賣武器,中國就唔可能再保持中間人角色

至於中國,除咗有平油買,習近平亦希望俄羅斯支持佢地對台灣採取任何行動,同埋爭取其他國家認可佢地係烏克蘭戰爭嘅角色

兩國嘅共通點就係佢地都覺得自己被世界舞台睇低,一直唔受西方尊重,而且對西方民主國家嘅所謂世界秩序不滿

Source: Tom Nagorski, GRID
#Russia #China #Politics #Economy #energy
俄羅斯中國嘗試重塑全球能源貿易

七國集團制裁之下,更多嘅俄羅斯原油流向中國同印度,最新中國海關數據顯示,俄羅斯已經超過沙地阿拉伯,成為中國最大石油供應國;;另一方面,《路透社》引用 Kpler 數據,今個月美國對歐洲原油出口達到破紀錄水平

但係今次習近平普京會面並無促成兩國嘅新天然氣管道協議,有分析指係中國有談判籌碼,例如佢可以買其他國家嘅液化天然氣,亦有推測話就算呢條新管道起得成,到 2030 年俄羅斯對中國嘅天然氣出口都只係達到以前歐洲出口量嘅三分二;同時歐洲制裁開始見效,國際能源署上星期報告指,俄羅斯上個月嘅石油出口收入 116 億美元,比舊年同期下降 42%

Source: Ben Geman and Andrew Freedman, Axios
#Italy #Politics #Society #LGBT+ #gender
意大利政府對 LGBTQ 群體鎮壓行動

上圖見到意大利同東歐嘅顏色比較淺色,代表平權程度(尊重人權、平等)越低;現時意大利擁有二戰以嚟最右嘅政府,成千上萬同志家庭面臨昂貴而漫長嘅收養小朋友過程,雖然意大利係 2016 年通過同性婚姻,但係天主教同保守派反對聲音之下,政府無通過同志家庭獲得非親生仔女法律責任嘅議案,現任總理更加多次公開反對彩虹家庭,話準備收翻佢地組織家庭嘅權利

Source: Chiara Albanese, Bloomberg
#SouthKorea #China #Economy #tech
韓國晶片製造設備支出將會超過中國

根據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 SEMI 數據,韓國係 2024 年嘅晶圓廠設備投資可能會增加41.5%,達到 210 億美元,而中國就增加 2% 至 166 億美元,相信係美國實施出口管制以重塑全球半導體供應鏈嘅跡象之一

Source: Bloomberg
#France #Politics #Economy #retirement #protest
法國示威原因:生活始於工作結束時

法國最近幾個月嘅示威同罷工斷斷續續咁發生,機場、火車、地鐵、電車、火車同巴士全部都要減班,加油站排曬隊,巴黎行人路幾乎行唔到,因為全部都係垃圾

示威源於新法律將退休年齡每年提高三個月,直到 2030 年嘅 64 歲(而家係 62),而且執政政府繞過國會辯論同投票,但民調顯示 78% 法國公民反對

憤怒背後唔單係欠缺民主嘅做法,而係法國人生活同身份:為生活而工作,生活就係工作結束後先發生嘅事,唔會有人將六至十星期嘅年假帶落下年;作者試過係法國睇醫生攞病假紙嘅時候,佢叫醫生開一、兩日比佢,但醫生堅持開五日

另一個憤怒點係民眾認為馬克龍只係為有錢人服務,加上上街遊行或者公民抗命係法國政治有悠久歷史,民調更加有 62% 受訪者認為應該再大力啲罷工同抗議,向政府施壓

Source: Monique El-Faizy, GRID
#US #Economy #tech
Meta 新年新景象

Meta 年初至今股價跑贏大市,市值增加大約 2,200 億美金,而公司 2022 年損失達到六千幾億;現時員工比舊年少兩萬,最近一次內部通知話計劃再裁員一萬人,減 5,000 個招聘,而 Meta 係過去四年增加 144% 員工;下圖見到 Facebook 改名做 Meta 之後,元宇宙嘅 Google Search 即刻見頂,今年嘅熱門字眼變成 AI 同 Chatgpt

Source: Data Storytelling, Chartr
#Japan #OECD #Politics #Society
日本少子化情況係經合組織國家排第一

上圖見到日本 1970 年出生嘅婦女而又無仔女嘅比例超過 25%,係 OECD(經合組織)38 個成員入面比例最高,大部分地區低於 20%;日本政府話會推出支出翻倍嘅新方案,係保持社會運作嘅最後機會,包括強制侍產假、取消學債、大力加補貼等

Source: Bloomberg
#US #China #immigration
美國墨西哥邊境出現中國移民熱潮

上圖見到美國邊境巡邏隊係南部邊境逮捕中國公民嘅情況,舊年捉到嘅人數明顯大增,唔少人係通過墨西哥、哥倫比亞同巴拿馬等地向北走

有來自河南嘅人權社運人士受訪時話穿越 11 個國家先到美墨邊境,離開中國係因為曾經係廣州參與社運,加上擔心政治倒退同封國措施而選擇移民;舊年巴拿馬有 2,000 個中國移民,而通過穿越叢林進入巴拿馬就有接近 2,200 人,多過普通移民

Source: Han Chen and Stef W. Kight, Axios
#US#China #Economy #Politics
六成美國人認為同中國貿易利大於弊

最新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61% 美國人站係貿易一邊,認為機會大於威脅,出口嘅經濟利益大於進口可能造成嘅損害;最近美國有經濟學家批評政府保護主義,同中國脫鉤提高美國消費者同企業成本,削弱美國海外影響力同出口競爭力

Source: Bryce Baschuk, Bloomberg
#Ukraine #EU #Politics #Economy #war
歐盟進口大量烏克蘭農作物

上圖見到歐盟由 2022 年至今(藍色)購買嘅農產品比 2021-22 年度明顯大增,舊年俄羅斯入侵後封鎖出口,波蘭同其他國家幫手將糧食運出去,但最近東歐農民表示出口大量烏克蘭糧食影響佢地生意,甚至影響佢地對烏克蘭嘅睇法

Source: Bloomberg
#China #Economy #alibaba
阿里巴巴分拆六個業務

六個業務舊年嘅收益(人民幣)分別係:(由上而下)
媒體及娛樂 320 億
數位地圖/外賣(本地消費者服務)430 億
物流(菜鳥)460 億
全球電子商務 610 億
雲端運算 750 億
中國電子商務(淘寶天貓) 5,930 億
總收益 8,500 億
(另有 30 億收益嚟自創新項目)

兩年前阿里巴巴被指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被處罰 182.3 億人民幣嘅創紀錄高額;阿里巴巴嘅收入由 2012 年嘅 200 億人民幣大增至 2022 年 8,500 億元,而淘寶至今仍然由母公司單獨控制,佔總收益近 70%

Source: Data Storytelling, Chartr
#Global #Economy #Politics #supply
少數國家控制關鍵原材料出口

上圖見到貴金屬、鎂、鋰等重要金屬原材料都係一、兩個國家主導產量同出口市場,一旦有國家對呢類關鍵原材料出口實施限制,對全球經濟有巨大影響;過去十年增加關鍵原材料稅收同限制出口量嘅情況增加五倍幾,全球 10% 出口量至少受一種措施限制

Source: Bloomberg
#Russia #Politics #Economy #war #energy
俄羅斯能源出口收入有下降趨勢

俄羅斯石油同天然氣收入係第一季下降 45%,三月嘅原油平均價格為每桶 47.85 美元,遠低於舊年同期嘅 89.05 元,而盧布兌美金匯率最近創下自舊年四月以嚟新低;美國同歐盟分別係舊年三月同十二月對俄羅斯石油實施禁運,之後再對俄羅斯原油實施 60 美金上限,迫航運公司同保險公司等買 60 蚊以下嘅原油,違反可能面對刑事或者民事處罰

Source: Matt Phillips and Emily Peck, Axios
#US #Economy #business #media #tech
美全國公共廣播電台因政府資助標籤暫停使用 Twitter

Twitter 由 Elon Musk 買起之後,NPR(全國公共廣播電台)係繼 CBS(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第二間暫停使用 Twitter 嘅主要新聞機構,原因係 Twitter 最近係獲得政府資金嘅媒體機構加上政府資助標籤,NPR 同 BBC 都有,NPR 亦被加上國家附屬 / 同政府有聯繫嘅標籤,而且無任何解釋或者警告;Elon Musk回應話唔知點解 NPR 被貼上標籤,但就話會調查事件

Source: Sara Fischer, Axios
#Global #Politics #military #defense
全球國防開支

芬蘭最近正式成為北約第 31 位成員,雖然佢地為北約總人口增加唔到 1%,但芬蘭同俄羅斯有 832 英里嘅接壤邊界;舊年普京入侵烏克蘭,芬蘭好快就申請入北約,76 % 人口支持,係北約史上最快批准嘅申請,同期申請嘅瑞典就因為匈牙利同土耳其阻止而未批准

北約成立係 1949 年,12 個創始成員因為蘇聯擴張而成立聯盟,其中一個宗旨係對一個成員國嘅攻擊會被視為對所有盟國攻擊;北約規定每個成員國要將 2% GDP 用係國防,雖然只有 7 個成員國做到,但整體開支佔全球軍事支出 56%,單係美國就佔近四成

Source: Data Storytelling, Chartr
#UK #G7 #Economy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指英國將成 G7 中表現最差經濟體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IMF 最新世界經濟展望報告,英國會係今年七國集團中表現最差經濟體,萎縮 0.3%,2024 年亦只會有 1%增長;英國之前係 G7 入面增長最快嘅經濟體,2021 同 22 年嘅增長率分別有 7.4% 同 4%;除咗英國同德國(今年預計增長係 -0.1%),IMF 指歐元區係經濟放緩地區,而對美國經濟預測就係自 1990 年最悲觀嘅五年預測;全球今年增長率就預測有 2.8%,係近 30 年嚟最差推算

Source: Data Storytelling, Chartr
#Global #Society #population #fertility
全球生育率直線下降

19 世紀初,全球人口達到 10 億人,之後 220 年人口增長 8 倍,當中有一半嘅增長發生係 1975 年之後;聯合國預測由於全球生育率下降,2020 年得 2.3,略略高於 2.1 呢個世代更替率,到 2100 年人口增長可能完全停止

生育率最高嘅頭 30 個國家之中,除咗排第 14 嘅阿富汗,其他全部都係非洲國家,到 2100 年非洲大陸人口將新增 25 億;全球最低生育率地區分別係南韓、香港、波多黎各、澳門、新加坡、馬耳他、烏克蘭、西班牙、意大利同中國

Source: Pallavi Rao and Bhabna Banerjee, Visual Capitalist
🛋 係咁先喇 標題黨抖陣先喇

無諗過呢個 channel 可以由兩年前開嚟比朋友睇,到而家有成二千幾人 subscribe,感謝各位鄉親父老嘅支持🙏(厚住面皮讚下自己,堅持到咁耐我為自己感到驕傲🥹

fo 開嘅朋友應該都見到呢排 update 越嚟越少,主要係而家工作忙咗,無得再好似之前咁翻住工睇好多新聞了🤣。而且要諗下除咗做 AI 都做到嘅翻譯,呢個 channel 仲可以發揮咩功能。希望早日打通任督二脈,諗到標題黨嘅新方向啦!😤

無論你 fo 咗幾耐標題黨,希望呢個 channel 帶比你嘅唔單係國際新聞(同欣賞人地啲 graph 有幾高質),而係唔好將資訊外判。除咗要繼續支持本地媒體工作, 呢個年代仲有大把免費 newsletter 等大家認識世界🌏。下面呢幾份係我最經常睇嘅 newsletter:

1440 Daily Digest
Axios
The Atlantic
AP
Bloomberg
Chartr
The Daily Upside
The Economist
The Guardian
GRID
Morning Brew
New York Times
NPR
Politico
Reuters
Visual Capitalist
Vox
Wall Street Journal

無論係時事、財經、科技以至娛樂,出色嘅 newsletter 真係多到我都係飛住睇 email,見到有興趣嘅 headline 先 click 入去 😂,大家睇到呢度都上網搵翻幾份 subscribe 啦!

後會有期 😎
2025/07/04 01:38:49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