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关于亲子关系的一段对话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自以为是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 关于离婚对男性影响的讨论 ===

问:我觉得我们需要研究为什么离婚能让男人的想法和行为变得非常极端。我看到很多例子,一个男的离婚了,没有得到孩子的抚养权,因此充满愤怒加入了极右翼组织。但我不懂啊,他从头至尾根本就没有参与育儿?他明明根本不在意他孩子?还有我看到很多男的明明是自己出轨被配偶抓住然后离婚的,这也能成为怀恨在心加入极端组织的理由?

答:因为离婚对很多男人来说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剥夺,是“失去自己在社会的位置”的象征。我们美国的男人从小被洗脑,很多被哄着骗着陷入了一套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那就是“男人有责任也有权利成为某个核心家庭里最中心的人物”。在某种意义上,如果没能“建立家庭”,就“不是男人”。没能成功建立家庭的人,最多也就是“脑子里只有工作的社畜”,最差当然就是被说成“肯定是同性恋”。

这套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和男人说过家庭是需要努力维系的,因为在这套意识形态里,“结婚建立家庭”是目标是终点,而建立家庭之后的事情无关紧要。什么养孩子、对妻子忠诚、照顾家庭,都不是这套意识形态里的内容,因此无关紧要。直到离婚拿走了这个男人“结婚建立家庭的完美男性”的身份,移除了这个男人“家庭中心”的地位,这个男人一下子无所适从了。他被灌输的这套意识形态从来没有和他讲过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所谓的“成功人生步骤”里也根本没有离婚这个环节。

这个男人很难意识到,美国梦里的“成功人生步骤”完全不可行的虚构想象。对他来说,被离婚等同于被社会抛弃,他陷入了迷茫。同时,他也成了极端组织招募对象。极端组织的成员找到了他,假装共情他的经历,又说自己这个组织是“爱国组织”。男人愿意“爱国”,于是他加入了。组织里的人告诉他,不需要反思自己,不需要正视自己的情绪,愤怒是正当的,一切错都是来源于女权/性少数/移民/少数族裔/等等等等,只要打败了这些“破坏国家的邪恶组织”,一切都会回归“正常”。

很多男人被这些组织成功招募,是因为对他们来说歧视别人是非常容易的事情,而正视自己、找到自己究竟是谁、不再盲目去做那个社会安排好的“男人”是非常困难的。更底层的原因是,我们的社会没有去教我们的男性如何感知和处理自己的情绪,甚至嘲笑那些有健康情绪能力的男性,因此培养出了大量对自己没有任何反思、共情能力狭隘、盲从父权要求、认知充满偏见的男性。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陪伴我度过整个中学时代的最好的朋友:我真的非常想成为一个少女心女生,但我心里还有我不可分割的非常阳刚男生的一部分...

我(看着她的眼睛,紧紧握住她的手):你可以既是少女心女生,也是非常阳刚的男生,看似矛盾的两面组成了一个完整的你。这真是非常棒的事情!性别没有规则,你永远可以去追求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作为成长在1950年代的跨性别孩子是什么感受?让我们一起阅读跨性别作家费雷思的日记 ——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多元浪漫关系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一对一的浪漫关系
甚至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基于浪漫感情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求
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完全可能有不同的人际关系需求

所以也许
不要把我们人和人之间复杂的关系
还有我们每个人精彩的经历和人生
放到那几个老生常谈的故事模式里
才是最好的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想象一部青少年反乌托邦科幻小说:

每个人在“性别国”出生的时候,身上都会带有两种性别之一的标记,而这个标记决定了很多事情: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能穿什么衣服不能穿什么衣服、能追求什么兴趣不能追求什么兴趣、能从事什么事业不能从事什么事业,甚至还规定好了你可以爱什么人不能爱什么人。

我们的主角,一个本来在“性别国”极受欢迎的16岁孩子,因为做了不属于自己的“标记”做的事情而被抓住,成为了社会的边缘人。也就是在这之后,主角认识了很多同样处境的边缘人。

受到主角的勇气和魅力的感召,边缘人在主角的领导下联合了起来,开始反抗“性别国”的僵化腐朽的旧政府。在主角的带领下,人们披荆斩棘,最终开创了“个人的人生不再受那个标记束缚”的新时代。

哦对了,故事还有一个小彩蛋!就像所有青少年小说那样,主角有两个追求者,各有千秋,但最后主角并没有做出取舍,而是同时选择了两个人,从此,三个人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

评论:你这个剧情几乎是所有青少年小说的套路了😂
评论:你什么时候写?
评论:快写我想读!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恶心谬误”指将某事物、想法或做法“看起来恶心”作为反对它的理由。这种谬误认为人们可以纯靠直觉,靠自己的“恶心感”来判断是非。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有时候
你对自己的厌恶

会在无意间
伤害到你身边
最重要的人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大多数西方故事的正义结局,不外乎是两种:

1. 好人杀死了坏人,迎来了光明
2. 坏人受到了严酷的惩罚,每天生活在痛苦之中

但很少有故事将视角转向受害者,去关注受害者获得了什么帮助,也很少有故事去关注坏人在接受惩罚之后如何重新回归社会。

这可能和我们西方社会对公正的理解有关 —— 始于惩罚,终于惩罚,再无其他。我们的社会认定“公正”等于“一报还一报”,并一再忽视“修复受害者的创伤”、“帮助加害者改正”等非常重要的社会公正议题。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认识很多指派性别为女性的非二元性别的人。当Ta们能够安全出柜之后,Ta们突然开始尝试各种特别女性化的服饰了,而这些服饰是Ta们原先碰都不会碰的。这时候会有很多人会对Ta们指指点点,要么说什么“别人看不出你是非二元所以你是没什么被压迫经历的那种非二元”,要么说什么“你完全是假装自己是非二元来博取关注”。

相比起那些不了解情况的人,我很理解这种现象。那些无法安全出柜的指派性别为女性的非二元性别的人被周围强迫要求成为社会认可的女性,对Ta们来说,任何女性化的东西都是强迫的痛苦的。但一旦可以安全出柜,一旦“女性化”不再被强迫的苦役,Ta们很可能会愿意做出女性化的尝试,把这些尝试作为自我的探索和爱好的一部分,或者是偶尔的消遣。 source
2025/10/01 16:14:40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