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柏林安顿下来了,吃到了惊为天人的中餐。平常中餐馆的茄子做法都是红烧或鱼香,最大的问题就是油。结果老板用锅包肉的方法做了茄子,完美解腻、脆软嫩滑。凉菜做得也一口惊艳,还有自己腌制酸菜做的豆腐汤,冬日咕噜噜喝下去能治愈一切!
我惊讶于这个餐厅怎么这么会做菜。它不是一个菜系,说是私房菜,里面包含鲁菜、江浙菜、内蒙菜、陕西菜,各种各种。才知道厨师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有的厨师签证到期不想拿永居了,就回国了,但抚慰了无数人的食谱就这样留下来,继续用味觉滋养着每一位异乡人。
这位98年就来柏林留学的老板,在聊到自家餐厅时总带着无比自豪的语气,他说我们中国人呀,Essen ist gut, alles ist gut(吃得好,一切都好)。
中餐馆的电视上放着李子柒,储存室放着中国运来的花椒,锅里炖炖冒着热气,德语和中文在袅袅烟雾里混杂着。在场的七八个朋友都是来德国七八年的,讨论着永居和入籍,没有人想着回去。高中就来待了最久的那个女生说,柏林是最好的!
柏林拥有一切,茄子,中餐馆,小酒,无尽的自由。最后就是,在上海时住的房子窗外有好多大树(最后三张),柏林也有小树了!😆
https://mp.weixin.qq.com/s/pmEKbPWePXOpIKiTbEm53A
我惊讶于这个餐厅怎么这么会做菜。它不是一个菜系,说是私房菜,里面包含鲁菜、江浙菜、内蒙菜、陕西菜,各种各种。才知道厨师就是来自于世界各地,有的厨师签证到期不想拿永居了,就回国了,但抚慰了无数人的食谱就这样留下来,继续用味觉滋养着每一位异乡人。
这位98年就来柏林留学的老板,在聊到自家餐厅时总带着无比自豪的语气,他说我们中国人呀,Essen ist gut, alles ist gut(吃得好,一切都好)。
中餐馆的电视上放着李子柒,储存室放着中国运来的花椒,锅里炖炖冒着热气,德语和中文在袅袅烟雾里混杂着。在场的七八个朋友都是来德国七八年的,讨论着永居和入籍,没有人想着回去。高中就来待了最久的那个女生说,柏林是最好的!
柏林拥有一切,茄子,中餐馆,小酒,无尽的自由。最后就是,在上海时住的房子窗外有好多大树(最后三张),柏林也有小树了!😆
https://mp.weixin.qq.com/s/pmEKbPWePXOpIKiTbEm53A
落地柏林第三天,精神状态一直不是很好。白天总是在哭,晚上总是在做噩梦。所以我要写,写下来,理清楚这些年自己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昨晚梦到在吃餐馆,但遇到了一个什么事情,然后和店家据理力争。梦里我在委屈、在愤怒、在狂吼。种姿态太熟悉了 —— 对于一个无法「忍气吞声」的人来说,在国内生活似乎总是要「歇斯底里」。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么追求规则、公平、正义,也许我能生活得更开心。但我不知道是出生时哪个程序设定了错误,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就决定了余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要时时刻刻拿起刀枪全副武装,迎接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梦里我好疲惫,一如我过去的生活。
1.
12月27日,落地第三天,第一次逛德国超市。
图片
我平时的饮食习惯是这样的:严格控糖、不食纯奶、戒精碳、不吃添加剂、有机、素食、偏爱未加工食品。喜欢 Quark、Linsen、鹰嘴豆、Müsli、全麦, 会用面包代替米饭面条等主食。但非常讨厌松松软软香香甜甜的,一定要吃无油无糖又黑又硬的那种(比如黑麦谷物面包、恰巴塔、碱水包)。
然后我发现我在国内花大量力气和精力买到上述的食物,在这里随随便便都能买到。在德国超市看到0.4欧的全麦面包躺在货架上,鼓起来的肚子散发着暖暖的麦香,突然有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我精神故乡这么久,现在终于肉身来到此地。
继续往前走,买到了南瓜籽、葵花籽、奇异籽和麦片的混合。我好惊喜!因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做「种子循环法」。这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食用特定种子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图片
买到这里我发现一个事情,德国超市的配料表是“不写就是没有”;而中国的配料表是“不写不写就不写你猜猜我藏在哪里”。我每次千寻百觅、认认真真看了配料表、仔仔细细阅读了商品说明,结果买回家吃的时候发现齁甜我都很生气很生气。我问店家为什么不在配料表标注糖(配料表只写了生牛乳85%)然后店家反问我,85%生牛乳剩下15%是啥?
是啥?是啥?是啥??我买酸奶是在猜谜语吗?
图片
2.
今天在沙发上躺着聊天,朋友说还是很好奇为什么要来德国。
我想了一下说,我在国内生活总是哪哪哪都不对劲 —— 哪里、哪里都被使绊子、哪里都不太对!!真的!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怎么就这么不对劲?
我明明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我一毕业就进如日中天的大厂,一路都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最迅猛的地方卷天卷地,然后跳槽时所有公司随便挑,25岁就全是七位数年薪的offer, 这在同龄人里毫无疑问是 top 的收入。
听着很爽文是不是?我还在业余时间搞创作,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确实也是带着玫瑰色滤镜的,做播客写博客拍视频,被品牌邀请去参加各种镁光灯下的活动,在旧法租界住着美丽老洋房,在小红书上做穿搭博主,在上海做光鲜亮丽的city girl, 已经过上了最好最好的生活了。
钱、话语权、爱,东亚女人缺的东西我都有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有天有网友发我一张照片,说这个是不是你。照片里是2022年4月,我在方舱里质问工作人员这么多老人、小孩、妇女,为什么无缘无故要连夜转运。我总是这样一个姿态,一个人站在漩涡中心、质问所有我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的东西。站到如今去回顾才发现,和整个环境做对抗,这种感觉真的好辛苦。原来我过去外人看来如此坚强、勇敢、富有生命力的生活,其实是这么辛苦。
图片
3.
记得2022年有上海朋友润到德国,我问共友她过得怎样,共友说她经常在哭,想着自己以前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额…至于吗,矫不矫情」,我心里第一想法是这样的(正如很多人看到这篇 blog 也会觉得矫情一样。)
可是逛超市时,我在面包的麦香里转身那一刹又忍不住眼睛发酸。我在德国常常有想哭的冲动,正如昨晚睡前我又一个人在黑暗里默默流泪。
以前肉身在内、精神在外,原来是劳动量这么大的事情。现在灵肉终于合一了,可是被虐太久就是会在很多时刻飘出「我真的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吗」的怀疑。
想到串上有人评论,「在中国只能做中国人,润出来了才能做个人。」我在德国重新做人了,每念至此,我又要哭。
4.
「蛮好的,下一步就是克服孤独和无聊了。」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评论。我感到很受冒犯,想说不要把你的生活经验强加于他人身上。我最近在买一辆公路自行车,准备开春从柏林骑行去波罗的海;我从国内带了全套露营装备,准备夏天去阿尔卑斯山徒步。
我很早就意识到,我讨厌无意义社交,不喜欢呼朋唤友,长期 solo trip 的经历早已让我搭建了一套成熟的自循环系统,让我在情绪和生活上都不用依赖他人。我喜欢的是,在社会中做真的有价值的事情,在大自然里感受回到母体中的平静喜悦,在极限运动中和恐惧与灵性共处。价值观、美学、健康饮食、每日运动、多元、包容、平等、自由,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
欧洲曾是我的心灵故乡,如今我终于肉身来到此地。
————
tele对图片的支持很差,图片放在 ig 了
https://www.instagram.com/p/DEHdbvrI2YD/?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昨晚梦到在吃餐馆,但遇到了一个什么事情,然后和店家据理力争。梦里我在委屈、在愤怒、在狂吼。种姿态太熟悉了 —— 对于一个无法「忍气吞声」的人来说,在国内生活似乎总是要「歇斯底里」。我时常在想如果没有这么追求规则、公平、正义,也许我能生活得更开心。但我不知道是出生时哪个程序设定了错误,我变成了现在的样子,这就决定了余生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我要时时刻刻拿起刀枪全副武装,迎接一场又一场的战斗。
梦里我好疲惫,一如我过去的生活。
1.
12月27日,落地第三天,第一次逛德国超市。
图片
我平时的饮食习惯是这样的:严格控糖、不食纯奶、戒精碳、不吃添加剂、有机、素食、偏爱未加工食品。喜欢 Quark、Linsen、鹰嘴豆、Müsli、全麦, 会用面包代替米饭面条等主食。但非常讨厌松松软软香香甜甜的,一定要吃无油无糖又黑又硬的那种(比如黑麦谷物面包、恰巴塔、碱水包)。
然后我发现我在国内花大量力气和精力买到上述的食物,在这里随随便便都能买到。在德国超市看到0.4欧的全麦面包躺在货架上,鼓起来的肚子散发着暖暖的麦香,突然有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我精神故乡这么久,现在终于肉身来到此地。
继续往前走,买到了南瓜籽、葵花籽、奇异籽和麦片的混合。我好惊喜!因为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在做「种子循环法」。这是一种自然疗法,通过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食用特定种子来调节体内激素水平。
图片
买到这里我发现一个事情,德国超市的配料表是“不写就是没有”;而中国的配料表是“不写不写就不写你猜猜我藏在哪里”。我每次千寻百觅、认认真真看了配料表、仔仔细细阅读了商品说明,结果买回家吃的时候发现齁甜我都很生气很生气。我问店家为什么不在配料表标注糖(配料表只写了生牛乳85%)然后店家反问我,85%生牛乳剩下15%是啥?
是啥?是啥?是啥??我买酸奶是在猜谜语吗?
图片
2.
今天在沙发上躺着聊天,朋友说还是很好奇为什么要来德国。
我想了一下说,我在国内生活总是哪哪哪都不对劲 —— 哪里、哪里都被使绊子、哪里都不太对!!真的!我明明这么努力了!为什么呢?为什么呢?怎么就这么不对劲?
我明明该拥有更好的生活。我一毕业就进如日中天的大厂,一路都在中国互联网发展最迅猛的地方卷天卷地,然后跳槽时所有公司随便挑,25岁就全是七位数年薪的offer, 这在同龄人里毫无疑问是 top 的收入。
听着很爽文是不是?我还在业余时间搞创作,很长一段时间我的生活确实也是带着玫瑰色滤镜的,做播客写博客拍视频,被品牌邀请去参加各种镁光灯下的活动,在旧法租界住着美丽老洋房,在小红书上做穿搭博主,在上海做光鲜亮丽的city girl, 已经过上了最好最好的生活了。
钱、话语权、爱,东亚女人缺的东西我都有了,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
有天有网友发我一张照片,说这个是不是你。照片里是2022年4月,我在方舱里质问工作人员这么多老人、小孩、妇女,为什么无缘无故要连夜转运。我总是这样一个姿态,一个人站在漩涡中心、质问所有我认为不公平不合理的东西。站到如今去回顾才发现,和整个环境做对抗,这种感觉真的好辛苦。原来我过去外人看来如此坚强、勇敢、富有生命力的生活,其实是这么辛苦。
图片
3.
记得2022年有上海朋友润到德国,我问共友她过得怎样,共友说她经常在哭,想着自己以前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额…至于吗,矫不矫情」,我心里第一想法是这样的(正如很多人看到这篇 blog 也会觉得矫情一样。)
可是逛超市时,我在面包的麦香里转身那一刹又忍不住眼睛发酸。我在德国常常有想哭的冲动,正如昨晚睡前我又一个人在黑暗里默默流泪。
以前肉身在内、精神在外,原来是劳动量这么大的事情。现在灵肉终于合一了,可是被虐太久就是会在很多时刻飘出「我真的可以拥有这样的生活吗」的怀疑。
想到串上有人评论,「在中国只能做中国人,润出来了才能做个人。」我在德国重新做人了,每念至此,我又要哭。
4.
「蛮好的,下一步就是克服孤独和无聊了。」
有人在社交媒体上这样评论。我感到很受冒犯,想说不要把你的生活经验强加于他人身上。我最近在买一辆公路自行车,准备开春从柏林骑行去波罗的海;我从国内带了全套露营装备,准备夏天去阿尔卑斯山徒步。
我很早就意识到,我讨厌无意义社交,不喜欢呼朋唤友,长期 solo trip 的经历早已让我搭建了一套成熟的自循环系统,让我在情绪和生活上都不用依赖他人。我喜欢的是,在社会中做真的有价值的事情,在大自然里感受回到母体中的平静喜悦,在极限运动中和恐惧与灵性共处。价值观、美学、健康饮食、每日运动、多元、包容、平等、自由,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这些东西。
欧洲曾是我的心灵故乡,如今我终于肉身来到此地。
————
tele对图片的支持很差,图片放在 ig 了
https://www.instagram.com/p/DEHdbvrI2YD/?utm_source=ig_web_copy_link&igsh=MzRlODBiNWFlZA==
有个问题我始终没想明白。
怎么说呢,经历了过去这两年,其实我已经算精神很健康的那种人了 —— 没有过情绪上的问题,也没有吃精神上的药,不用褪黑素就能入眠,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和男的乱搞来取乐。规律锻炼,晚上十二点前入眠,第二天六七点自然醒,从来没设过闹钟。
真的,在上海生活能有这种精神状态很难得了吧,每个人都说我很健康。我感觉我精神最崩溃的时候,一是办签证很不顺想到一辈子待在国内就想死的时候,二是最近润出来觉得我以前过得都是什么苦日子的时候。
可是很奇怪。明明从客观上来说,我在国内的物质和精神状态都很好,不惭愧地说也领先大部分人了吧。为什么我润出来还是会想起很多痛苦然后迎来精神大崩溃呢……那我以前是在麻痹自己其实过得并不好吗?可是如果连我都过得不好,那些物质和精神状态不好的人是不是过得更不好(虽然也没法这么比较)……还是说其实大家在意的事情并不一样。
——
tele一直关闭了评论区,最近试试打开吧。请大家礼貌发言(特别是男的给我谨言慎行)。
怎么说呢,经历了过去这两年,其实我已经算精神很健康的那种人了 —— 没有过情绪上的问题,也没有吃精神上的药,不用褪黑素就能入眠,不喝酒不抽烟不熬夜,不和男的乱搞来取乐。规律锻炼,晚上十二点前入眠,第二天六七点自然醒,从来没设过闹钟。
真的,在上海生活能有这种精神状态很难得了吧,每个人都说我很健康。我感觉我精神最崩溃的时候,一是办签证很不顺想到一辈子待在国内就想死的时候,二是最近润出来觉得我以前过得都是什么苦日子的时候。
可是很奇怪。明明从客观上来说,我在国内的物质和精神状态都很好,不惭愧地说也领先大部分人了吧。为什么我润出来还是会想起很多痛苦然后迎来精神大崩溃呢……那我以前是在麻痹自己其实过得并不好吗?可是如果连我都过得不好,那些物质和精神状态不好的人是不是过得更不好(虽然也没法这么比较)……还是说其实大家在意的事情并不一样。
——
tele一直关闭了评论区,最近试试打开吧。请大家礼貌发言(特别是男的给我谨言慎行)。
落地德国第四天。昨天我在社交媒体上发了一条内容,说为什么在国内也挺好的出来后会这么难过。在所有回复里面,我最喜欢有一位读者说的一句,「独属润人的创痛感。」
1.
这两天我意识到一个事情,很多以前在我看来是爱好的东西,只是一种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比如…我可能并没有这么喜欢做面包?
我非常喜欢吃面包,之前也说过喜欢黑黑硬硬的那种。但国内的面包更注重柔软和甜味,通常加入大量的糖、奶油、黄油、改良剂,使面包的口感更加松软细腻;德国面包更注重原料的天然和制作工艺,以全麦、黑麦等粗粮为主,还会加入种子、坚果或麦麸,强调原始谷物的风味。
在国内很难买到后者。在上海还有奥乐齐(也是德国超市),卖着物美价廉的德式面包;但其他地方可以称得上「欧包」的东西,都是卖得又贵又小还要排长长长队。
图片
我从2023年开始就不在上海长居了。没有奥乐齐,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旅居,我就开始选购烤箱、面粉、酵母,开始自己做欧包。
我以为我「爱上了」烘焙。但仔细想来,烘焙可真是一件无比琐碎麻烦的事情。需要温度、湿度和漫长的等待,一入冬,面包就发酵得奄奄一息。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做欧包需要全麦高筋面粉,我最喜欢美国的「鲍勃红磨坊」和日本的「日清山茶花」这两款,蛋白质含量高,麦香浓郁。但前者变成了理财产品,一年时间从30一小包涨到100;后者要买只能买一大袋,25kg, 摆在那像一堆化肥。然后就开始买「分装」 —— 问题就来了,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山茶花分装假货,很多店还是真假混卖。即使你做了大量研究、比对、功课、辨别,买到真的还是全凭运气。而且往往你的运气会很差。
我只是想吃天然无添加的全麦面包,只是这么一个很日常、很简单的需求,就要被逼着去学烘焙,去买烤箱,花大量时间去选购原材料,忍受一次次买到假货受到欺骗之后的气馁……好大的劳动量啊!
我不是不喜欢做面包,只是,我「必须」要去做面包。当这个事情变成必须之后,你好像只能说服自己是喜欢做面包的。我来德国后第一次开始想,我「真的」喜欢做面包吗?在超市里1.2欧就能随随便便买到一个巨大的全麦谷物面包时,当我拥有了不做面包的自由时,我还喜欢做面包吗?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障碍一扫而空的时刻,我都觉得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幸福。
2.
「润」这个词是2021年兴起的。我在 wikipide 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润[a]、润学是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用语和迷因,指研究逃离zg、移民到欧美澳新加这些发达国家的方法。“润”、“内卷”和“躺平”被认为是该国90后和00后青年职业发展的其中三种选择。」
Wikipide 的定义里,目的地是「欧美澳新加」,居然不包括这几年最受欢迎的日本,这点让我很惊讶。
更精准的定义来自于CDS:
「来自英语“run”的对应拼音读法,意为“逃跑”、“跑路”,在实际使用中指“逃离zg”。有关如何通过移民等手段“润”出国的知识和讨论则被称为“润学”。而在上海lockdown期间y民话题持续高涨,任何国家的y民路径都有人愿意尝试的情况,被称为“华润万家”。」
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词,也不把自己定义成「润人」。在我18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就是「30岁定居欧洲」,现在这个进度只是提前了两年而已。润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不是xxxx,谁会想要背井离乡?」也揭示着「润」是一种被迫逃离,是一种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但我不是。我觉得自己在国内也是过得滋润的「中产」,也是拥有很多选择的人,并不是走投无路才要出来。知乎上流行着大量「搞互联网的年薪百万要不要润欧」的问题,底下回答都是「你去欧洲你糊涂啊」。人们普遍觉得做这个行业的,不是在美国就要是中国,来欧洲这种奄奄一息的地方只能充当纳税积极分子。但我真的觉得所有在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还是用统一的价值观在衡量一切,即赚钱、成功、功名利禄。但人总是还是有其他追求的吧?所以我不把这种行为定义成「逃离」,而是一种更主体性、更强有力的主动出击——「去到那边」。
很多人还会提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但对我来说:
欧洲外卖不方便 —— 拜托,我在国内就不点外卖。我极度厌恶这条产业链上的食品安全、劳工权益问题。我自己送过外卖,也在互联网公司设计过外卖背后的系统。可笑吧,既设计系统,又被系统困住,所以我更加厌恶。
欧洲网购不发达 —— 拜托,我真的好讨厌网购,讨厌网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一切都被赶到线上去的无奈。在国内我网购是因为线下经济已经被蚕食光了,没法在线下找到想要的商品。而且我物欲很低,我其实并不喜欢购物这个行为。
欧洲有治安问题 —— 呵呵,说的好像在国内做女人是人了一样。
欧洲有种族歧视 ——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的,我从小到大在自己土地上可是没少受过歧视。还缺这点种族歧视..….
欧洲食物难吃 —— 食物可太好了!!对我来说可是老鼠掉进米缸里了。
欧洲挣不到大钱 —— 在国内挣大钱好陪葬风光吗?
图片
3.
大西洋月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Go where you like, And then live there(去到你喜欢的地方,然后定居那里)。作者在成年生活中搬迁了11次,去了不同州和国家。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词叫Topophilia(恋地情结),这是1974年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对特定地点或环境所产生的情感依恋。
「Topophilia是由topo与philia合成,前者指地,后者指偏好。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便与地“合一”。“合一”不是合在自然属性,而是合在人性。」
作者还用一个小例子解释了这个词。他有一位西雅图的朋友讨厌波士顿的雨,但不讨厌西雅图,他说:“只有西雅图的雨是美好的。” 这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被叫做synesthetic tendency(联觉倾向) —— 「即特定的、普通的感官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如新鲜出炉的馅饼香味、夜晚火车的汽笛声,或清爽的秋风触发了你对某个特定地方的深刻记忆,那你就是在经历这种联觉倾向。」
但是同样作为西雅图人,作者并不喜欢这个城市。他认为「恋地情节」与童年的老家无关。对他来说,「所有的联觉倾向都不会带我去西雅图,而是去巴塞罗那。」
由此可见,Topophilia(恋地情结)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和一个地方的情感体验;当我搜索时我发现原来还有对应的一个词,叫Topophobia(恐地情节), 表示对某个特定地方场所的恐惧。
落地德国第四天,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对某一个地方的依恋,一种灵魂上回归故里的心安;而那些真正故土在身上留下的创伤,像被激发出了过敏源一样突然疯长。它们共同组成了我的 Topophilia 和 Topophobia.
生物书上说,蛇在成长过程中会蜕皮,蜕皮可以去除旧皮上的寄生虫或病菌,修复皮肤上的创伤。但和人类想象的不同,蜕皮从来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掉落,蛇要用嘴或头部摩擦坚硬的表面(如石头、树皮),通过身体主动扭动,撕开旧皮,才能逐步将旧皮脱下来。这个时候蛇的颜色会变得很黯淡。但蜕皮完成后,蛇的新皮肤会更加弹性光滑,颜色更加鲜艳。
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的开头是,
If where you live isn' t truly your home, and you have the resources to make a change, it could do wonders for your happiness.
如果你所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你真正的家,并且你有资源去改变现状,那么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幸福,奇迹般的幸福。
于是,我在柏林冬天里变成了一条小蛇。
2024.12.29
hayami 于德国
————
前序:
漫长的平安夜,抵达柏林|hayami’s blog
从上海到柏林|hayami's blog
在柏林安顿下来了
欧洲曾是我的心灵故乡,如今我终于肉身来到此地|hayami’s blog
Support :
Support on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hayami_kira
去爱发电上赞助:https://afdian.net/a/Hayami
1.
这两天我意识到一个事情,很多以前在我看来是爱好的东西,只是一种生存下去的必备技能。比如…我可能并没有这么喜欢做面包?
我非常喜欢吃面包,之前也说过喜欢黑黑硬硬的那种。但国内的面包更注重柔软和甜味,通常加入大量的糖、奶油、黄油、改良剂,使面包的口感更加松软细腻;德国面包更注重原料的天然和制作工艺,以全麦、黑麦等粗粮为主,还会加入种子、坚果或麦麸,强调原始谷物的风味。
在国内很难买到后者。在上海还有奥乐齐(也是德国超市),卖着物美价廉的德式面包;但其他地方可以称得上「欧包」的东西,都是卖得又贵又小还要排长长长队。
图片
我从2023年开始就不在上海长居了。没有奥乐齐,每到一个新的地方旅居,我就开始选购烤箱、面粉、酵母,开始自己做欧包。
我以为我「爱上了」烘焙。但仔细想来,烘焙可真是一件无比琐碎麻烦的事情。需要温度、湿度和漫长的等待,一入冬,面包就发酵得奄奄一息。我再举个具体的例子吧,做欧包需要全麦高筋面粉,我最喜欢美国的「鲍勃红磨坊」和日本的「日清山茶花」这两款,蛋白质含量高,麦香浓郁。但前者变成了理财产品,一年时间从30一小包涨到100;后者要买只能买一大袋,25kg, 摆在那像一堆化肥。然后就开始买「分装」 —— 问题就来了,网上充斥着大量的山茶花分装假货,很多店还是真假混卖。即使你做了大量研究、比对、功课、辨别,买到真的还是全凭运气。而且往往你的运气会很差。
我只是想吃天然无添加的全麦面包,只是这么一个很日常、很简单的需求,就要被逼着去学烘焙,去买烤箱,花大量时间去选购原材料,忍受一次次买到假货受到欺骗之后的气馁……好大的劳动量啊!
我不是不喜欢做面包,只是,我「必须」要去做面包。当这个事情变成必须之后,你好像只能说服自己是喜欢做面包的。我来德国后第一次开始想,我「真的」喜欢做面包吗?在超市里1.2欧就能随随便便买到一个巨大的全麦谷物面包时,当我拥有了不做面包的自由时,我还喜欢做面包吗?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那些障碍一扫而空的时刻,我都觉得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简单幸福。
2.
「润」这个词是2021年兴起的。我在 wikipide 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润[a]、润学是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用语和迷因,指研究逃离zg、移民到欧美澳新加这些发达国家的方法。“润”、“内卷”和“躺平”被认为是该国90后和00后青年职业发展的其中三种选择。」
Wikipide 的定义里,目的地是「欧美澳新加」,居然不包括这几年最受欢迎的日本,这点让我很惊讶。
更精准的定义来自于CDS:
「来自英语“run”的对应拼音读法,意为“逃跑”、“跑路”,在实际使用中指“逃离zg”。有关如何通过移民等手段“润”出国的知识和讨论则被称为“润学”。而在上海lockdown期间y民话题持续高涨,任何国家的y民路径都有人愿意尝试的情况,被称为“华润万家”。」
我其实并不是很喜欢这个词,也不把自己定义成「润人」。在我18岁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标就是「30岁定居欧洲」,现在这个进度只是提前了两年而已。润圈流行一个说法就是,「如果不是xxxx,谁会想要背井离乡?」也揭示着「润」是一种被迫逃离,是一种走投无路的无奈之举。
但我不是。我觉得自己在国内也是过得滋润的「中产」,也是拥有很多选择的人,并不是走投无路才要出来。知乎上流行着大量「搞互联网的年薪百万要不要润欧」的问题,底下回答都是「你去欧洲你糊涂啊」。人们普遍觉得做这个行业的,不是在美国就要是中国,来欧洲这种奄奄一息的地方只能充当纳税积极分子。但我真的觉得所有在回答这些问题的人,还是用统一的价值观在衡量一切,即赚钱、成功、功名利禄。但人总是还是有其他追求的吧?所以我不把这种行为定义成「逃离」,而是一种更主体性、更强有力的主动出击——「去到那边」。
很多人还会提到一些具体的问题,但对我来说:
欧洲外卖不方便 —— 拜托,我在国内就不点外卖。我极度厌恶这条产业链上的食品安全、劳工权益问题。我自己送过外卖,也在互联网公司设计过外卖背后的系统。可笑吧,既设计系统,又被系统困住,所以我更加厌恶。
欧洲网购不发达 —— 拜托,我真的好讨厌网购,讨厌网购带来的环境污染和一切都被赶到线上去的无奈。在国内我网购是因为线下经济已经被蚕食光了,没法在线下找到想要的商品。而且我物欲很低,我其实并不喜欢购物这个行为。
欧洲有治安问题 —— 呵呵,说的好像在国内做女人是人了一样。
欧洲有种族歧视 —— 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女的,我从小到大在自己土地上可是没少受过歧视。还缺这点种族歧视..….
欧洲食物难吃 —— 食物可太好了!!对我来说可是老鼠掉进米缸里了。
欧洲挣不到大钱 —— 在国内挣大钱好陪葬风光吗?
图片
3.
大西洋月刊有一篇文章,题目是Go where you like, And then live there(去到你喜欢的地方,然后定居那里)。作者在成年生活中搬迁了11次,去了不同州和国家。文章里提到了一个词叫Topophilia(恋地情结),这是1974年地理学家段义孚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人类对特定地点或环境所产生的情感依恋。
「Topophilia是由topo与philia合成,前者指地,后者指偏好。恋地的本质是恋自我,当地方场所被赋予人的情感、价值后,人便与地“合一”。“合一”不是合在自然属性,而是合在人性。」
作者还用一个小例子解释了这个词。他有一位西雅图的朋友讨厌波士顿的雨,但不讨厌西雅图,他说:“只有西雅图的雨是美好的。” 这在社会学的意义上被叫做synesthetic tendency(联觉倾向) —— 「即特定的、普通的感官感知如何影响我们的记忆和情感。如新鲜出炉的馅饼香味、夜晚火车的汽笛声,或清爽的秋风触发了你对某个特定地方的深刻记忆,那你就是在经历这种联觉倾向。」
但是同样作为西雅图人,作者并不喜欢这个城市。他认为「恋地情节」与童年的老家无关。对他来说,「所有的联觉倾向都不会带我去西雅图,而是去巴塞罗那。」
由此可见,Topophilia(恋地情结)是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和一个地方的情感体验;当我搜索时我发现原来还有对应的一个词,叫Topophobia(恐地情节), 表示对某个特定地方场所的恐惧。
落地德国第四天,我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对某一个地方的依恋,一种灵魂上回归故里的心安;而那些真正故土在身上留下的创伤,像被激发出了过敏源一样突然疯长。它们共同组成了我的 Topophilia 和 Topophobia.
生物书上说,蛇在成长过程中会蜕皮,蜕皮可以去除旧皮上的寄生虫或病菌,修复皮肤上的创伤。但和人类想象的不同,蜕皮从来不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掉落,蛇要用嘴或头部摩擦坚硬的表面(如石头、树皮),通过身体主动扭动,撕开旧皮,才能逐步将旧皮脱下来。这个时候蛇的颜色会变得很黯淡。但蜕皮完成后,蛇的新皮肤会更加弹性光滑,颜色更加鲜艳。
大西洋月刊那篇文章的开头是,
If where you live isn' t truly your home, and you have the resources to make a change, it could do wonders for your happiness.
如果你所居住的地方并不是你真正的家,并且你有资源去改变现状,那么这种改变可能会带来幸福,奇迹般的幸福。
于是,我在柏林冬天里变成了一条小蛇。
2024.12.29
hayami 于德国
————
前序:
漫长的平安夜,抵达柏林|hayami’s blog
从上海到柏林|hayami's blog
在柏林安顿下来了
欧洲曾是我的心灵故乡,如今我终于肉身来到此地|hayami’s blog
Support :
Support on Patreon:https://www.patreon.com/hayami_kira
去爱发电上赞助:https://afdian.net/a/Hayami
突然发现一个很炸裂的事情......亚女在欧洲想 networking 压根不用 linkedin, dating app 可好使多了。把自己最 sexy and cute (aka迎合白人审美)的照片放在 dating app 上,收获了 2000 多 like 和各种 superswipe. 然后我发现对帅哥啥的不太感兴趣了(帅得惊天动地的人压根也不会用这 app),对年轻弟弟完全不感冒,柏林艺术家花花蝶蝶的也看得头疼,最近比较感兴趣一个男的是他的 business 履历,还是第一个觉得约个咖啡也不错的。然后一看年龄都64岁了。
很难不说自己要活成一种新型的亚女杀猪盘了.....
(还是解释一下本人只是 networking 没有其他想法......be like 你该不会觉得我千辛万苦飘扬过海来这是和你谈情说爱的吧!!
很难不说自己要活成一种新型的亚女杀猪盘了.....
(还是解释一下本人只是 networking 没有其他想法......be like 你该不会觉得我千辛万苦飘扬过海来这是和你谈情说爱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