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东京的热恋期!💓💓
白天在外面跑了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包都没放下就直接上楼去了朋友房间。给她带了自由之丘买的豚馒,还有吉祥寺买的脆柿子,像个旅行青蛙一样笑眯眯地分享着食物。房间里开了暖气,一进来就全身上下都暖和了。然后我趴在地上打开电脑,她在书桌前开始画画。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我balabala说今天去吉祥寺的户外二手店,简直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给自己淘了 Gregory 的登山包,买了心心念念的 Montbell 800, 甚至还在路上随机采访了「一番住みたい町はどこですか」(你最想居住的街道在哪里?)
曾经有部日剧叫《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因为这条街道连续多年蝉联日本「最想住的街道」第一名。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京人已经不想住这了 —— 人太多、吵、房租太贵,大概也是一种士绅化吧。采访者上至70多岁的银发一族老奶奶,也有4岁还没上小学的小女孩。小女孩讲了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地名,我问旁边的妈妈那是哪里,妈妈笑着说是童话故事里的地名。小女孩喜欢贴着人,奶声奶气讲日语,眼睛闪闪发亮的,真是心都软了。
左拐右拐去了吉祥寺街道的市集,一个老奶奶还请我喝了咖啡,几个人坐在椅子上东拉西扯,在这一刻钟内我仿佛也成为了吉祥寺的居民。逛完二手店已是黄昏,在弥漫着面包香气的街道上散步到井之头恩赐公园。然后在网上搜索,才发现误打误撞走过了吉祥寺最精华的一段路。人少,店却很有多狠意思,但网上攻略几乎都绕开了这里(果然不能信攻略啊)。
因为手头的工作不怎么需要动脑,就和朋友说说笑笑的。白天在陌生的城市探索,晚上回到熟悉的朋友旁边唠嗑,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旅行吗?合上电脑下楼时,我感觉在东京的每一秒都是幸福的具象化。
2024.11.30
于东京
白天在外面跑了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包都没放下就直接上楼去了朋友房间。给她带了自由之丘买的豚馒,还有吉祥寺买的脆柿子,像个旅行青蛙一样笑眯眯地分享着食物。房间里开了暖气,一进来就全身上下都暖和了。然后我趴在地上打开电脑,她在书桌前开始画画。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天,我balabala说今天去吉祥寺的户外二手店,简直像老鼠掉进了米缸里!给自己淘了 Gregory 的登山包,买了心心念念的 Montbell 800, 甚至还在路上随机采访了「一番住みたい町はどこですか」(你最想居住的街道在哪里?)
曾经有部日剧叫《只有吉祥寺是想住的街道吗》,因为这条街道连续多年蝉联日本「最想住的街道」第一名。但在采访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东京人已经不想住这了 —— 人太多、吵、房租太贵,大概也是一种士绅化吧。采访者上至70多岁的银发一族老奶奶,也有4岁还没上小学的小女孩。小女孩讲了一个我完全不知道的地名,我问旁边的妈妈那是哪里,妈妈笑着说是童话故事里的地名。小女孩喜欢贴着人,奶声奶气讲日语,眼睛闪闪发亮的,真是心都软了。
左拐右拐去了吉祥寺街道的市集,一个老奶奶还请我喝了咖啡,几个人坐在椅子上东拉西扯,在这一刻钟内我仿佛也成为了吉祥寺的居民。逛完二手店已是黄昏,在弥漫着面包香气的街道上散步到井之头恩赐公园。然后在网上搜索,才发现误打误撞走过了吉祥寺最精华的一段路。人少,店却很有多狠意思,但网上攻略几乎都绕开了这里(果然不能信攻略啊)。
因为手头的工作不怎么需要动脑,就和朋友说说笑笑的。白天在陌生的城市探索,晚上回到熟悉的朋友旁边唠嗑,还有比这更完美的旅行吗?合上电脑下楼时,我感觉在东京的每一秒都是幸福的具象化。
2024.11.30
于东京
今天在 ig 上收到朋友消息,说还在东京吗,可以和你一起玩吗。我开玩笑说怎么,要加入我和东京的热恋期吗。
突然想起前几天想到一个问题,我对朋友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答案之一是「开阔」。我和这位友人原来在世界两个角落,隔着时差和空间,是完全不交集的人生。去年意外地在香港 mla 演唱会上见到面,今年又意外地在东京见面。虽然没有什么共同经历,但隔着互联网也没啥隐私,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原生家庭,搞什么乱七八糟的恋爱,基本也都晓得。
很神奇,总是会和人产生生活在别处、最后在第三国相遇的事情。
我知道有些人的交友方式,是只和那种认识很久的朋友(像高中大学同学什么的)玩得好、很难和刚认识的人掏心掏肺。但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地理坐标上的频繁移动造成很难有那种很长期的朋友,如果不在旅途中保持开阔的心态很容易陷入自闭。这个世界上呢,有人喜欢熟悉感,也有人热爱冒险,恰好我是后者。
想起两年前友邻(cr: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一段微博:
「我一路往外走的人生,就是在不断丢弃自己过往的人生。我没法还和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甚至高中同学保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我们只能同行一小小段,如果我不独自走上另外一条路,我就没法到达今天的我能站到的地方……」
她14岁去省会读高中,18岁去香港读大学,22岁去美国读master —
「无一不是对即将展开的人生画卷充满了想象和期待。我那时候其实还没意识到,人一路往外走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自己从未经历过、甚至不会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的生活。从来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也没有哪个地方真的能回得去。你就是很大概率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你就是要习惯所有人都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和人好不容易建立珍贵的连接,然后又失去。」
在我又翻出这条微博的时候,我思考自己到了什么阶段。好像频繁的流动已经让我在内心搭建出了一套完整的「自循环系统」,情绪变化、身体抱恙、意外事故、人际关系,都会在这个自循环里一点点消化掉。当自己变成了一座小山的时候,关系就会变成水,任由水流动来去,都不过是缘分两字。于是我发现了,只有在自己玩得开心的时候,只有精神状态平静祥和的时候,心才会变成一座街心公园,向同温层的邻居保持开放,来去自如。
东京刚刚地震了,在一个人文论坛上听日本政治学教授讲民煮,在场大家都很自若。震感引起了一阵轻微的眩晕,伴随着好几天没睡好觉的困意,我准备提前撤离。在摇摇晃晃电车上看到琼瑶去世的遗书,下了吉祥寺地铁看到烤红薯车在唱歌。想起朋友到底是种怎样的生物呢,突然更加懂得了那句歌词 ——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所谓「朋友」大概就是如此,让我们策马扬鞭享尽人世繁华。
2024.12.4
于东京
突然想起前几天想到一个问题,我对朋友最看重的品质是什么,答案之一是「开阔」。我和这位友人原来在世界两个角落,隔着时差和空间,是完全不交集的人生。去年意外地在香港 mla 演唱会上见到面,今年又意外地在东京见面。虽然没有什么共同经历,但隔着互联网也没啥隐私,做什么工作,有什么原生家庭,搞什么乱七八糟的恋爱,基本也都晓得。
很神奇,总是会和人产生生活在别处、最后在第三国相遇的事情。
我知道有些人的交友方式,是只和那种认识很久的朋友(像高中大学同学什么的)玩得好、很难和刚认识的人掏心掏肺。但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地理坐标上的频繁移动造成很难有那种很长期的朋友,如果不在旅途中保持开阔的心态很容易陷入自闭。这个世界上呢,有人喜欢熟悉感,也有人热爱冒险,恰好我是后者。
想起两年前友邻(cr:高山滑雪运动员)的一段微博:
「我一路往外走的人生,就是在不断丢弃自己过往的人生。我没法还和我的小学同学、初中同学、甚至高中同学保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和背景,我们只能同行一小小段,如果我不独自走上另外一条路,我就没法到达今天的我能站到的地方……」
她14岁去省会读高中,18岁去香港读大学,22岁去美国读master —
「无一不是对即将展开的人生画卷充满了想象和期待。我那时候其实还没意识到,人一路往外走意味着什么......其实意味着自己从未经历过、甚至不会习惯扎根在一个地方的生活。从来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回去”的地方。也没有哪个地方真的能回得去。你就是很大概率没法拥有一种确定的人生,你就是要习惯所有人都是来来走走,聚聚散散,和人好不容易建立珍贵的连接,然后又失去。」
在我又翻出这条微博的时候,我思考自己到了什么阶段。好像频繁的流动已经让我在内心搭建出了一套完整的「自循环系统」,情绪变化、身体抱恙、意外事故、人际关系,都会在这个自循环里一点点消化掉。当自己变成了一座小山的时候,关系就会变成水,任由水流动来去,都不过是缘分两字。于是我发现了,只有在自己玩得开心的时候,只有精神状态平静祥和的时候,心才会变成一座街心公园,向同温层的邻居保持开放,来去自如。
东京刚刚地震了,在一个人文论坛上听日本政治学教授讲民煮,在场大家都很自若。震感引起了一阵轻微的眩晕,伴随着好几天没睡好觉的困意,我准备提前撤离。在摇摇晃晃电车上看到琼瑶去世的遗书,下了吉祥寺地铁看到烤红薯车在唱歌。想起朋友到底是种怎样的生物呢,突然更加懂得了那句歌词 —— 「让我们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
所谓「朋友」大概就是如此,让我们策马扬鞭享尽人世繁华。
2024.12.4
于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