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社会人类学家 Max Gluckman 1963 年在论文 《Gossip and Scandal 闲话与丑闻》中曾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闲话能积极维护村庄的价值观。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群体越排外,它内部成员之间越相互讲闲话和流言,且就越不厌其烦地重复讲闲话。”

过年期间回村里老家住了一个星期,深切体会到了 #闲话#流言 的威力。
这个世界会好吗?

从疫情到水灾,再者近期的社会新闻,普通人的苦难与悲剧不断循环,听过这么一句话,悲剧就是大家都是好人,但坏事还是发生了。这种无力感将我们每个人团团裹住,有气无力,歇斯底里地呐喊,却连个回响都没有。想起了《好奇心日报》的这个系列文章:我们如何与未来相处邀请了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传播学等领域的 20 余位专业人士回答我们如何与未来相处,问题纷繁复杂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如今回看当时这些讨论,我们是怎样的心境,是乐观了还是悲观了?困惑解决了还是更茫然了?


潮流是任何人无法挡住的,此时,我们为什么还可以坚持乐观 ——它涉及我们如何看待目前我们所处的阶段,即使问题多多,我们为什么还可以保持乐观。

大发展时代结束,我们应该警惕什么,担忧什么?——它涉及我们未来面对的风险所在;流行文化背后我们的软弱;技术与官僚体制合流意味着什么;更重要的是,在一个民间社会缺失的社会中,我们将付出什么多余的代价。

如何理解世俗社会,它在我们的生活里为何缺位?——这篇报道将围绕“中国的世俗社会是如何越来越疲弱”的展开。

正视历史,接受批评,是人类得以进步的原因——这一篇访谈中涉及一些我们如何审视一些历史上发生的具体的事件比如文革,但更多的是面对历史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

城市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有关城市的意见总是尖锐而不可调和()()——这两篇中,探讨的话题涉及城市本来应该如何;官方对城市有哪些理解上的错误;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上看,为什么马克斯·韦伯会说中国没有城市;关于中国城市现在出现的问题是由什么所引发;以及,关于中国最重要的城市——北京,究竟应该是什么样一个定位。

如何解释中产的焦虑和对中产的误读?——这一部分会涉及中产阶层的焦虑、社会阶层流动与固化等问题。

关于阶层固化和社会割裂,应该了解什么?——阶层固化和流动,涉及甚广。这篇主要讨论的是社会固化和割裂的风险。

如何减少阶层固化,建构一个向上流动的社会——这一篇可以告诉我们的是,关于未来,我们应该避免的错误,作为一个庞大的经济体,任何的一个微小的错误所产生的破坏力可能都远远超过它弱小的时候。

我们说一说教育平等的问题

如何培养公民意识,怎样才能建立健全的公共讨论机制?——公共事件出现以后,越来越多的发声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如何营造一个理性的公共话语空间?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一样重要,有时候,思考问题就是唯一的路。

40 年改革开放的成就,中国做对了什么,还需要做什么——在这一部分中,我们会看到改革开放的最大成绩究竟是什么;什么是我们做对的事;我们取得的成就所依赖的路径是什么……当然,如今还有的困惑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有时候,关键的不是去改变世界,而是去解释世界。”希望我们在复杂而且迷茫的世界中,还能保持独立与理性。

(这个系列文章已从好奇心网站消失,故备份分享至此)

🏷#好奇心日报
📡浮光掠影:@inbox_all
为什么你应该停止阅读新闻

今天你在网上读到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毫无意义的,它对过好生活并不重要,不会帮助你做出更好的决定,不会帮助你了解这个世界,也不会帮助你与周围的人建立深刻而有意义的联系。

从新闻中抽身是很难的。我们害怕沉默,害怕与自己的思想独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咖啡店或杂货店排队等候时会掏出手机。我们害怕问自己深刻而有意义的问题,害怕感到无聊,我们如此害怕,以至于为了避免它,真的会把自己逼疯,消费无意义的 #信息

如果你一定要读 #新闻,那就读事实和数据,而不是观点。
寻找小花梅.html
926.7 KB
网页文章简单快速地备份及存档分享

📍有很多因素会导致网页消失或变化:

1️⃣ 网页内容由于各种不可抗力因素删除;
2️⃣ 网站所有者不再维护了;
3️⃣ 网站域名发生变化;
4️⃣ 网站 URL 结构发生变化;
5️⃣ 网页内容会发生变化,导致当时引用的内容与现在的不一致;
6️⃣ ……

因此某些重要信息,需要进行采集并存档,一份能够永久保存的副本可以让你不用担心文章被删,随时查阅。

💡一些简单的备份存档方法:

1️⃣ Internet Archive 不仅可以网页存档,还可以找到某些被删除的网页快照;
2️⃣ 保存为 PDF 或者截屏;
3️⃣ 剪藏到云笔记,如 OneNote、Evernote、Notion……
4️⃣ 利用稍后读工具,如 Pocket 和 Instapaper 都支持将文章离线保存。

我平时阅读的简单流程是,看到感兴趣文章就一键转到稍后读,阅读在 Pocket 完成,值得收藏和有素材价值的再一键保存到 Notion。这样就完成了备份存档这一步,作为自己的数据库(素材库)也够用,但要完成分享这一步就不是很方便,所以还用以下两个方法做辅助,实现简单备份分享的目的:

1️⃣ 转存到 Telegraph

因为我常用 Telegram,所以这比较方便,只需发送文章链接到 @export_telegraph_bot,即可转存到 Telegraph,即使原文删除后转存在 Telegraph 的内容还可以查看,链接分享方便简单,还顺便实现了备份。

转存效果 👉 telegra.ph/寻找小花梅-02-13-12

2️⃣ 保存为 HTML 文件(保存效果见附件)

SingleFile】扩展可以将完整的页面保存到单个 HTML 文件中,包括框架、CSS和图片等等,并且支持一键批量保存多个页面、所有标签、开启自动保存、标注后保存等等,简单易用。

HTML 格式的兼容性好,浏览器都可以正常打开显示;完整地保存网页样式和忠实地还原网页原始外观;内容支持检索单个 HTML 文件,方便存档、备份与分享。

🏷#技巧 #备份 #存档
📡浮光掠影:@inbox_all
浮光掠影
寻找小花梅.html
其实,现在的浏览器都有另存页面为 HTML 文档的功能,不过使用体验不太好,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保存后是文件夹形式(可以手动将格式修改为单个文件的 .mhtml 文件),各种资源如 JS、CSS 和图片的文件很多,或者打开后无法载入样式表,图片显示不出来,要把网页备份起来或传送给别人就很麻烦。

另外,保存为 PDF 或截屏也很是便捷,效果也行,但弊端也明显:比如图片形式的 PDF 无法复制和检索文字、静态页面 GIF 等元素无法展现、分页会导致页面显示错乱、无法根据屏幕大小自适应调整等。

利用扩展 SingleFile 将图片样式等都保存在同一个 HTML 中,则能在保持便捷和良好阅读效果的前提下,改善这些问题,保持原网页样式,兼容性好,做到自适应屏幕尺寸,具有高度可编辑性、支持文字检索和 GIF 动图等特点,只有一个文档文件也易于分享。

(P.S.保存时先确认网页加载完成)
交流一些 #反数字密写 的一些方法

what happened:

1.现在很多公司的网页,很多app #截屏 模块都有密写的水印。

目的是什么,就是溯源。

你发了一个截屏,然后吐槽,发在微博。

你以为别人不知道你是谁。

但是,公司或者有关机构一下子就可以根据你的图片溯源出你是谁。

然后线下的麻烦来了。

图1,就是一个例子。

这个很简单。

还有各种各样的密写方式,比如有的公司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放像素。然后解码就出来了。

这种直接在图像上可以看得到的都是时域加的水印。

如果了解 #数字水印 的话,如果在往频域里面加密写的信息。你缩放,旋转,截图,都很难干扰数字水印。你搜一下小波与数字水印,这是好多年前非常流行的一个研究领域。

对抗数字水印

对于时域的密写有一些工具,帮你看看有没有密写区域。比如用网站FotoForensics 帮你找出来,你仔细看对比区域,就可以看到密写区域。红圈处。

无论是频域还是时域的水印,一个办法就是用另外一个手机拍摄屏幕(不要拍视频)

用手机拍摄图片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干扰方式。特别你加上一定的角度与光照曝光的情况下。无论是那种水印密写都会受到巨大干扰。但是手机拍摄的图片如果处理不好,会包含更多的信息,所以你需要把你的手机图片的exif信息全部抹掉。网页链接

这样是最大可能去除各种密写水印的办法。

source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在1941年 #电影《公民凯恩》中凯恩演讲的这场戏的现场观众实际上是一张静止的 #照片。为了给人一种运动感,照片被用针扎了几百个洞,灯在洞的后面移动,造成人影闪动的 #错觉

(来自:@Olympia打字机 ) source
#SHTF #生存 问答:长期SHTF生存的第一手报告

SHTFPlan.com 的 Mac Slavo 在论坛里编辑贴出了 Chris Kitze 发布在 Before Its News 的帖子。原帖在生存者论坛里,是一个叫塞尔克的人1992年间波斯尼亚危机中与其家庭长期 SHTF(SHTF,就是 Shit Hit The Fan 的意思)状态下生存的第一手报告。许多论坛成员问了塞尔克各种各样的问题,后者很热情的回答了。本文是对这些问答的的编辑本,塞尔克描述了他如何在一个没有电力、燃油或燃料、自来水、食物分配,传统商业的城市里生活了一年的。他们的货币已经全无用处,也没有警察或政府,街道被匪徒和暴力所统治。他,他的家庭,以及社区所采用的生存策略是:保持警惕,为了生存重新考虑哪些才是最重要的。

早年国内有人将其翻译成了中文,发在某个现在已经消失了的论坛上。虽然这是一篇很长的文章,但考虑到文中这位生存下来的人所提供的大量宝贵知识,还是推荐大家一阅。希望这篇文章对被迫需要生活在战乱地区的同胞们能有点用,也希望生活在和平中的我们永远也用不上这些知识。
(via tombkeeper)
我每逢听到神圣、光荣、牺牲等字眼和徒劳这一说法,总觉得局促不安。这些字眼我们早已听过,有时还是站在雨中听,站在听觉达不到的地方听,只听到一些大声喊出来的字眼;况且,我们也读过这些字眼,从人们贴在层层旧公告上的新公告上读到过。但是到了现在,我观察了好久,可没看到什么神圣的事。那些所谓光荣的事,并没有什么光荣,而所谓牺牲,就像芝加哥的屠场,只不过这里屠宰好的肉不是装进罐头,而是埋掉罢了。有许多字眼我现在再也听不进去了,到末了,只有地名还保持着尊严。还有某些数字和某些日期也是如此,只有这些和地名讲起来才有意义。抽象的名词,像光荣、荣誉、勇敢或神圣,倘若跟具体的名称——例如村庄的名称、路的号数、河名、部队的番号和重大日期等等——放在一起,就简直令人厌恶。

——海明威📚《A Farewell to Arms》

#book #书摘
#社交媒体 已成为当代青年人表达自我的重要渠道,#美颜 技术的发展让理想呈现更为便捷。已有研究表明,#照片编辑(美颜)行为可能带来自我物化、身体不满等负面影响,但依旧在青年女性群体中风靡,因此现象背后的成因与意义值得探究。

本文 以来自不同地区的19位青年女性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和参与式观察,试图解读个体美颜行为的动机、心理机制以及社会文化意义。

研究发现,作为“仪式”的美颜,让青年女性在社交平台的自我展演与互动成为日常;在身体媒介化的进程中,美颜照弥合了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冲突,实现了网络社交的连接与区隔;从私人领域的自我欣赏到公共空间的理想呈现,美颜技术解放青年女性需求的同时完成了对身体的规训。
《欧洲之门》一部乌克兰通史,作者从全球史的视角梳理了乌克兰的历史发展过程,详细介绍了乌克兰与其邻国(特别是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及其历史纠缠,所以也可以说这是一部乌俄关系史。

我前面3卷粗略看了下,主要看完的是后面两卷,因为是一战以来的历史,比较近,相对熟悉些。想了解现代乌克兰民族构建的曲折过程及乌俄错综复杂关系的历史渊源的可以看看这本书,这里附上本书最后的结语,也是值得一看。

#book #乌克兰
2024/06/05 23:57:5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