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远离那些总是对你做让你难受的事情的人,远离那些总是对你说让你难受的话的人;不要和那样的人做朋友,不要和那样的人约会,不要和那样的人结婚 —— 这就是我心中“过好一生最重要的道理”。
乙:你可能觉得“远离那些伤害你的人”不是常识吗?但我最近读到的一个有趣(同时也很令人不安)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情感虐待和情绪虐待中长大的人面对刻薄和批评的时候心中的焦虑反而会减少。刻薄和批评对当事人来说很熟悉,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下意识会觉得“这是我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正常事件”。相反,健康友善没有攻击性的关系反而对当事人来说是新鲜出现、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理解和应对的事情。对当事人来说,好的关系反而是更难以预测、更令人怀疑的,“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人?肯定是想骗我!” 然后变得过度警觉、过于紧张、惴惴不安地担心对方何时揭开并不存在的“真面目”。当事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友善和关心,或者每次出现友善和关心就意味着之后的利用和背叛。对当事人来说,友善和关心实在是太陌生太让人警觉的事物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创伤中长大的人会再次陷入到有毒的关系之中,或者辗转于一个个有毒的关系之中。因为当熟悉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当事人会急于去靠近那个虐待者、尝试用讨好去留住那个虐待者,留住你熟悉的感觉。
丙:我们的大脑会更喜欢已知的危险,而不是未知的危险,而对有些人来说“友好”等同于“未知的危险”。
丁:我想再补充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有些人注定受虐待一辈子”。学习如何识别和接纳健康的关系,会慢慢改变你下意识的诸多错误信号。 source
乙:你可能觉得“远离那些伤害你的人”不是常识吗?但我最近读到的一个有趣(同时也很令人不安)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情感虐待和情绪虐待中长大的人面对刻薄和批评的时候心中的焦虑反而会减少。刻薄和批评对当事人来说很熟悉,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下意识会觉得“这是我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正常事件”。相反,健康友善没有攻击性的关系反而对当事人来说是新鲜出现、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理解和应对的事情。对当事人来说,好的关系反而是更难以预测、更令人怀疑的,“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人?肯定是想骗我!” 然后变得过度警觉、过于紧张、惴惴不安地担心对方何时揭开并不存在的“真面目”。当事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友善和关心,或者每次出现友善和关心就意味着之后的利用和背叛。对当事人来说,友善和关心实在是太陌生太让人警觉的事物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创伤中长大的人会再次陷入到有毒的关系之中,或者辗转于一个个有毒的关系之中。因为当熟悉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当事人会急于去靠近那个虐待者、尝试用讨好去留住那个虐待者,留住你熟悉的感觉。
丙:我们的大脑会更喜欢已知的危险,而不是未知的危险,而对有些人来说“友好”等同于“未知的危险”。
丁:我想再补充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有些人注定受虐待一辈子”。学习如何识别和接纳健康的关系,会慢慢改变你下意识的诸多错误信号。 source
Forwarded from 知乎大巴扎
Telegraph
为什么很多经济数据已经集体消失了?
星球有个读者问我了一个问题: 怎么说呢? 你来想一个事。 为什么现在很多经济数据都集体消失了呢? 比如我们去分析土地财政,最重要的数据肯定是土地出让数据。 而土地出让数据2022年骤降48%,看上去压力就很大了。 但到2023年,这个压力突然没有了。 不是统计数上升了,是因为这个统计数据彻底初消失了,数据没有了,压力自然也没有了。 还有中国裁判文书网,依据当年相关规定,除特殊情形外,各级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大多应在该平台公布。 最早通过该网站,普通民众得以了解司法裁判的过程与结果,对增强法治观念、提升司法透明度意义重大。…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话说有天我去百货商场逛婴儿用品,就在我站在那里挑宝宝衣服的时候,一位店员走过来招呼我,“您是准妈妈吗?”
“哎?”,我当时脑子一抽,脱口而出,“不不不,生了生了...”
店员继续和我搭话,“什么时候生的呀?”
我只好继续,“两周前...”
店员很惊讶,“天呐!你恢复的真好!我生我家大宝的时候,整整六个月都没恢复回来 —— 对了,你们是男宝还是女宝?”
话都说到这儿了,我只能继续回复,“是女宝...”
店员又问,“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呀?”
我只好硬着头皮实话实说,“切尔诺贝利...”
店员兴奋地回复道,“这个名字太好了!有种熟悉的感觉!”
于是现在我一边站着尴尬地抠脚一边认命,谁叫我一开始不愿意讲出我正在给我家负鼠宝宝挑衣服的实话,结果现在这位善良的店员以为我两周前刚刚生下了名叫“切尔诺贝利”的人类幼崽...
评论:就是这个帖子!我每次都记得开头记不住结局,结果每次都笑到头掉... source
“哎?”,我当时脑子一抽,脱口而出,“不不不,生了生了...”
店员继续和我搭话,“什么时候生的呀?”
我只好继续,“两周前...”
店员很惊讶,“天呐!你恢复的真好!我生我家大宝的时候,整整六个月都没恢复回来 —— 对了,你们是男宝还是女宝?”
话都说到这儿了,我只能继续回复,“是女宝...”
店员又问,“你家宝宝叫什么名字呀?”
我只好硬着头皮实话实说,“切尔诺贝利...”
店员兴奋地回复道,“这个名字太好了!有种熟悉的感觉!”
于是现在我一边站着尴尬地抠脚一边认命,谁叫我一开始不愿意讲出我正在给我家负鼠宝宝挑衣服的实话,结果现在这位善良的店员以为我两周前刚刚生下了名叫“切尔诺贝利”的人类幼崽...
评论:就是这个帖子!我每次都记得开头记不住结局,结果每次都笑到头掉...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们还要把多少时间花在类似于“刮腿毛和女权主义的关系”的争吵上?我真的不想再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了,请听好 ——
1. 刮腿毛是女权主义的行为吗?不是!
2. 女权主义者会不会刮腿毛?有些会!
3. 刮腿毛是不是对女权主义深深的背叛?根本谈不上!
4. 有人质疑真的有人是“为了自己舒服”才刮腿毛的吗?当然有!夏天风扇对着我吹的时候腿毛会被吹到我的腿上让我非常痒非常难受总以为有虫子爬在我腿上,我猜有这种困扰的不止我一个人!
5. 假如我刮腿毛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有人因为我的腿毛而来找我麻烦或者区别对待我,可不可以?假如我不认为任由自己承受苛待是什么“更有道德的选择”,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6. 长篇大论威逼利诱让刮腿毛的人不再刮自己的腿毛,有什么好处吗?没有!
7. 让刮腿毛的人不再刮自己的腿毛,对推动政策上的性别平等,比如保障堕胎权,有用吗?没用!
8. 十多年前我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这个明星是不是女权主义者”,现在我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一个人平时做的某某私事是不是对女权主义背叛”,但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些占据我们无数精力的争吵完全避开了我们最应当去质疑去监督的那些现有制度结构中正在当权的人和机构! source
1. 刮腿毛是女权主义的行为吗?不是!
2. 女权主义者会不会刮腿毛?有些会!
3. 刮腿毛是不是对女权主义深深的背叛?根本谈不上!
4. 有人质疑真的有人是“为了自己舒服”才刮腿毛的吗?当然有!夏天风扇对着我吹的时候腿毛会被吹到我的腿上让我非常痒非常难受总以为有虫子爬在我腿上,我猜有这种困扰的不止我一个人!
5. 假如我刮腿毛的理由是为了避免有人因为我的腿毛而来找我麻烦或者区别对待我,可不可以?假如我不认为任由自己承受苛待是什么“更有道德的选择”,可不可以?当然可以!
6. 长篇大论威逼利诱让刮腿毛的人不再刮自己的腿毛,有什么好处吗?没有!
7. 让刮腿毛的人不再刮自己的腿毛,对推动政策上的性别平等,比如保障堕胎权,有用吗?没用!
8. 十多年前我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这个明星是不是女权主义者”,现在我们最喜欢问的问题是“一个人平时做的某某私事是不是对女权主义背叛”,但你们发现了没有?这些占据我们无数精力的争吵完全避开了我们最应当去质疑去监督的那些现有制度结构中正在当权的人和机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如果你刚刚满20岁,却已经因为觉得自己老了而难过,我想和你说 —— 我今年33岁了,我现在感觉比25岁的时候,20岁的时候,16岁的时候都要更自信,更强壮,也更有才华。
不要让那些无良商家的广告给你带来年龄焦虑。以前我们说60岁才刚刚踏入老年,谁知道现在有人说什么20岁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华”。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
你以为因为大多数小说里的主角都很年轻,以16-24岁的人居多,就以为只有那段时光才是“最好的年华”。不是这样的。小说里这么写,是因为大多数小说的作者希望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如果小说的主角16岁,那很多16岁左右的人会来读这个小说,然后觉得主角和自己的经历感受非常相像。但如果小说的主角40岁,你很难找到很多40岁左右的人来读小说,读完又产生那种程度的共鸣。因为人到了40岁之后会有很多个人的经历和想法,没有那么容易再和别的40岁的人产生“我们的经历和感受都非常相似”的感觉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我们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真正属于我们的个性,我们会积累下越来越多真正属于我们的印记。20岁只是序幕的尾声而已,故事才刚刚开始! source
不要让那些无良商家的广告给你带来年龄焦虑。以前我们说60岁才刚刚踏入老年,谁知道现在有人说什么20岁就已经“错过了最好的年华”。你的人生才刚刚开始呢!
你以为因为大多数小说里的主角都很年轻,以16-24岁的人居多,就以为只有那段时光才是“最好的年华”。不是这样的。小说里这么写,是因为大多数小说的作者希望获得更多读者的共鸣。如果小说的主角16岁,那很多16岁左右的人会来读这个小说,然后觉得主角和自己的经历感受非常相像。但如果小说的主角40岁,你很难找到很多40岁左右的人来读小说,读完又产生那种程度的共鸣。因为人到了40岁之后会有很多个人的经历和想法,没有那么容易再和别的40岁的人产生“我们的经历和感受都非常相似”的感觉了。
随着我们的成长,随着我们经历各种不同的事情,我们会发展出越来越多真正属于我们的个性,我们会积累下越来越多真正属于我们的印记。20岁只是序幕的尾声而已,故事才刚刚开始! source
Forwarded from 知乎大巴扎
Telegraph
欧美退役运动员(无论男女)也会搞擦边吗?欧美社会上对擦边运动员的态度是偏正面还是负面?
“擦边”这个事情你得去看怎么定义... 像欧美这种P站和OF随便用的地方,就吴柳芳这个尺度要是扔到上面去说自己“擦边”,多少得回一句: 你也配说擦边?! 别的不说,巴黎奥运会的塞浦路斯奥运旗手,女子跳高运动员艾琳娜·库利琴科,依靠其在OF上面的激情演出: 以另一种方式展现自己是个“健康”的榜样的同时,赚到了自己的训练资金,得以让她顺利在巴黎奥运会上竞技: 你就自己说呗, 爱看不爱看? 同样的, 英国的跳水运动员杰克·拉夫尔,里约奥运会金牌得主,在东京奥运会后,开设了OF的账户,依靠每月10美元的订阅费,踏上了巴黎之路:…
Forwarded from 知乎大巴扎
Telegraph
至今为至,让你感到最荒谬的事是什么?
公交车上播放反腐倡廉的教育视频
Forwarded from 知乎大巴扎
Telegraph
为什么留不住尹希、曹原这样的顶尖科学家?我们差在哪儿了?
我们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太执着于“顶尖”,总是把资源和期待都倾注于万里挑一的少数人,这种思想只会选出一波又一波的人上人,他们注定会在万众期待下成长为学术官僚,然后在科研经费中划分各自的势力范围。 钱学森问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大师,问领导人不管用,得问他自己啊,他自己就是那个万众期待的“圣贤”,一言一行都会对科技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他本人是工程科学的支持者,认为力学学科应该和工程实践相结合,这直接奠定了国内科学研究必须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基调。这种观点对吗?结合时代背景,在大多数意义下是对的,但是这也恰恰阻碍…
Forwarded from 知乎大巴扎
Telegraph
荷兰和比利时没听说有什么像样的产业,却能成为发达国家?
竟然有人说荷兰没什么象样的企业? 2020年全球500强总部位于荷兰有如下公司: 1. 皇家壳牌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 2. EXOR集团(EXOR GROUP) 3. 空中客车集团公司(AIRBUS GROUP) 4. 全球保险集团(AEGON) 5. 皇家阿霍德德尔海兹集团(ROYALAHOLDDELHAIZE) 6. 国际集团(INGGROUP) 7. 利安德巴塞尔工业公司(LYONDELLBASELL INDUSTRIES) 8. 路易达孚集团(LOUISDREYF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