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有一天上课,我们的教授讲到了“同性恋入刑”的历史和现状。据我所知,我们这个教授自己并不是任何意义上的性少数,但就是这个教授说了一些我认为特别棒的话。

最开始是有学生提了一个问题,问题我已经记不清了,我只记得我当时因为这个提问无语到白眼直接翻到了天上。然后我看到我们的教授认真听了问题,严肃地问那位提问的学生:不知道你有性少数朋友吗?那位学生支支吾吾讲了一堆,东扯西扯,但大概就是“算不上有”的意思。

听到回答,我们的教授说:从统计上来讲,你几乎一定会有性少数朋友。如果我要把我们班上的学生分成两类,那可能不会是“有性少数朋友的学生”和“没有性少数朋友的学生”,而应该是“性少数朋友愿意对Ta出柜的学生”和“性少数朋友不愿意对Ta出柜的学生”。看来你是在第二类了。也许你该想一想,为什么你的性少数朋友不愿意对你出柜,是不是你的言行让你的性少数朋友感觉对你出柜也许并不会是一个安全的决定?回到你最初问的问题。如果你想要了解性少数的生存状态和所思所想,也许你应该首先让自己成为一个性少数愿意和你讲述相关经历的人,然后当身边有性少数朋友终于愿意和你分享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你就赶紧坐下来认真听对方讲,别瞎说些有的没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不知道大家意识到了吗?正是因为女权社群内部对男性不加辨别的妖魔化和不切实际的恐惧与日俱增,那些假借女权名义去仇恨跨性别的人才有了越来越多颠倒是非的机会。

注:在女权社群内部,假借女权名义仇恨跨性别的人通常自称激进女权、激女、基女,因其仇跨,英文简称TERF,读作特夫,直译为除跨或排跨激女。

现在,不少人已经知道仇恨跨性别的激进女权是不对的。但很多人仍然认为除开仇恨跨性别,激进女权里其它一些说法都没问题。岔开说一嘴,激进女权在历史上有很多分支,不是每个分支都有问题,也不是每个分支都仇恨跨性别。比如以前还有过无政府主义激进女权,但到了现在,激进女权几乎只剩下了现在这个仇恨跨性别仇恨男性的分支。除开仇恨跨性别,现在的激进女权还会宣传:男人天生就是邪恶的、男人基因里就带有更多伤害人的天性、女性必须不计一切代价建立单女空间因为男性存在就意味着女性面临危险,等等等等。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人不加反思接受了这些观点。

有人会说,我怎么可能和那些仇恨跨性别的“激进女权”的同流合污?我不仇恨跨性别!我自己就是跨性别!但实际上,只要你相信男性本质邪恶,因此女权必须隔离和消除男性,那你实际上就是在和那些“激进女权”同流合污了。每次这些人过来和你说“男的就是很坏”、“这人虽然不是男的但看Ta表现出男性气质就知道Ta很坏”、“这个人男味太冲了”,然后你觉得这些人说的很对,再去放大这些人的说法,最后你所在的社群就会充满对男性的仇恨,无论是多复杂的社会问题都会被简化为“男的就是很坏”。然后假借女权为名的“激进女权”再稍加煽风点火,人们就会相信无论哪种跨性别总是逃不过和“男”相关,因此跨性别都很坏很该死的说法。

我甚至看到很多跨性别女性都会去附和“男的天性邪恶”之类的话。我想对这些人说:这并不会让你更融入“激进女权”社群,因为无论你性别转换多少年,那些仇视跨性别的人永远会把你当作“男的”来看待,重复这种偏见只会让你自己的生存环境更困难。我也看到有些跨男也会去附和“男的天性就是更暴力”之类的话,同样的我也想对你们说:重复这些偏见不会让你融入“激进女权”社群,只会让你自己的处境更困难。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这是我儿子众多水杯中的一个。是他自己挑的。他很喜欢这个水杯。

几周之前,我儿子把这个水杯带去了幼儿园。那天下午我去学校接儿子的时候,我儿子告诉我,他同学指着这个水杯上的爱心说,“只有女孩的东西上才能有爱心”。

这个同学叫杰克,今年才五岁。杰克不可能是自己突发奇想觉得“只有女孩的东西上才能有爱心”,肯定是有什么人教他的。你们为什么要教一个五岁的小孩“只有女孩的东西上才能有爱心”?你们是觉得让男孩用画着爱心的东西就会把他“变成同性恋”吗?你们这些给小孩洗脑操控小孩想法的混蛋!2025年了!男孩用一个紫色的画着爱心的水杯也不行吗?

不好意思我现在真的很生气。你们担心什么呢?你们担心杰克用了有爱心的东西,然后他自己也会变成一个有爱心的人,所以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能发生吗?

我对我儿子派克说,杰克说错了。我儿子同意我的看法。我的儿子派克才三岁!他带着画着爱心的水杯去幼儿园究竟有什么错!你们真的要制造一个三岁孩子会因为这些事情被质疑被刁难甚至被霸凌的环境吗!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真的是男性更擅长这个领域吗?

有没有可能是男性获得了更多优待?
有没有可能是招人的时候特招了更多男性?
有没有可能是“排挤女性”成了这个领域中搭建人际关系的敲门砖? source
我真的很讨厌那些“小孩懂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会更容易遭到侵害”的说法。我们现在几十年来各种非常详尽的研究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小孩提供合适的性教育,可以降低小孩遭受侵害的概率。

给小孩提供合适的性教育,小孩可以因此有机会学习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称呼、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空间、什么是身体自主权、哪些身体接触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大人不应该与小孩发生性爱,等等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和知识的小孩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别人越界的行为,并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和身边信任的大人沟通。这样的能力能让小孩在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及时有效求救,避免侵害进一步升级,甚至常常能防患于未然。

性教育并没有“给小孩灌输淫秽信息让小孩成为更容易遭受侵害的对象”,相反,性教育有效减少了小孩遭受侵害的可能性。那些举着保护孩子的大旗反对让小孩接受性教育、反对开展性教育的人,都是骗子。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匿名提问:

“击退”精神疾病是有可能的吗?是不是有些精神疾病或者有些情况的病情就是永远也不可能再变好了?

博主回答:

“击退”精神疾病其实是常态,而不是例外。大多数经历过重度抑郁发作的人,再也不会有第二次。80%的自杀未遂幸存的人,再也不会尝试第二次。93%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病人能获得病情的完全缓解。74%的强迫症病人能获得显著改善,20%能完全缓解。一半的广泛性焦虑症病人在急性发作期获得治疗后能获得完全缓解。甚至那些完全缓解率相对较低的疾病,如双相情感障碍、思觉失调(旧称精神分裂),通常也会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变得更温和、更容易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状往往在二十多岁时达到顶峰,然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轻,尤其是在接受治疗的情况下。

我们谈论精神疾病的叙事方式对正确认识病情非常重要。现在的主流叙事是,精神疾病等于“大脑状态的失衡和失调”,并且大多数情况是“生来如此”的。这种片面的叙事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它肯定了精神疾病不是病人的错,并帮助我们理解精神疾病可以影响任何人,无论这个人生活境遇如何。坏处是,这种叙事给了我们一种观念,认为精神疾病是天生的所以是不可改变的。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会误以为“自己大脑就是这样不可能变好了”。但现实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精神疾病并不是“生来如此”的大脑特质,而是一段暂时困难的生病时期。“精神疾病只和大脑状态有关”的观念也抹去了生活境遇和精神健康之间非常真实的联系。比如,虽然一个富有、婚姻幸福的人确实可能患上抑郁症,但糟糕的环境和糟糕的婚姻会极大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同时,积极改善生活境遇很可能可以减轻或消除精神健康问题,这个事实常常因为“精神疾病是大脑问题”的单一归因叙事而被忽略。

所以,如果你患有精神疾病,千万不要让自己陷入“我永远也没办法恢复了”的想法。实际上,你很有可能会重新恢复对生活的掌控。即使你患的是完全缓解率较低的精神疾病,你仍然非常可能在处理各种事项上取得巨大进步,直到相对自如地控制精神疾病对生活的影响。另外,我们对精神疾病的研究每年都有进步,新的疗法层出不穷。只要努力寻求各方专业建议、积极就医治疗、主动消除引发病情的诱因,你完全有理由相信你的生活会在将来会取得巨大的改善。

希望这些信息能解答你的疑惑! source
2001年春天,我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村初中教初二。有多偏远呢?从电脑机房看出去,外面是两个车道的公路,公路对面有很多山羊会盯着你看,再看远一些,到处都是农场和牧场。

我不允许我的学生用涉及性别、种族、性向的词汇骂人,包括“同性恋”这个词。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学生用来骂人最多的还是“同性恋”这个词。我的规定是每个人有三次提醒机会。

第一次,我会教育学生相关的知识。我的学生很可能是不了解相关的议题,因此我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应该用同性恋这个词来骂人”。我会和我的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讲解。我从教八年,教的都是预初到初二的学生,95%的犯规学生只需要学习一次,就再也不会再犯。和学生做相关的讲解真的很有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犯规的学生接受到了新的信息和知识,当时在场的别的学生也会因此受益。我后来教预初的时候,有一个事件时在场的学生特地在饭堂吃饭的时候跑过来感谢我,说自己原先不知道拿来骂人的“同性恋”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好在现在知道了。我还有很多其它学生私下里感谢我,说我让学校成为一个对Ta们来说更安全的地方。另外,事件时在场的学生还和我学到了该怎么在别人说歧视性的话的时候站出来纠正别人。我看到很多我的学生之后会去提醒别的同学不要说带有歧视性的话。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到了第二次提醒的时候,我会更严厉一些。
很少有学生需要第三次提醒。通常一年也不会有一次。

第一次遇到有学生需要第三次提醒,就是在那个2001年的春天。那个学校真的条件很差。上课的时候关上窗,教室里也没有空调,会非常非常闷热。但要是把窗打开,外面牛粪的味道就会传进来,臭气熏人。就是在那个班上,有个男生又一次讲了很多歧视同性恋的话。我准备第三次提醒他。
结果他说:真是小题大做!我们这边又没有真的同性恋!

当时我们在电脑机房里,全年级那个最受欢迎的男生当时正好就坐在他边上那排。这个校草男生转过身来对他说:我们这边有没有同性恋你哪里能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歧视同性恋,谁是同性恋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告诉你!

当事的那个男生当场就闭嘴了,我后来再也没看到他说那些歧视同性恋的话。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其实想想挺荒谬的 ——

每个人一出生就被分成两类;然后根据被分到的类别,社会默认某一类的你在接下来的80到90年里就是会更喜欢某些兴趣爱好,更擅长某些技能,更倾向于某种性格...

如果你胆敢在某个时刻决定放弃被规定好的这一整套角色配置,或者哪怕只是因为服从这些角色配置感到难受,那根据全世界精神病诊断的医疗统一标准你就是得了某种特别的精神疾病,而全国一大半的人多少有点希望你这种“精神病患”可以都死光...

真的,医生必须分开婴儿的双腿仔细端详,像看手相那样根据自己的观察预测这个婴儿未来的人生走向,一旦占卜发生错误,大家认定的居然是“医生算卦肯定没错,是孩子的脑子出了神秘的大问题”?有点离谱了吧! source
摄影作品组图 —— 我们是前浪,我们还活着

❶ 琳达,60岁,跨性别女性,摄于2016年。
❷ 亚莱西斯,64岁,跨性别女性,摄于2014年。
❸ 海伦娜,63岁,跨性别女性,摄于2013年。
❹ 肯德拉,72岁,跨性别女性,摄于2015年。
❺ 塔莎,65岁,跨性别女性,摄于2013年。 source
我真的很讨厌那些“小孩懂了那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会更容易遭到侵害”的说法。我们现在几十年来各种非常详尽的研究指向一个结论,那就是从幼儿园开始就给小孩提供合适的性教育,可以降低小孩遭受侵害的概率。

给小孩提供合适的性教育,小孩可以因此有机会学习自己身体各个部位的称呼、什么是个人隐私、什么是个人空间、什么是身体自主权、哪些身体接触是可以的哪些是不可以的、大人不应该与小孩发生性爱,等等等等。掌握了这些信息和知识的小孩能第一时间意识到别人越界的行为,并用清晰明确的语言和身边信任的大人沟通。这样的能力能让小孩在遭受侵害的情况下及时有效求救,避免侵害进一步升级,甚至常常能防患于未然。

性教育并没有“给小孩灌输淫秽信息让小孩成为更容易遭受侵害的对象”,相反,性教育有效减少了小孩遭受侵害的可能性。那些举着保护孩子的大旗反对让小孩接受性教育、反对开展性教育的人,都是骗子。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人类的进化 source
2001年春天,我在一个很偏远的乡村初中教初二。有多偏远呢?从电脑机房看出去,外面是两个车道的公路,公路对面有很多山羊会盯着你看,再看远一些,到处都是农场和牧场。

我不允许我的学生用涉及性别、种族、性向的词汇骂人,包括“同性恋”这个词。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发现我的学生用来骂人最多的还是“同性恋”这个词。我的规定是每个人有三次提醒机会。

第一次,我会教育学生相关的知识。我的学生很可能是不了解相关的议题,因此我希望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不应该用同性恋这个词来骂人”。我会和我的学生做一个简短的讲解。我从教八年,教的都是预初到初二的学生,95%的犯规学生只需要学习一次,就再也不会再犯。和学生做相关的讲解真的很有用,很多时候不仅仅是犯规的学生接受到了新的信息和知识,当时在场的别的学生也会因此受益。我后来教预初的时候,有一个事件时在场的学生特地在饭堂吃饭的时候跑过来感谢我,说自己原先不知道拿来骂人的“同性恋”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好在现在知道了。我还有很多其它学生私下里感谢我,说我让学校成为一个对Ta们来说更安全的地方。另外,事件时在场的学生还和我学到了该怎么在别人说歧视性的话的时候站出来纠正别人。我看到很多我的学生之后会去提醒别的同学不要说带有歧视性的话。我对此感到非常开心。
到了第二次提醒的时候,我会更严厉一些。
很少有学生需要第三次提醒。通常一年也不会有一次。

第一次遇到有学生需要第三次提醒,就是在那个2001年的春天。那个学校真的条件很差。上课的时候关上窗,教室里也没有空调,会非常非常闷热。但要是把窗打开,外面牛粪的味道就会传进来,臭气熏人。就是在那个班上,有个男生又一次讲了很多歧视同性恋的话。我准备第三次提醒他。
结果他说:真是小题大做!我们这边又没有真的同性恋!

当时我们在电脑机房里,全年级那个最受欢迎的男生当时正好就坐在他边上那排。这个校草男生转过身来对他说:我们这边有没有同性恋你哪里能知道!现在大家都知道你歧视同性恋,谁是同性恋这种事情根本不可能告诉你!

当事的那个男生当场就闭嘴了,我后来再也没看到他说那些歧视同性恋的话。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一条更正公告 —— 1995年,我们在此宣布了我们的孩子的降生。我们当时给我们的孩子起名为伊丽莎白·安妮,还告诉了大家这是我们的女儿。不久前,我们的孩子告诉我们,我们弄错了。不好意思是我们的错!现在,请允许我们隆重介绍我们了不起的儿子:凯·博格特。爱你是世界上最简单的事情。请记得打扫干净你的房间。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嘿!跨性别朋友们!我想再次提醒大家,我们的经历属于我们自己,讲述我们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没有“错误”一说。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我生错了身体”,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我以前是X性别现在是Y性别了”,也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我以前是X性别现在选择成为Y性别”,也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我一直以来就是Y性别”,也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看到那些有你以前名字和以前的照片的东西,会觉得那是属于你的过去,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看到那些有你以前名字和以前的照片的东西,会觉得那些东西和现在的你毫无关系,也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抹去了过去那个X性别的自己”,完全没问题。
𖧋 如果你的感受是“我还是那个过去的自己只不过现在变成了Y性别”,也完全没问题。

对我自己来说,我会这样解释我的感受:那个过去的小女孩一直是我的一部分,只是她更愿意让现在的我去待人接物。

无论如何,我们永远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方式来讲述我们的经历,别人无权对那些属于我们的真实感受指指点点。 source
2025/10/01 13:31:0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