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受到強雷雨帶影響,頻密的狂風雷暴正影響本港。讀者提供的影片可見上空出現頻密閃電。
151🤩108😱6😨4👏3
[暴雨速報] 天文台在上午1時10分取消黃色暴雨警告信號。

雖然暴雨警告已經取消,但市民仍須警覺有關河道氾濫可能帶來的危險。
🤡20🐳15💔3💩2👍1
一道強雷雨帶正由香港東面水域移向本港東部,短期內該區的雨勢可能較大及有狂風雷暴, 外出的讀者應該提高警覺。
🐳618🫡3👍1
天文台表示,現時位於呂宋鄰近海域的低壓區有可能會在今明兩日逐漸發展為熱帶氣旋,但其隨後的移動路徑存在變數。
🥱81🤡32🙏9🐳8👌6🤣5🕊4🫡32👎2🌭2
現時位於呂宋附近海域的低壓區會在未來數日有所發展,有機會增強為一股熱帶氣旋,但其路徑和實際強度仍有不少變數。

過去一兩日,該低壓區發展緩慢。根據星期三早上的風場掃描,系統尚未發展出明確的低層環流。衛星雲圖顯示,低壓區對流發展此消彼長,尚未誘發中心在大氣低空建立。

現時東海有一個高壓單體,但其在大氣低空的勢力較弱。預料在較弱的偏東氣流引導下,低壓區未來一兩日將緩慢移動。至於系統會否進入南海,須視乎呂宋地形和對流發展能否成為拉扯中心的「助力」。

若低壓區進入南海,其動向將取決於赤道反氣旋的建立,以及位於台灣以東另一高空冷渦的走向。現時較多電腦模式預測,低壓區如順利進入南海,路徑北份量會逐漸增加。然而,系統可能轉向西北移動,亦可能轉向東北移動,而轉向的時間點亦存在分歧。

由於今次高壓單體帶來的低層輻合較弱,加上冷渦配置稍有出入,已能對高空條件造成不少變化,因此電腦模式對低壓區的強度發展同樣未有共識,甚至有個別預報間中顯示系統「難產」。

是次大氣形勢較複雜,不同天氣系統的細節稍有差異,均會對低壓區的路徑和強度造成「骨牌效應」。無論是人工智能還是傳統電腦模式的預報,過去數日亦不斷修正。MET WARN會繼續關注該低壓區的動向,適時作出更新。
🥱33👍21🙏11🤡5🫡21👏1🌭1👀1
【1200更新】天文台發出特別天氣提示,表示會視乎低壓區的發展情況和對本港的影響,評估是否需要在星期五稍後至星期六發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天文台表示,現時位於呂宋以北的低壓區會在未來一兩日進入南海東北部,逐漸發展為熱帶氣旋,並在該區徘徊及有所增強。

低壓區隨後路徑存在變數,但預料較大機會轉往偏北方向,大致移向台灣至廣東東部沿岸一帶。

天文台九天天氣預報顯示,星期五及週末期間海有湧浪。有意進行水上活動的讀者應留意相關風險。
👍49🥱386🗿3👌2🔥1🌭1🫡1👾1
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的吐噶喇列島,由6月21日起開始發生頻密的群震活動,有感地震總數已經超過1000次。當中今日(7月3日)發生一次5.5級地震,惡石島的最大震度達6弱。是一連串的地震活動之中,震度最高的一次。

吐噶喇列島的地震活動本身較為頻密,過往亦發生多次群發地震,但今次的次數遠超以往的群震活動,而氣象廳亦表示無法預測群震活動的持續時間及強度,呼籲當地居民做好準備。

於地震發生後,網上流傳「吐噶喇定律」指吐噶喇群島發生群發地震後,隨後一段時間內日本其他地方亦會發生大地震。不過,日本氣象廳以及多位日本地震學家都表示此說法並沒有任何科學根據。亦表示以往其他地方發生的地震,都與吐噶喇列島相距甚遠,而整個日本都是地震頻發地帶。所謂的「定律」只是看似「有規律卻是毫無根據的巧合」,而日本任何地方都可能發生地震,呼籲大家日常要做好預備。

而吐噶喇列島地震與南海海槽地震的關係方面,兩者的發生機制亦不相同,吐噶喇列島的地震屬於板塊內部地震,而將來可能發生的南海海槽地震屬於板塊邊界之間發生的海溝型地震,再加上吐噶喇列島與南海海槽相距一段距離,兩者並沒有直接關係。
😱4215👍13🗿11🫡6🙏3👏1🏆1
現時位於南海東北部的低壓區會在短期內發展為熱帶氣旋,未來兩三日較大可能逐漸轉向北至東北移動,但其最接近本港的距離和增強幅度仍有變數。

過去一日,低壓區對流發展有所改善,核心對流集中在中心南側。昨晚風場掃描顯示,系統已建立完整低層環流中心,最大風力集中在受對流覆蓋的南側環流,北側東風則較弱。

低壓區正受東海至中國東部的高壓單體引導,但由於該高壓在大氣低空勢力較弱,低壓區過去一兩日只能緩慢向西移動。隨著位於低壓區東南側的赤道反氣旋加強,預料低壓區會轉向北至東北移動,較大機會在本港以東掠過,趨向廣東東部、福建或台灣一帶。

隨著低壓區結構改善,加上中心未受呂宋地形影響而明顯調整,電腦模式的分歧有所減少。然而,電腦模式就低壓區轉向時間、位置和幅度未達成共識,加上低壓區中心仍可能因對流分布或南海低壓槽活動而稍微向西調整,因此現時未能斷言低壓區最接近本港的距離。

預料今日至週末期間海有湧浪,局部地區午後亦可能受高溫觸發的強對流影響,有意進行水上或戶外活動的讀者不應忽視相關風險。MET WARN會繼續關注低壓區的動向,適時發布有關資訊。
23🤡7🥱7🐳7👍5🫡4🔥3😐1
天文台表示,位於南海東北部的低壓區已增強為熱帶低氣壓,並將於中午12時20分發出一號戒備信號。

天文台指,該熱帶低氣壓會在今日與本港維持超過400公里距離,一號戒備信號會在今日大部分時間維持,並會視乎其強風區與珠江口的距離及增強程度,評估是否改發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同時,日本氣象廳發出烈風警報,預料熱帶低氣壓會在未來24小時增強為熱帶風暴。
👎32👌13🕊11😴7🆒43👍2👻2🫡2
[風暴速報] 一號戒備信號在下午12時20分發出。

表示有一熱帶氣旋,在香港約800公里內,可能影響本港。

請在計劃活動時考慮天氣的轉變,並注意離岸海域可能有強風。
🥱45👍13💩4🤷‍♂33🤡2
【非官方預測:MET WARN 最新評估】

MET WARN 目前評估,天文台就南海東北部熱帶低氣壓發出三號強風信號的機會為「中等至低」。

按照現時預測路徑,熱帶低氣壓會在香港東南偏東350公里外掠過。由於風暴環流不算廣闊,加上屆時本港會吹地形屏蔽較多的偏北風,因此本港普遍地區吹強風的機會不大。

然而,現時風暴環流稍微狹長,加上對流分布仍然不均,因此未能排除中心往西稍作調整的可能,加上電腦模式就風暴轉向幅度仍然存在分歧,因此現階段未能完全排除風暴移動路徑較預測偏西的可能。

受風暴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預料未來一兩日天氣酷熱。讀者亦需提防與午後熱對流相關的驟雨、雷暴及強陣風風險。此外,海有湧浪,讀者請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MET WARN 會時刻跟進風暴最新動向,適時調整風球概率評估。
🤡58👌16👍7💩5🥱54🫡2🤬1
位於南海東北部的熱帶氣旋已增強為熱帶風暴,並獲日本氣象廳命名為「丹娜絲」。

丹娜絲是菲律賓提供的名字,有體驗和感受的意思。
👍304🫡4🥰3
天文台表示,丹娜絲環流較為細小,除非其顯著增強並採取較為接近珠江口的路徑,否則本港普遍地區不會吹強風,改發更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的機會甚低。

按照現時預測,丹娜絲今日餘下時間至明早會在南海東北部緩慢移動,於本港東南400公里左右掠過;隨後會加速向東北方向移動,大致移向台灣西部沿岸至台灣海峽一帶。
28💩14🥱12👍4👌4🤡4🫡2
受熱帶氣旋丹娜絲外圍下沉氣流影響,預料今明兩日天氣酷熱,天文台預測部分地區氣溫達35度或以上。

風暴外圍對流可用位能較高,加上日間增溫會令大氣更不穩定,因此下午可能有強對流發展。現時本港地面至大氣低空吹東北風,讀者應提防驟雨、雷暴及「東北石湖風」的強陣風風險。

此外,海有湧浪,讀者請停止所有水上活動。
😱28🔥20🫡9🖕3🌭21👍1
受丹娜絲外圍下沉氣流影響,本港今日天氣極端酷熱,多處地區的氣溫上升至35度或以上。截至下午4時,天文台總部錄得的最高氣溫達34.8度,新界北部的上水更一度升至36.5度。

預料未來兩三日天氣仍然酷熱,亦可能有午後熱對流影響。高溫天氣料需待下週中後期受低壓槽影響,驟雨增多後才有望舒緩。
🔥67🖕5🫡21👏1🌭1
天文台表示,會在下午2時20分取消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

過去數小時丹娜絲加速向東北方向移動,逐漸遠離本港;但海面仍有湧浪,高溫觸發的驟雨及狂風雷暴亦會在今日稍後影響廣東。
🤡46🥱185🤪4💩3🌭3🤣3👏2🗿1
[風暴速報] 所有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在下午2時20分取消。
🤡37🥱1233💩3🤣2🔥1👏1
【「七月預言」風波 — 真假資訊交替流通而形成的一次社會現象】

全球最遲踏入新一天的時區(UTC-12)已經安然渡過7月5日,象徵甚囂塵上的「大災難預言」,不論是天災抑或是人禍,最終未有於當日發生。有人鬆一口氣,亦有人篤信即使安然渡過7月5日,但預言中的大災難必然發生。為何過往對各種末日傳言一笑置之的香港人,今次卻有一班人儼如「信徒」般對所謂「預知夢」深信不疑?

MET WARN以上述數個角度,解構是次風波成因。

閱讀全文:https://www.metwarn.hk/news/posts/七月預言風波-真假資訊交替流通而形成的一次社會現象
43🤡16👍7🌚4
台灣中央氣象署表示,熱帶氣旋丹娜絲在今日午夜前登陸嘉義縣布袋鎮。按照氣象署地理分類,丹娜絲是1986年韋恩以來首個直接登陸台灣中部的熱帶氣旋。

由於丹娜絲採取東北路徑,位於風暴南側的台南受最強風力侵襲,多處錄得持續颶風,陣風更超過每小時200公里。丹娜絲亦是繼去年山陀兒後,一年內第二個為台灣西南部帶來颶風的熱帶氣旋。

丹娜絲登陸前,一個較強的背風低壓在台灣東北部發展,對風暴起拉扯作用,最終導致路徑較預期偏東,亦促使風暴登陸台灣。
😨38🕊8🙏6🖕65👏4🤡2😡2🎉1🍌1
熱帶氣旋丹娜絲採取罕見路徑,其胚胎在菲律賓以東海域形成後緩慢向西移動,風暴其後於南海東北部發展,並加速轉向東北移動,最終直接登陸台灣西部。迂迴曲折的路徑背後,是甚麼天氣系統「作怪」?就此複雜個案,不同電腦模式又有何表現?

丹娜絲路徑較難預測,主因是近期熱帶對流層上部槽活躍,並不斷有高空冷渦分離發展。這些高空冷渦的位置稍有出入,已足以影響風暴對流發展。由於風暴胚胎階段中心不穩,對流發展的細微差異,足以影響系統整合,並對後續路徑造成「骨牌效應」。

另一方面,近期副熱帶高壓脊主體偏北,與丹娜絲之間不時有高空冷渦相隔,導致未能取得引領風暴的主導權。隨著副高主體進一步往東北調整,更接近丹娜絲,位於風暴東南側的赤道反氣旋便取得優勢,並引導丹娜絲往東北移動。

在本次個案中,無論是傳統還是人工智能電腦模式,在丹娜絲成旋前均未能提供穩定、準確的預報。以近年聲名大噪的中國盤古人工智能模式為例,雖然一度預測丹娜絲沿台灣西部北上,但亦「彈出彈入」,不時顯示風暴登陸廣東沿岸。

而觀乎丹娜絲成旋前四、五日的預報,則可發現不少人工智能模式預測風暴胚胎移動速度較快,因此在副高主體東退前,風暴已經「直衝」廣東沿岸。相比之下,主流傳統模式預測風暴胚胎整合位置偏東,導致風暴未進入南海已轉向東北移動。最終丹娜絲初期移動速度不如人工智能模式預測快,但整合位置亦不如傳統模式預期東。

電腦模式準確程度,可透過事後統計的數據驗證。但正如評估學生能力一樣,設卷設計,是否「一試定生死」,甚至何時開始「計分」等因素,均會影響學生成績。若抽取單一預報便斷言某一電腦模式較準確,這份「成績表」其實未必全面反映學生能力。

至於涉及高空冷渦的大氣形勢,電腦模式「炒車」其實有不少先例。事實上,以前電腦模式甚至會「鬼遮眼」無視高空冷渦,導致預測與實況差天共地。現今電腦模式較以往成熟,對高空冷渦有所拿捏,但亦不是「百發百中」。若在風暴初生階段遇上這種大氣形勢,分析電腦模式時應更為謹慎,不應將預報結果「照單全收」。
👍48🥱76🤔4🦄3🤷‍♂2🤡2🫡1
2025/07/12 15:49:58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