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數日部分媒體引用美國模式預報,指本港或南海未來一兩星期有機會受熱帶氣旋影響,此番報道有多可信?
根據過往觀察,美國模式的決定性預報對西南季候風較敏感,容易在季風爆發或加強之際模擬出數個不同的低壓系統。然而,一個電腦模式的單獨預報,並不足以判斷熱帶氣旋的生成機會。美國模式在這類情況預報落空「得個吉」,亦有不少先例。
當我們集各家之大成,並參考不同電腦模式的集合預報時,會發現對西南季候風相對不敏感的歐洲模式,對潛在低壓系統反應亦較少。
按照現時情況,美國模式的預報可被視為西南季候風即將在南海爆發的另一訊號。然而,熱帶氣旋能否順利發展,仍須視乎其他因素。現階段並無未來一兩星期本港或南海必然受熱帶氣旋影響的證據。
根據過往觀察,美國模式的決定性預報對西南季候風較敏感,容易在季風爆發或加強之際模擬出數個不同的低壓系統。然而,一個電腦模式的單獨預報,並不足以判斷熱帶氣旋的生成機會。美國模式在這類情況預報落空「得個吉」,亦有不少先例。
當我們集各家之大成,並參考不同電腦模式的集合預報時,會發現對西南季候風相對不敏感的歐洲模式,對潛在低壓系統反應亦較少。
按照現時情況,美國模式的預報可被視為西南季候風即將在南海爆發的另一訊號。然而,熱帶氣旋能否順利發展,仍須視乎其他因素。現階段並無未來一兩星期本港或南海必然受熱帶氣旋影響的證據。
👍63👌10🤷♂8🤡6💊2❤1😢1🖕1
【智利大地震65周年 - 今年地震是否特別多?】
1960年5月22日下午3時11分20秒(香港時間翌日凌晨3時11分),智利發生9.5級巨震,規模為自有地震觀測紀錄以來之冠。
與地震相關的海嘯波影響遠至台灣、日本,甚至香港等地都受到「遠地海嘯」波及。據港台兩地官方資料統計,香港於地震發生後翌日錄得最高水位異常達0.3米;台灣方面,基隆和花蓮當時分別錄得0.66及0.3米波高。日本錄得的海嘯更高達6.1米,造成142人死亡。
智利大地震成因可歸究於納斯卡板塊俯衝,並沉入南美洲板塊,引發海溝型地震。65年過去,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依然是科技尚未突破的領域。然而,相信大家近期不時聽到「今年會有大地震」、「今年好似特別多地震」等論調,到底以上說法是否有根據呢?
MET WARN翻查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過去26年全球地震數據紀錄以作比較。由2000年至今,1月1日至5月1日全球發生4.5級或以上地震的平均次數為2386.88,全年平均次數則為6917.08;同期6.5級或以上地震的平均次數為15.5,全年平均次數則為45.64。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5月1日,今年全球一共錄得2366次4.5級或以上地震,當中14次震級達6.5或以上,實際上是略低於過去四分一世紀的同期平均。
部分傳媒以及KOL近期不斷將「南海海槽大地震」和所謂「7月5日大災害預言」混為一談,然而兩者實際上完全無關連。南海海槽8級地震的重現周期為80至150年,即2026年才是重現周期的首年,而踏入重現周期亦不代表大地震必定會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MET WARN早前推出的特輯亦有提及,現今科技只能以重現周期大致推算強烈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震預警系統亦只可與地震波「鬥快」。提早數天,甚至數年預警災害發生時間,而且要準確至年月日甚至時分秒,今時今日依然是“mission impossible”。
1960年5月22日下午3時11分20秒(香港時間翌日凌晨3時11分),智利發生9.5級巨震,規模為自有地震觀測紀錄以來之冠。
與地震相關的海嘯波影響遠至台灣、日本,甚至香港等地都受到「遠地海嘯」波及。據港台兩地官方資料統計,香港於地震發生後翌日錄得最高水位異常達0.3米;台灣方面,基隆和花蓮當時分別錄得0.66及0.3米波高。日本錄得的海嘯更高達6.1米,造成142人死亡。
智利大地震成因可歸究於納斯卡板塊俯衝,並沉入南美洲板塊,引發海溝型地震。65年過去,準確預測地震發生時間依然是科技尚未突破的領域。然而,相信大家近期不時聽到「今年會有大地震」、「今年好似特別多地震」等論調,到底以上說法是否有根據呢?
MET WARN翻查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過去26年全球地震數據紀錄以作比較。由2000年至今,1月1日至5月1日全球發生4.5級或以上地震的平均次數為2386.88,全年平均次數則為6917.08;同期6.5級或以上地震的平均次數為15.5,全年平均次數則為45.64。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5月1日,今年全球一共錄得2366次4.5級或以上地震,當中14次震級達6.5或以上,實際上是略低於過去四分一世紀的同期平均。
部分傳媒以及KOL近期不斷將「南海海槽大地震」和所謂「7月5日大災害預言」混為一談,然而兩者實際上完全無關連。南海海槽8級地震的重現周期為80至150年,即2026年才是重現周期的首年,而踏入重現周期亦不代表大地震必定會在很短時間內發生。
MET WARN早前推出的特輯亦有提及,現今科技只能以重現周期大致推算強烈地震的發生時間,地震預警系統亦只可與地震波「鬥快」。提早數天,甚至數年預警災害發生時間,而且要準確至年月日甚至時分秒,今時今日依然是“mission impossible”。
👍63✍5🤡3❤2👌2🥴2😴2😁1🥱1🤣1
2025年至今累積雨量只有同期不足三成,而五月雨量目前更不足20毫米。到底導致本港嚴重少雨的原因為何?
廣東至本港一帶的雨季一般可分為「前汛期」和「後汛期」。「前汛期」指四至六月期間,冷暖空氣交匯和西南季候風引發的暴雨;「後汛期」則指七月過後,熱帶氣旋等天氣系統導致的第二個降雨高峰。
踏入五月,雖然冷空氣勢力逐步減退,但如果碰上南支槽從孟加拉灣引入的暖濕氣流,仍可不時觸發顯著降雨。此外,西南季候風一般五月中下旬在南海爆發,在「大水喉」支援下,華南沿岸更會踏入「前汛期」的主菜,直到副熱帶高壓脊穩定延伸至該區為止。
對比今年大氣環境,「前汛期」在珠江口一帶現時可謂失蹤。雖然五月並非沒有冷空氣滲透,但由於南支槽「擺位」不配合,導致暖濕氣流只經廣東西部輸送至北方,無法於珠江口一帶交匯和觸發降雨。當冷空氣減弱,並配合日間升溫,更可能出現「又乾又熱」和萬里無雲的天氣。
另外,如MET WARN早前帖文所言,今年西南季候風爆發偏晚。然而,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少雨天氣後,西南季候風或在五月末至六月初在南海轉趨活躍,屆時華南沿岸可能有低壓槽徘徊。讀者未來一週或須多加留意天氣變化。
廣東至本港一帶的雨季一般可分為「前汛期」和「後汛期」。「前汛期」指四至六月期間,冷暖空氣交匯和西南季候風引發的暴雨;「後汛期」則指七月過後,熱帶氣旋等天氣系統導致的第二個降雨高峰。
踏入五月,雖然冷空氣勢力逐步減退,但如果碰上南支槽從孟加拉灣引入的暖濕氣流,仍可不時觸發顯著降雨。此外,西南季候風一般五月中下旬在南海爆發,在「大水喉」支援下,華南沿岸更會踏入「前汛期」的主菜,直到副熱帶高壓脊穩定延伸至該區為止。
對比今年大氣環境,「前汛期」在珠江口一帶現時可謂失蹤。雖然五月並非沒有冷空氣滲透,但由於南支槽「擺位」不配合,導致暖濕氣流只經廣東西部輸送至北方,無法於珠江口一帶交匯和觸發降雨。當冷空氣減弱,並配合日間升溫,更可能出現「又乾又熱」和萬里無雲的天氣。
另外,如MET WARN早前帖文所言,今年西南季候風爆發偏晚。然而,經歷一段較長時間的少雨天氣後,西南季候風或在五月末至六月初在南海轉趨活躍,屆時華南沿岸可能有低壓槽徘徊。讀者未來一週或須多加留意天氣變化。
👍57🐳12🫡5👌3❤2🤬2👨💻2💅2
[本地有感地震報告] 香港天文台地震網絡偵測到市民報告的本地有感地震。天文台將會儘快公布進一步分析資料。
🤔33😱18💩11🌭3🤪3👾2👍1🤨1🗿1
[本地有感地震報告] (更新)據香港天文台的初步分析,2025年5月29日(星期四)下午1時17分廣東河源發生一次 4.3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23.73度,東經114.71度附近,即廣州之東北偏東約160公里(即距離香港之東北偏北約170公里),震源深度約10公里。
香港天文台接獲超過十名市民報告,表示感到這次地震,震動維持數秒。初步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I (三)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振動。
有關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詳細解釋,請參閱以下網頁︰https://www.hko.gov.hk/tc/gts/equake/mms.htm
香港天文台接獲超過十名市民報告,表示感到這次地震,震動維持數秒。初步分析顯示本港的地震烈度為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第III (三)度,即室內有感。類似小型貨車駛過的振動。
有關修訂麥加利地震烈度表的詳細解釋,請參閱以下網頁︰https://www.hko.gov.hk/tc/gts/equake/mms.htm
👾29❤5👍3😱3💩3🥱1👨💻1
[暴雨速報] 天文台在下午6時45分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雖然暴雨警告已經取消,但市民仍須警覺有關河道氾濫可能帶來的危險。
雖然暴雨警告已經取消,但市民仍須警覺有關河道氾濫可能帶來的危險。
💩23👎6👏3❤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