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这次来成都支待了20多天。

去年是秋冬来的,天气非常恼火,驾照怎么也考不过。每天都是阴天,早晨、下午和黄昏天色完全没有变化,像一桶黏稠的灰色油漆,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但成都的春夏还是舒服,整个城市都有郁郁葱葱的植被,每天骑着单车像穿梭在森林里。驾照很顺利就考完了,大部分时间属于自己,是一段难得平静的日子。住在川大附近,有时候就带着一本泛黄的书出去遛狗,找颗大树和草坪坐下,感受空气里清爽湿润的初夏气息。没有认识新朋友(懒),但在散步和聊天中,对老朋友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人内心宇宙的渺远丰富而感到惊奇,就像认识了新朋友一样。

朋友问这次有没有什么没做的事情,当时不觉得有啥。离开的时候还是会想到,没去川西徒步,没去爬四姑娘山,没去猴子岩野攀,没去九寨沟自驾,没去乐山吃脆皮鸭,还有我心心念念的勒多曼因。唔虽然很不喜欢说下次,也不知道下次是什么时候,但总会再去的叭。
东亚女孩的人生其实选择很少。

工作、相亲、结婚、生小孩、相夫教子,像是出生自带的模版。如果你觉得有什么不对劲,想变得不一样,都找不到什么模版。女孩们往往被巨大的惯性推着,稀里糊涂就过了这一生。

感谢互联网的出现,至少它消除了物理空间的限制,给我们一道看见世界的窗口。「看见」是非常重要的 —— 看到那些没通过服从性测试的女孩,怎么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有先看见,才敢与去想象。

于是我发现,年轻女孩的生命里大概都有个「姐姐」的角色。

她不一定是你血缘上的亲人,可能是互联网上关注的某个人。她勇敢,正义、努力,朝着自己想要的人生坚定走去。你默默 follow 了她很多年,像往自己茫茫人生里放置了一盏灯塔。于是你也获得了一些勇气,敢于去对那个与生俱来的模版说不,敢于去反抗那个巨大可怕的惯性。

但对于当下的我来说,已经很少有「姐姐」这样的角色了。

这些年来,我渐渐活成了「自己」的样子,然后变成了别人的「姐姐」。她们通过赛博世界看到我,汲取了一些些能量和勇气,转化为自己在现实世界的行动指南。即使这种影响力不是出于本意,但人类最本质都有「利他」的价值取向,所以我也会感到开心。

不过时常会有种感觉,就是我站在了一片茫茫无际的田野里 — 我变成了别人的姐姐,那我的姐姐呢?我的前面已经没有一个可以去效仿、靠近、想要努力成为的人了,没有一个固定的生活模版可以去复制粘贴,甚至没有一种剑走偏锋的轨迹去学习研究。

你们徒步过吗?有个软件叫做两步走。比如你要爬一座山,上面会记录很多人去山顶的轨迹。你可以选择最近的那条,也可以选择很远但风景秀丽的那条,绿绿的轨迹布满地图,是种前人栽树的安全感。

但如果有天打开软件,发现地图一片空白,只有一座高不可攀的山脉,你还会继续往前行吗?没有人走过的路,是充满未知、危险和孤独的。

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活在这种处境里,没有轨迹、没有灯塔、没有姐姐。当然是自由的,但焦虑是自由引起的眩晕。这种焦虑已经不是社会意义上的工作、老板和生存压力,而是高山、雪地和完全源于内在的存在主义危机。

但今天见到了一个女生很开心,像是姐姐一样的存在。

和她认识是很漫长的一件事。我刚毕业那几年,经常看到她的一些深度报道。那个时候字节还叫今日头条,因为抖音的诞生坐上了高速上升期,万众瞩目;作为从《财新》独立出来的科技媒体,《晚点》也很喜欢写这家公司。

我是今天才意识到,《晚点》诞生于2019年,而我毕业于2018年,这种时间点的吻合,几乎可以说职业生涯是伴随着它成长的。

那个时候还是家5000人的创业公司,虽然经常会有 CEO 面对面,但关于公司更内部、更一手、更幽暗的秘密,我们总是从《晚点》那边知道。

她的名字很特别,写的稿子也很好。总是一针见血、冷静、锐利,像南美洲的猎豹。很快,年轻的她成了知名记者。

但那个时候我更喜欢《好奇心日报》。因为它也相信商业是推动社会改变的力量,但 Q daily 的题材更丰富多样,除了商业还会有人文、艺术、城市、文学。好奇心的鼎盛时期,全方面满足了我旺盛的好奇心,在精神食粮上一点点滋养着我。

时至2024年,一切都不同了。上次听弦子说,媒体和公众充满了不信任的敌对情绪,本质还是公民社会土壤的缺失。

于是记者们也纷纷转行了。我印象是2020年左右,很多资深媒体记者/编辑,都转去大厂做 PR 和 GR 了。这是条还不错的退路,毕竟要养家糊口,还在势头上的互联网行业总能开出几倍的薪资。

我很关注「记者转行」这个群体。或者说,我对那些曾经喜欢过的记者,有着后来会去做什么的好奇心。

她去了一家美妆公司,做 CMO. 渐渐地,她的社交媒体充满了出差、公司、商业和团队。

你们应该见过很多「打工人」的SNS 吧?不是怨声载道、疲惫至极的吐槽,就是整齐划一、行尸走肉的转发;或者做到了高层,就谨言慎行一片噤声。偶尔在公司获得成就后转发一下,写几个字,以一种矜持的骄傲宣誓着成功。

她蛮不一样的。她的 post 很多都是工作,但总是情感丰富、热情满满。我真是很好奇什么人能打工打出如此 passion (除了不懂事的应届生),也想着这么多年了,该约她见见面了。于是邀请了一杯咖啡,单程两个小时,跨越了大半个杭州去见她。

我不是没见过女性leader, 不管是大厂高层,还是小厂领导,她们有个共同点是「模仿男性」。其实非常好理解,在一个父权世界里,VC是男的,领导是男的,公司属于男人,成功是男人的,权利在男人手里,钱在男人口袋里……女人想要上升,只有两个途径:

1)成为美女,成为他们虎视眈眈的性资源;
2)成为男人,成为他们并肩作战的好伙伴。

随着女性主义的苏醒,传统商业世界里更多的1,转向了野心勃勃的2.

女性开始学习男性,学习他们的野心勃勃、果决坚定,也学习他们的情绪稳定、冷血无情。只有把自己变得更像一个男的,才能掌握更多的权利。

但她很不一样的是,她不模仿男性。比如她关心每个下属的工作心情,会在意你工作开不开心;她会去处理人和人之间的摩擦,即使这些不影响工作。她不是负责一个小团队,有很多精力才这样;带着这么多人,这样的劳动量可想而知。

我们还聊了年轻女性成长中遇到的诱惑、爱情选择、服美役、新闻媒体、记者、商业世界…etc 是一场非常 inspiring 的对话。本来不想写 blog 的,但她鼓励我趁还有表达欲的时候多写一些,就浅浅写一点啦(可能只有我们充沛丰盈对话的1/20!)

在杭州这些天认识了很多人,大部分是关注了很久的网上邻居。晚上骑着车穿过良渚公园,空气里是春天草木的香气,地面上氤氲着湿润的水汽。晚上见了另一个神奇的朋友,告别时收到她的消息说,抬头!天上月亮好红。那个时候,我的车轮刚驶过一条石板小路,夜晚整个公园只有我一人,远处传来篮球场里自由落体的砰砰声。

明天就要离开杭州,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几天密集社交的感受,我想那就是「滋润」。

被高能量的对话滋润,被很棒很棒的朋友滋润,被他们徐徐展开的奇异人生滋润,被杭州的春天滋润。

祝大家在春天都能舒展自己^ - ^
#用一种地球更友好的方式摆摊

《恰天光》每次来到市集和读者见面,都会就地取材布置场地。这次在山坡上捡了废弃的纸筒、纸板箱、快递泡沫,即兴发挥布置了一个爱心婚介所。灵感来源于杂志内页,有一个部分是暗访拍摄温州街头的婚姻介绍所。

是的没错,如果在上海街头你见到最多的是便利店,杭州街头最多的是医美机构,那温州就是年糕年糕年糕和…婚姻介绍所!是 Spitz 唱的那样,「爱在便利店也能买到。」🎵🎵

图1是刚来的样子,图二是花了一下午布置的样子。特别感谢邻居@不老商店借的书架,让恰天光真正实现了零购买、不浪费、可持续的布置。在裁裁剪剪、勾勾画画中,也以实际行动表达了「双手做工」的理念。

以及这次见到一些读者,在去年假杂志和abc 书展上都见到了第一期糯米饭专题。这次看到我们出第二期,就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突然感觉能在业余时间一年出一期真是好厉害了🥹

ps:第一期还有少少少量库存,第二期在热热热读中。获取方式请见最后一图,那么欢迎一起开启这趟独立杂志之旅 ——

💗爱心婚介💗请上二楼💗
我一直不觉得自己是 E 人。比如E人可以在社交里面得到能量,但我在每次大型社交后都需要很久的独处时间来充电;并且我很挑人,只有和极少数人社交才是开心的,大部分社交令我无聊透顶。

后来有读者回我说,莫不是ENTP,因为「ENTP 是 E 人里最内向的」。第一次听到这个说法,去搜了一下,发现真是好准。

简单说,就是 ENTP 有强烈的好奇心,喜欢从外部吸收大量信息,更喜欢将自己处理过的信息向外扩散。所以,ENTP 的乐趣是高频交换,他们讨厌平庸、普通和一成不变,喜欢未知、冒险和稀奇古怪。于是他们经常会拒绝一些意义不是很大的社交活动,时常感到没有耐心,而去探索实践更好玩的世界。甚至很多时候是一个人的。

还有一个说很准的,「NT 决定了需要大量自主思考的时间。本来就是一个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维模式,它的对象更是事物之间隐藏的信息。所以这种内容产生在头脑里的时候,是不太能马上向外扩散的。此时的 ENTP 看起来沉默、眼神呆滞、还有点憨。」

这就是为什么,我的评价体系会经常在「游离在外的呆子」和「敏锐聪明的女孩」之间。如果不是网上认识,第一次见到我的人都会觉得我「憨憨的」。其实是因为,这个时候我陷入了一种「观察者」的模式,还在处理自己的 intuition 呢。看似肉体在社交,其实只是自己内心的小人在玩耍。而观察者发现这个场域信息量太少、或者太无聊时,它马上就会指挥肉体离开。ENTP极其没有耐心,无法接受无聊。

但在足够安全、熟悉的场域下,ENTP 会舒展开自己,内心小人叽里咕噜跑出来,释放能量。这也是为什么在伴侣和好朋友面前,他们总是像快乐小狗一样蹦跶个不停。

真是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ENTP 的 E 是外倾,不是外向。ENTP其实是内向的!
打扰大家,发一个招募帖。有人最近要在上海 [线下] 学德语吗?

我找到一个非常厉害的德语大牛。据上过课的朋友说,是真正做到了术业有专攻、懂因材施教的好老师。价格和歌德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歌德开班20人,我只要再找一个人凑2人就行(没错!是1v2)。这个老师还是歌德资深考官,总结一下朋友的上课体验:

1. 老师很少教低基础,一般都是口译和b2起步,现在可以教是被我淡季捡到时间了;
2. 朋友原话:「能跟着他入门肯定是赚翻了。我觉得跟着他不仅仅是学语言,当然他语言功底也是非常扎实。不止是德语,对各种语言包括方言都很有研究。」
3. 「跟着他上课会爱上学习。」
4. 「很扎实,绝对比歌德效率高又省钱。」

我之前自学了一段时间德语,我后来觉得语言本质还是「与人」交流和互动,所以想线下去密集学习一段时间,参加暑期的歌德考试。

这位朋友德语非常好。我问她说,作为一个语言学习者,觉得这三种情况对于二外学习哪个是最好的:

1. 1v1
2. 1v2, 两个人水平差不多
3. 1v10, 小班课,同学水平有高有低有和你差不多的

她选了2. 说「2 有 peer pressure会更有动力,然后相互之间可能有激发。另外也有利于做一些对话练习,有的时候对方可能会想到你没想到的问题。」

但我觉得这也是老师不愿意 1v1 的原因(其实我完全可以负担1v1),就是语言学习除了老师之外,还需要一个同伴。另外我本来报名的是歌德,歌德小班20个人,基本上就是3的模式。但歌德学院老师水平参差不齐,疫情前还有外教,现在只有b1以上才配外教,低基础都没有了。再加上 20 个人确实效率有点太低了。

所以给自己找个同伴!需求:

- 有 A1 基础就行,冲 A2 或者 B1;(A1只要1个半月,B1只要一个月)
- 尽快开始(我需要把老师的时间占住),授课地点在虹口,不接受线上;
- 时间在工作日上午9:30 -12:30, 不接受调整
- 学费 5800/人,全部给老师(非常划算惹,歌德6000. 我说怎么收费这么良心,朋友上过老师的课,也问过这个问题。他只说他是办学,不是搞培训。这老师真的很实在….)

我已经写得够清楚了,希望不要再把人当客服问东问西,不接受任何已经写清楚的信息询问(我认为作为一个学习者,不管是学什么,信息搜集/获取能力都是最重要的)。有意向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
打开《美满》,第一篇被吸引的就是《你还记得在上州给我变魔术吗》。故事主人公是男女朋友,一个回国在北京自由职业,写小说,做设计,出门打顺风车省钱,一个留在美国做金融。

故事是对话体,没什么太多情节,大多数是女生在大量输出,男生简短回答一两句话。绵延细碎的对话里,充满了美国过往生活的痕迹,和当下各自两条平行线里的错落人生。写作背景是2017年,正逢北京低端人口清退,“我只是觉得整顿过程好突然,像随机的暴力降临在身上,协警来逐屋收走了电暖气和电热毯,冷得没法伸出手去,我就待在被子里。我就想,贫和寒真是连在一起。现在是李白加上杜甫的时代,看人想要听哪个声部。”

她也谈自己遇到的性骚扰,比如有人在她大衣里放了一只有精液的避孕套,比如保安的粗暴言语。当然除了这些具体而微的生活,还有一些抽象的问题意识,诗歌,特权,阶级,文化资本,消费主义...就像那种住在北京胡同里的知识女青年一样,关心口袋里的钱也关心无穷无尽的远方。

他很多年没有回国了,无法理解对话里的中式语境,也不知道性骚扰对于女性来说有多普遍。对于弥漫开来的厌世和抱怨,他也会觉得厌烦和疲惫。

他们也聊感情生活,这里有个微妙的区别。男生的描述是「约会和交往对象」,而女生说的总是「相亲对象」。他们聊到电影时,他说这部在亚洲协会看过,有段时间交往了一个日本女孩,一起去看的。她不知道这个事情,回了句,真不赖。

“她说,你周末和那个新加坡女孩约会怎么样?
他说,还算顺利。吃了饭,无感,但也不讨厌。”

他也约会新的女孩,说她想法普通,做的事情普通,喜欢的东西普通,业余时间是在 Netflix 上看 Friends. 字里行间充斥着了无生趣。她劝他,无过无失已经很不错了,要给别人充分被了解的机会。他说是的,其实出乎意料的顺利,打算和她继续相处下去,不管能走到哪一步。

也许他们分开蛮久了,但在日常的聊天中总还是能感受到「爱意」。比如她在考虑去一个小一点的暖和的城市生活,泉州呀,绍兴呀,湖州呀。他说,你也可以考虑我。她说自己被性骚扰的经历,他说,如果我能回去陪你一段就好了。然而最后聊到新加坡女孩的时候,他说如果继续相处,可能就暂时不和你联系了。

她说好啊。

我被这个「暂停」打动了。人是需要在场真切的陪伴,而不是隔着屏幕和电线的对话。所以当另一个人真真实实出现在现实生活里,即使再普通,只要不讨厌,就可以再相处相处。有时候日久是能生情的,特别是当you are ready for a relationship. 也有时候「心动」没有这么重要,只是在恰当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出现了一个不喜欢也不讨厌的人,那么就可以延伸出一段关系的可能了。所以不联系,是对那个「现实里的她」的尊重,也是对「自己的当下」负责。

但我知道这是「暂时」的。我们共同走过的时光、经历的一切,是任何旁人都无可替代的。有些话只能对你说,有些事只能和你讲。「我爱你」这三个字已经超过了荷尔蒙的迸发,也已经挣脱了浪漫关系的束缚,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沉淀,变成一种近乎亲情般的、深沉渺远的感情。

离开,留下,在做了决定的那一刻开始,命运就风驰电掣般帮我们推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从此在两个时空下过着各自风味的人生。但有些时候,人和人的羁绊就像扎进土的树根。外界环境总是变幻莫测,新闻的跑马灯里闪烁着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土地干旱、洪水飓风。但只要地球还存在,人类还存在,它只会盘根错节、扎进更深的土地里去。

我之所以很被这种「暂时」打动,是因为自己从没有过这种关系 —— 从来没有和任何一个叫做「前男友」的生物保持过联系。在感情处理上我向来不拖泥带水,只要说清楚了,就一刀切下,利落干净。

我以他们作为分界点,把交往过的日子切成一片片厚薄不均的吐司,整整齐齐放在面包盒子里。只有在我需要的时候,才会把吐司从冰箱冷藏柜里取出来,加一点果酱,涂一点奶酪,用我的方式加工成我想要的样子,然后端到世人面前。

今年也认真反思过,为什么分手后就不能做朋友。我不喜欢在感情的拉扯里浪费时间,也不缺情绪价值和陪伴。「友情」对我来说就像挂在枝头的果实,轻轻踮脚就能够到。所以很多事情都归为一句「也不是不可以,但就是没必要」,没必要再联系了,不缺你一个朋友。但今年又有一些想法上的转变,大概是年纪更大了一些,意识到自己的时间、精力,包括心跳节拍和情感波动都更加珍贵。那些彼此交付过的时间和真心,如果因为「分手」这个仪式就戛然而止,未免也有点可惜了。当然意识到这个事情的结果,不意味着就开始和前任做朋友了(事实上我也绝不会再去联系他们)。而是说,我更难开始一段关系了。以前只要喜欢上一个人就可以交往了,在荷尔蒙的催动下开始饮食男女的本能;现在不光要喜欢,还要爱,而爱的结果也倾向于不去定义关系。想要花很长很长的时间和一个人慢慢相处,而不是以惊天动地的相遇之后再以山崩海裂结尾。我长大了,我不愿再去亲手建造废墟。
网络环境愈发险恶,线上空间愈发塌缩。人们在彻底厌倦了互联网后,开始回归到了最原始的文字、图片和触手可及的纸张。

但对于做艺术书的人来说,独立出版不赚钱、费时间、还有人身安全上的隐患。那么这个糟糕的年代,都是谁在做独立杂志?为什么而做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鱼生皆假期》播客采访了艺术书展上的摊主们。那么来 one day with me 吧!和我一起体验当摊主四处跑跑跳跳的一天🎵

收听方式:Spotify|YouTube|Apple podcast|小宇宙|网易云等搜索《鱼生皆假期》

号外号外!鱼鱼播客新开通 IG:https://www.instagram.com/hayami_fish?igsh=MXZvdDI3amkwODZhbg==

欢迎大家订阅!
深夜推送,祝自己28岁生日快乐^ - ^

每年生日都会送自己一件「从未做过的事情」当作礼物。

如果说我的人生有一个母题,那就是对抗「惯性」,和「恐惧」共存。祝我的人生能在拥抱恐惧和自由中获得更多灵性的瞬间,在有限的肉体里开垦出无限的自我。

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https://mp.weixin.qq.com/s/hbSTx9-8Xh_gFxecjXZlJw
去年有一晚和女友P、W夜谈,得出了一个很重要的结论 ——「如果有人讲你好朋友的坏话,你不应该传递给ta, 否则是一种伤害。」

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现实生活里实践起来却很难。有时候说者也是无心,但话落到心里像一根针掉在地上,会让当事人被扎一下。这需要我们把这条法则直接说出来,并且时时刻刻警醒自己,不要传递恶意。

我知道自己作为一个(半)公众人物,会有很多人不喜欢我。我本来就是一个有态度、有观点的人,更别说简中互联网环境有多糟糕。学生时代很长一段时间被孤立过,初入职场也遭遇过集体霸凌,因为我的「与众不同」,所以我在成长阶段收到过很多恶意。当然长大后,这些「不同点」成为了一种脱颖而出的「闪光点」,在一个更多元包容的环境里被更多看见、喜欢和接纳。但恶意仍旧是存在的。

我被男生讨厌的理由很简单,就是我的一些平权言论会「冒犯」到他们;但我被女生讨厌的理由更复杂和微妙,就像一场隐秘的女孩们的地下战争,也许她们自己都没意识到这里面的厌女成分。我不知道为什么一个人只是透过网络、要对一个从来没见过的人怀抱如此大的恶意。但我知道这不关我的事。

我在网上写博客、做公开表达已经10年。作为一个高敏感人,我能始终保持好的心态、丰沛的情感和饱满的表达欲(而没有引发精神疾病),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课题分离和划分界限。

这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实践起来是非常难的。之前在微博看到一个大v说,ta几乎没见过一个 kol 没有心理疾病。因为你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就不会红,你红了一定会在乎别人看法,这里面存在这样一个悖论。那 kol 每天收到这么多「看法」,很难不崩溃。

但其实网络上大部分对我的评价,我都不会放在心上。我知道在简中做所谓的「博主」是刨除人性的,只会被当作符号、靶子、一个可以发泄私愤的ID。所以我会觉得,哦,你讨厌我吗?讨厌一个在现实里从来没有见过的人,那一定是在投射什么,不如去看看心理医生。

我的心理咨询师让我画过一个图。在我的人际支持关系网里,最近的一层是亲密关系(当然很不稳定,只是说亲密度),往外是 close friends, 再往外是好朋友,再往外是朋友,最外面一层是网友、读者、那些认识我但我不认识的人。

就像湖面的一个涟漪,越往外波纹越小。其实他们说什么做什么,我真的不太在乎,甚至会有些悲悯,只是觉得现实里一定过得很不顺才会这样。但越里面的人,会很影响到我。

今天从别人那里收了一个信号。也不是讨厌,大概就是谁谁谁不想和你做朋友,因为 ta 和你前男友太熟了。当时说的时候只是觉得很头疼,其实我也不是不知道,只是觉得为什么性缘关系带来了这么多后续的麻烦。晚上正好去 "close friend" 家里,躺在沙发上说起这件事,我还是觉得很委屈、不解和难过。

然后她说,这不就是我们去年夜谈讲的,「不要去传递坏话」。她说你其实没有什么和那个人做朋友的必要,也不是在惦念前男友,是因为在意这个传话的人吧。

那一刻突然看清自己的不开心了。我本来就不缺朋友,本来心也大,嘿,不做就不做呗;对于前男友,也是金鱼脑快忘了这个人了;也许只是对于当下传话的那个人,不想从 ta 嘴里听到别人对自己的不喜欢。

当然我不会怪ta, 也知道这是无意的。毕竟如果不是去年和女友的一次夜谈,我也不会如此清晰地知道这是一种伤害 —— 坏话是什么,谁说的,其实都不重要。能进到心里面去的话,也是能进到心里的人。

也没有在任何一个时候感觉到,原来人的心灵可以这么脆弱。怪不得现在越来越难构建亲密关系和 close friends 了,好好保护「别人的心」需要很多的学习和觉知,是一件很大的劳动量呀。
成年人学一门外语,会更困难吗?
不会的!!

在上海上德语课已经两周了,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周末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

我每周上午上课,下午是一个国际高中的高二妹妹,正在休学备考德语。妹妹和我只隔一天开课,同个老师,同样零基础,同样每天三个小时一对一。

想请问一下读者朋友们,如果只是看这些信息,是不是会觉得妹妹可能学得更快?毕竟德语语法之复杂、体系之庞大、发音之困难,让非母语者都十分痛苦。但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是,即使一开始妹妹学得更快,经过两周的努力后,这个人居然变成了…我!

我们普遍会认为,学习一门外语越早越好。「成年」意味着学习能力的倒退,在学习一门新领域上存在更大的局限性。二语习得理论里面也有个「关键期假设」,认为青春期后,自我组织和适应语言行为需求的能力迅速下降。大脑表现会更固化,那些尚未习得的基本能力通常在一生中保持匮乏。

1972年美国语言学家 Larry Selinker 提出了「石化现象(fossilization)的概念,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倾向于在目标语言和母语之间寻找句法、语义和语音参数。由此产生的不合适和错误可能会被内化,并在外语学习者的表达中成为永久错误。这个学说也再次验证了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困难性。

的确,在刚开始一周的时候,我总是在课上听到老师讲,妹妹进度已经超过你了,妹妹学得很快很好。我(不但没有被 pua 到),反而觉得还挺理所当然的 —— 毕竟我大学毕业都六年了,离那个吸收知识能力最强的高中都过去了十年了(更别说学生时代开始就不是什么「好学生」);如今不仅被工作毒荼鞭打过,还被互联网恶心了十年。浸染在五光十色、肉林酒池的都市里,拿着一副残破的肉体和肮脏的灵魂,怎么和一个十七八岁的青春期女生比学习能力?

转折发生在这周四,老师上午在上外教课,把我的课挪到了下午。我轰轰烈烈冲进教室,发现坐着一个眼睛大大的女孩,发出「哇」的打招呼声。女孩叫西西,头发蜷曲,眼睛清澈,穿着随性的运动鞋。

我们基本是两天一课的进度。我发现课上老师在教第四课,是我前一天学习的内容。于是老师喊我学姐,播放完录音,让我把昨天学过的知识点复述一遍。这样既能让我巩固知识,也能让西西听到讲解。

课上我发现,不光我的进度更快,而且很多知识点、发音的掌握也更牢固。我开始回想这是为什么。

请注意,这里绝对不是优绩主义的语境。我也不是在用这个和别人竞争,用于对比孰优孰劣。我只是很喜欢观察事物、总结和提取背后规律,也对二语学习理论有浓厚的兴趣。我和妹妹作为一个严格对照组,可以观察出一些好玩的东西。所以希望读者朋友们不要代入以前应试教育里丛林法则、优胜劣汰的规则,认为这是胜负心在作怪,只是好奇心噢!

以下开始分享一些好的学习方法,是我最近结合了很多书和理论在摸索的。它们在我学德语时表现出了巨大的好处,我也相信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中。

———

这是一篇会员通讯,完整版在 Patreon 订阅。

https://www.patreon.com/posts/cheng-nian-ren-105349425?utm_medium=clipboard_copy&utm_source=copyLink&utm_campaign=postshare_creator&utm_content=join_link
hayami's blog|日常人间观察 pinned «成年人学一门外语,会更困难吗? 不会的!! 在上海上德语课已经两周了,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周末和读者朋友们一起分享。 我每周上午上课,下午是一个国际高中的高二妹妹,正在休学备考德语。妹妹和我只隔一天开课,同个老师,同样零基础,同样每天三个小时一对一。 想请问一下读者朋友们,如果只是看这些信息,是不是会觉得妹妹可能学得更快?毕竟德语语法之复杂、体系之庞大、发音之困难,让非母语者都十分痛苦。但一个令人振奋的发现是,即使一开始妹妹学得更快,经过两周的努力后,这个人居然变成了…我! 我们普遍会认为,学习一…»
2024/06/10 05:48:5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