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一个人善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只能说明那人表达能力强,不能说明那些意见本身就是对的。

同理,如果你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能说明你是错的或者是愚蠢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随便聊聊:为什么我会特意去夸奖我儿子的穿着】

我37岁,男。我儿子7岁,我女儿4岁。我两个孩子平时穿的衣服都是Ta们自己选择的。当然我会根据天气情况做一些限制,比如天气很冷的时候不能穿很短的裤子。

渐渐地,我发现我女儿会挑很多好看的衣服,我带她去店里也会买回来很多她喜欢的衣服:可爱的连衣裙、有褶边的衣服、色彩搭配很好看的衣裤。她的选择很多样。但是我儿子却相反,他的衣柜很单一,全是差不多的裤子和短裤,衬衫也都差不多。

我想了很久,才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我常常会夸奖我女儿的穿着,但我儿子穿什么我相对来说就没有那么关心,而我儿子也发现了我的区别对待。回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是从来没有人夸我穿得好看,以至于我一直对自己的穿衣品味很没有信心,甚至长大之后有人夸我衣品的时候,我都会下意识认定人家的夸奖并不是出于真心。

于是我开始尝试夸奖我儿子的衣品。当他有一次挑选了一件《美国队长》主题的衬衫,搭配一条棕色短裤的时候,我告诉我儿子,说他真有眼光。我儿子高兴极了。我也终于意识到我儿子其实非常期待自己的爸爸可以认可自己的衣品。

现在,我儿子每天换好衣服都会给我看。可以和他一起讨论穿衣搭配真的非常开心。但对我来说最开心的事情不是我喜欢我儿子穿着,而是我儿子喜欢他自己的穿着。我也是这么和我儿子说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他告诉她》

他告诉她,地球是平的。
他说他都懂,他说这就是事实。

两人争论起来,激烈又漫长。
她用尽全力说服他,
但他精通辩论。

他说她的说法站不住脚,
他让她不要喊叫。
她说服不了他。
他赢了。

但地球依然是圆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姨妈最好的朋友去世时,我弟弟四岁。葬礼上,我弟弟走到姨妈面前,给了她一枚硬币。他非常郑重地告诉她,这枚硬币会让她感觉好一点。那是我姨妈那些天第一次露出笑容。她把硬币塞进了钱包里。

我弟弟22岁的那年,他最好的朋友意外去世了。我姨妈开车三个小时赶去参加葬礼。她走向我弟弟,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拥抱,然后又给了他一枚五分钱的硬币。是的,这就是那枚我弟弟曾经给她的硬币,姨妈把那枚硬币放在钱包里十八年了。现在我弟弟把这枚硬币挂在了自己的项链上,从不摘下。

你给予的爱,总会以不同的形式再次回到你身边。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14岁那年,我下载了一个角色扮演游戏,叫《激战2》,并随即在游戏里捏了一个属于我的人物造型。很快,那个人物造型成为了我最爱用的角色。

那是一个女孩的造型。和14岁的我当然迥然不同。

11年后,2023年。我再次登陆了那个游戏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当时捏的人物造型在屏幕里,和现在的我极为相似。那种感觉,好像是我在照镜子一样。是的,那是小时候的我想要成为的样子。那一刻,我不禁泪流满面。 source
我认为正是那种“生孩子是责任和义务不能想不生就不生”的思想体系,让无数孩子不得不在有害的家庭环境中长大。

我的想法很简单,那就是每个孩子都应当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这难道不应当是社会的共识吗?孩子的出生,不应该是因为“到了年纪必须要小孩”,更不应该是什么“堕胎禁令下避孕失误的惩罚”。孩子也是人。孩子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也会察觉到大人们对自己的态度。如果一个孩子不是在真心实意的期待下出生的,如果身边的大人们想着“没有这个孩子就好了”,这个孩子是会感受到的。

另外,当你做出生孩子的决定的时候,你不仅仅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小孩子来到你的身边,你还得真心实意地期待一个青少年孩子/一个成年孩子出现在你的身边。我妈妈的期待就是停留在了“小孩子”上。当我不再是那个连简单的字词都会读错、任由我妈妈安排我打扮我带我去她想带我去的地方的小孩子之后,我妈妈对我的爱就到此为止了。好在我爸爸不是这样的。他爱小时候的我,爱十几岁的我,也爱成年之后的我。我在我爸爸的期待下慢慢长大了。 source
甲:远离那些总是对你做让你难受的事情的人,远离那些总是对你说让你难受的话的人;不要和那样的人做朋友,不要和那样的人约会,不要和那样的人结婚 —— 这就是我心中“过好一生最重要的道理”。

乙:你可能觉得“远离那些伤害你的人”不是常识吗?但我最近读到的一个有趣(同时也很令人不安)的研究发现,那些在情感虐待和情绪虐待中长大的人面对刻薄和批评的时候心中的焦虑反而会减少。刻薄和批评对当事人来说很熟悉,知道该怎么处理,因此下意识会觉得“这是我知道该如何应对的正常事件”。相反,健康友善没有攻击性的关系反而对当事人来说是新鲜出现、需要花很多精力才能理解和应对的事情。对当事人来说,好的关系反而是更难以预测、更令人怀疑的,“怎么可能有这么好的人?肯定是想骗我!” 然后变得过度警觉、过于紧张、惴惴不安地担心对方何时揭开并不存在的“真面目”。当事人的世界里从来没有出现过友善和关心,或者每次出现友善和关心就意味着之后的利用和背叛。对当事人来说,友善和关心实在是太陌生太让人警觉的事物了。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在创伤中长大的人会再次陷入到有毒的关系之中,或者辗转于一个个有毒的关系之中。因为当熟悉的事物出现的时候,当事人会急于去靠近那个虐待者、尝试用讨好去留住那个虐待者,留住你熟悉的感觉。

丙:我们的大脑会更喜欢已知的危险,而不是未知的危险,而对有些人来说“友好”等同于“未知的危险”。

丁:我想再补充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这种情况是可以改变的,并不是“有些人注定受虐待一辈子”。学习如何识别和接纳健康的关系,会慢慢改变你下意识的诸多错误信号。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如何逃脱警察的围攻 source
1. 有些女性不断被要求“软弱服从”,甚至相信超越男性是一种“错误”。对于这些女性,女权主义会为她开启坚强和追求优秀的大门。
2. 有些女性不断被要求承担所有自己所不能承受的重担。对于这些女性,女权主义会为她提供支柱,告诉她不用一个人承担所有。

3. 有些神经多元人(自闭谱系、注意力障碍等等)不断被指责不够聪明、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对于这些神经多元人来说,身心障碍权利倡导会为Ta提供鼓励,给Ta学习和成功的机会。
4. 有些神经多元人不断被贴上“特别”和“与众不同”的标签,不断被要求成为“天才”。对于这些神经多元人来说,身心障碍权利倡导会为Ta提供保障,给Ta失败和犯错的空间。

5. 有些孩子不断被警告“我是大人你该听我的”,生活中毫无一丝自由。对这些孩子来说,儿童权利保障会为Ta提供信息和支持,维护Ta决定自己生活的权利。
6. 有些孩子不断被要求承担成年人的责任,大人们用“你很成熟”作为忽视这些小孩的借口。对这些孩子来说,儿童权利保障会为Ta提供支持,允许Ta拥有童年。

7. 不公正有千千万万种,遭受不公正的人的经历也各有不同。我们想要推动社会的公正,就必须考虑到每个人经历和想法的不同,而不是用一种故事尝试为所有人发声,或用一种办法去尝试解决所有人的困扰。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准备好,再出发!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当我们说起“希望”的时候,我们好像是在说一种神秘微妙的奇妙瞬间。

“希望”不是这样的东西。希望是她脸上的污垢。希望是她指节上的淤血。希望是她头发上的沙砾。希望是她吐出被打落的牙齿,然后站起来,继续前行。 source
甲:我最近做了个手术。从医院回到家里的时候,我让我家的猫猫和我外婆家的猫猫都过来陪我 ——
1. 我回家之后就睡下了,几小时后我醒来,看到我家猫猫正在警惕地嗅着我的手术伤口,忧心忡忡。
2. 医生说我手术后的第一天不能洗澡,所以我没洗澡就睡下了。两只猫猫看到我这只“人形大猫咪”突然不洗澡了,都大为震惊,认定我病得不轻,赶紧过来舔我的胳膊、脸、大小腿来帮我做清洁。
3. 我现在睡觉的时候要在肚皮上垫一个枕头,因为我家猫猫坚持要趴到我的肚皮上来,帮我盖住我的手术伤口。虽然这很甜美啦,但其实一只猫咪直接踩在肚皮上的感觉并不是很舒服。我家猫猫喜欢横趴在我身上,头对着房门的方向,生怕有人在我“身负重伤”的时候冲进来袭击我。
这就是猫猫的爱!🐈‍⬛🐈❤️

乙:猫猫什么都不懂,但猫猫爱你,猫猫想来帮忙

丙:上次我偏头痛剧烈发作的时候我家猫猫一直陪在我的身边,在我枕边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安慰我,甚至都没有吵着要吃饭,整整错过了两餐!直到我终于能跌跌撞撞走到厨房吃能量棒的时候,它轻轻地很有礼貌地喵了一声,大概意思是,“能不能顺手也给我弄点吃的呢?”

丁:我家猫猫规定我,不得久站,不得长时间打键盘。

戊:我年纪大了,现在正为带状疱疹所困扰。我家猫猫本来根本不亲人的,也基本不让人摸不让人碰,更别说钻到人的被窝里去了 —— 但为了确保我没事,它不仅钻到了我的被子里,还让我随便摸。看来它真的是非常非常担心我呢。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有个天才的想法!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你遇到过的人中
最为刻薄的那个人

正在网上发帖
说自己是讨好型人格
还说什么想要改掉“总是取悦别人”的坏习惯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姐,我来问你个医学问题。
我学医的姐姐:你又要写同人文了?
我:嗯!
姐:叹气,好吧。

我:待我详细说来!我的情节里需要我的男主被击中某个部位,血流不止,当场晕厥,但我希望他除了失血最后也没什么大事。
姐:击中下体?
我:男主的下体... 我在之后的情节里还要用的... source
2025/07/09 00:31:25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