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台於今日起開始針對現有的雷達圖及衛星雲圖加強服務。
64公里範圍今日起增設離地面2公里高的圖像,比以往預設提供3公里多一個選擇。每逢深秋至初春受東風潮或北風潮影響期間,即使有降雨,對流抬升高度一般都較低。因此2公里高的圖像或能夠比3公里高的圖像顯示更多「低層雨區」,令市民更易掌握實際的降雨情況。
同時,現有的128及256公里範圍的雷達圖像更新頻率會即日起加密至每6分鐘一次。
另一方面,天文台亦開始增設「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及韓國GK-2B衛星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圖像,以加強監測華南及南海北部的天氣和能見度。「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以深度學習方式產生虛擬可見光圖像。相較傳統紅外線圖像,「全日可見光」圖像可以補充夜間缺乏「真彩可見光」圖像的空缺,有助更仔細觀察雲團的細節,例如捕捉熱帶氣旋的低層環流中心的位置。
64公里範圍今日起增設離地面2公里高的圖像,比以往預設提供3公里多一個選擇。每逢深秋至初春受東風潮或北風潮影響期間,即使有降雨,對流抬升高度一般都較低。因此2公里高的圖像或能夠比3公里高的圖像顯示更多「低層雨區」,令市民更易掌握實際的降雨情況。
同時,現有的128及256公里範圍的雷達圖像更新頻率會即日起加密至每6分鐘一次。
另一方面,天文台亦開始增設「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及韓國GK-2B衛星的氣溶膠光學厚度圖像,以加強監測華南及南海北部的天氣和能見度。「全日可見光」衛星圖像以深度學習方式產生虛擬可見光圖像。相較傳統紅外線圖像,「全日可見光」圖像可以補充夜間缺乏「真彩可見光」圖像的空缺,有助更仔細觀察雲團的細節,例如捕捉熱帶氣旋的低層環流中心的位置。
👍52⚡9🫡3❤2
日本政府今日公布「南海海槽巨大地震」的全新受災評估報告,若果發生最壞情況的「全面斷裂」9.1級地震的話,死亡人數將高達29萬8千人,比2012年的評估僅少約2萬5千人,經濟損失則增加接近三成。
震度及海嘯高度方面,與2012年的評估相若,但海嘯導致的水浸面積,由於使用了更貼近現實的地形數據作分析,因此比12年的評估增加約三成。
而今次亦首次公布南海海槽「半邊斷裂」的受災評估,若果南海海槽西半部率先發生八級以上地震,海嘯會導致6萬6千人死亡。若果東半部於數日後再發生八級以上地震,海嘯導致的死亡人數會再增加約7千9百人,兩次地震合共會導致7萬4千人死亡。
相反,東半部率先發生地震,隨後西半部才發生地震的話,合共會導致約4萬2千人死亡。
雖然「半邊斷裂」導致的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但若果地震分開兩次發生的話,不少建築物會在第一次地震中受損,再遇上第二次地震的話會導致更多建築物倒塌。當局估算會比單獨發生多3萬棟建築物倒塌。
MET WARN早前邀請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西村卓也教授深入講解南海海槽地震;「全面斷裂」和「半邊斷裂」有何分別?即刻去片:https://youtu.be/WqpYYOm0mVE?si=5RWf6tSC9m1sT-D9
震度及海嘯高度方面,與2012年的評估相若,但海嘯導致的水浸面積,由於使用了更貼近現實的地形數據作分析,因此比12年的評估增加約三成。
而今次亦首次公布南海海槽「半邊斷裂」的受災評估,若果南海海槽西半部率先發生八級以上地震,海嘯會導致6萬6千人死亡。若果東半部於數日後再發生八級以上地震,海嘯導致的死亡人數會再增加約7千9百人,兩次地震合共會導致7萬4千人死亡。
相反,東半部率先發生地震,隨後西半部才發生地震的話,合共會導致約4萬2千人死亡。
雖然「半邊斷裂」導致的死亡人數相對較少,但若果地震分開兩次發生的話,不少建築物會在第一次地震中受損,再遇上第二次地震的話會導致更多建築物倒塌。當局估算會比單獨發生多3萬棟建築物倒塌。
MET WARN早前邀請日本政府地震調查委員西村卓也教授深入講解南海海槽地震;「全面斷裂」和「半邊斷裂」有何分別?即刻去片:https://youtu.be/WqpYYOm0mVE?si=5RWf6tSC9m1sT-D9
😱52🙏33👍10❤3🤡2🫡2
踏入四月,東北季候風繼續為本港帶來寒冷天氣,不少自動氣象站今日錄得破四月份新低氣溫。天文台目前仍然維持寒冷天氣警告,為該警告於1999年設立至今第二次需要於四月份生效;而對上一次天文台於四月份發出寒冷天氣警告,則為2007年。
截至上午8時40分,天文台今日錄得的最低氣溫為12.9度,為2007年以來四月的最低紀錄。新界普遍寒冷,而昂坪及大老山更分別降至7.0度及6.6度,兩者均是創站以來的四月新低,更是兩站首度於四月錄得嚴寒水平氣溫(7.0度或以下)。
預料一股乾燥偏東氣流將逐漸取代現時正影響本港的東北季候風,本週氣溫將逐步回升至溫暖水平。
(更新:天文台已於上午9時40分取消寒冷天氣警告。)
截至上午8時40分,天文台今日錄得的最低氣溫為12.9度,為2007年以來四月的最低紀錄。新界普遍寒冷,而昂坪及大老山更分別降至7.0度及6.6度,兩者均是創站以來的四月新低,更是兩站首度於四月錄得嚴寒水平氣溫(7.0度或以下)。
預料一股乾燥偏東氣流將逐漸取代現時正影響本港的東北季候風,本週氣溫將逐步回升至溫暖水平。
(更新:天文台已於上午9時40分取消寒冷天氣警告。)
❤50☃17👍11🆒5🫡3🥰2😢1🖕1
過去數日,本港經歷了一次「倒春寒」。天文台一度發出寒冷天氣警告,為入春後第二遲發出,多個氣象站更打破四月最低溫記錄。
是次降溫過程出現較大預報誤差,主因是冷空氣較傳統電腦模式預測強,順利翻越南嶺,並由北方直接抵達、滲透本港。此外,南支槽的活躍範圍亦較預測南,除了有利冷空氣進一步南下,槽前較預期持續的降雨亦觸發更明顯的「蒸發冷卻」,加深降溫幅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模式在是次降溫過程中表現較佳,預測降溫幅度較傳統電腦模式顯著,對實際大氣狀況的拿捏亦較合乎實況。
然而,由於人工智能模式仍在發展初段,其預報能力是否穩定優於傳統電腦模式,難以蓋棺論定。其中一個非基於單一個案,而是持續評估電腦模式準確度的方法,為分析500百帕位勢高度的預報誤差,並從中判斷電腦模式能否掌握大氣情況的變化。而根據去年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模式在此方面或有較好表現。
另一方面,基於電腦模式的解析度限制,其氣溫預報不能照單全收,須經過後處理才能做出公允對比。人工智能模式能否更準確預報香港此彈丸之地的天氣,仍須等待更多個案和數據分析才可再作定論。
是次降溫過程出現較大預報誤差,主因是冷空氣較傳統電腦模式預測強,順利翻越南嶺,並由北方直接抵達、滲透本港。此外,南支槽的活躍範圍亦較預測南,除了有利冷空氣進一步南下,槽前較預期持續的降雨亦觸發更明顯的「蒸發冷卻」,加深降溫幅度。
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模式在是次降溫過程中表現較佳,預測降溫幅度較傳統電腦模式顯著,對實際大氣狀況的拿捏亦較合乎實況。
然而,由於人工智能模式仍在發展初段,其預報能力是否穩定優於傳統電腦模式,難以蓋棺論定。其中一個非基於單一個案,而是持續評估電腦模式準確度的方法,為分析500百帕位勢高度的預報誤差,並從中判斷電腦模式能否掌握大氣情況的變化。而根據去年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發布的報告,人工智能模式在此方面或有較好表現。
另一方面,基於電腦模式的解析度限制,其氣溫預報不能照單全收,須經過後處理才能做出公允對比。人工智能模式能否更準確預報香港此彈丸之地的天氣,仍須等待更多個案和數據分析才可再作定論。
❤44🫡18👍17🕊8🖕2🤣1
香港迎來本年第一個酷熱日,多達15個氣象站打破4月最高溫紀錄,其中3個更錄得極端酷熱水平的高溫(35.0度或以上),打破香港境內最早錄得極端酷熱的紀錄。上水更錄得36.3度,打破4月香港境內最高溫紀錄。
新界多地日夜溫差頗大。北潭涌氣溫在清晨達寒冷水平(11.4度),同日下午卻升至接近酷熱水平(32.9度),刷新香港四月最大日溫差的紀錄。
受西風槽後下沉氣流和微弱大陸氣流影響,本港天氣晴朗、相當乾燥,風勢頗為微弱,有利晚間出現「輻射冷卻」;日間雲量同樣較少,陽光能直接照射在地面,使陸地迅速吸熱,氣溫亦顯著回升,因而日夜溫差相當大。
預料接近週五香港會轉受偏南氣流影響,天氣仍然炎熱但會轉為潮濕。
新界多地日夜溫差頗大。北潭涌氣溫在清晨達寒冷水平(11.4度),同日下午卻升至接近酷熱水平(32.9度),刷新香港四月最大日溫差的紀錄。
受西風槽後下沉氣流和微弱大陸氣流影響,本港天氣晴朗、相當乾燥,風勢頗為微弱,有利晚間出現「輻射冷卻」;日間雲量同樣較少,陽光能直接照射在地面,使陸地迅速吸熱,氣溫亦顯著回升,因而日夜溫差相當大。
預料接近週五香港會轉受偏南氣流影響,天氣仍然炎熱但會轉為潮濕。
🔥63🤬8❤5👍5🤯5🌭3🦄3💊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