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半夜醒了别看时间##睡觉中途醒了不能做这件事#有人说半夜醒来看了时间,再睡着也会反复醒来;还有人说醒了看下时间,第二天这个时间又醒了。美国“生活小事网”载文表示,睡觉中途醒来看了时间,很可能会计算距离起床还剩几小时,反而会增加压力。一味强调自己需要多少睡眠也不利于放松。建议床头闹钟最好选择非夜光型,这样夜间醒了就无法轻松地看到时间。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为什么不建议睡前刷牙##睡前刷牙也会影响睡眠#很多人喜欢等到睡觉前一刻再去刷牙,殊不知这个习惯对于入睡困难的人群来说并不友好。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口腔科副主任医师尹乒提醒,刷牙这个动作以及牙膏里的一些薄荷成分,会刺激大脑使其变活跃,赶走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困倦。因此,建议大家晚饭后半小时到1小时刷牙,这样可以营造进入夜晚的一种仪式感,让身心放松下来。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选枕头看材质还是看软硬#】人的睡眠时间占据了整个生命的三分之一,在漫长的睡眠时光里,枕头不仅是治愈的陪伴者,还是每晚优质睡眠的必要条件。#骨科医生不建议用抱枕当枕头#合格的枕头该怎么选?判断标准其实很简单↓ 生命时报的微博视频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久坐1小时肌肉就开始出现结节##现在年轻人久坐问题有多普遍#美国“最佳生活”网站刊文指出,一天中随着久坐时间延长,会呈现出渐进的伤害过程:

1分钟:热量消耗减少
从坐下的第一分钟起,肌肉活动就大幅下降,机体消耗热量的效率降低至每分钟1千卡。

30分钟:血流变缓
连续静坐30分钟后,机体的新陈代谢可减慢90%;脂蛋白脂肪酶的生成速度也会降低,如果没有这种酶,机体就无法分解和利用脂肪。

1小时:肌肉僵硬
如果伏案工作1小时,期间机体没有调整姿势,肌肉开始出现结节和筋膜激痛点,造成肌肉易疲劳或酸痛,久而久之肌肉弱化。

2小时:血栓形成
坐2小时,腿部肌肉一直未被刺激,下肢血液就会循环不畅,部分人甚至出现小腿胀痛感,增加日后血栓形成风险。

3小时:动脉收缩
坐3小时后,动脉可收缩50%,心脏泵出的血液减少,久而久之,可造成心脏机能衰退,引发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若驼着背坐,胸腔空间被挤压,机体获得的氧气量也会减少。

4小时:更易肥胖
西班牙一项研究发现,只要每天久坐超4小时,超重或肥胖风险就会增加。

6小时:增加患病风险
如果每天久坐6小时,连续两周后“坏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会增多,肌肉也因缺乏运动变得松垮。

连续一年如此,骨密度下降,大脑功能也有所衰退。如果持续10~20年,患心脏病、乳腺癌、前列腺癌风险均增加。

近24小时:血糖升高
如果一天中绝大部分时间是坐着,血液中胰岛素降糖的能力会降低40%,增加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晚安生命#所有的山穷水尽都藏着峰回路转🌙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早安生命#请不要为了那页已消逝的时光而惆怅,如果这就是成长,那么就让我们安之若素。——林海音 《城南旧事》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连续静坐2小时就是久坐##久坐1小时肌肉就开始出现结节# “久坐”几乎是现代人难以避免的事情,长期以往,骨骼、体重、代谢等方面都可能受到影响。如果每天坐姿超8小时、一周内超过5天,或连续静坐2小时不动弹,就称得上“久坐”。 网页链接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你觉得睡前洗脸/刷牙/洗澡会影响睡眠吗】#为什么不建议睡前刷牙# 网页链接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越睡越累可能是枕头的错#】有的人一觉醒来神清气爽,仿佛给身体充了个电;另一些人起床后,反而感觉越睡越累,有时甚至会出现落枕。这两种差别的出现可能跟枕头有关,一个不合格的枕头会让颈椎健康每况愈下。#起床时的感觉反映了枕头好坏#生命时报的微博视频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少吃点也能养气血##原来踩着东西吃饭是气血不足#“管住嘴”不仅是控制体重的真谛,在中医看来,还是养气血的好方法。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李宝乐表示脾胃好了,才能更好地生化气血,为其他脏腑源源不断输送营养物质。而胃强脾弱是多数人的体质特点,表现出容易饥饿、饭量较大,但餐后有饱胀不适等。

因此,日常饮食中要懂得节制,每顿饭吃七八分饱即可,同时在保证科学搭配的基础上,尽量少吃或不吃生冷、油腻、辛辣等容易损伤脾胃的食物。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这些蔬菜嘌呤比肉还高##真正要忌口少吃的蔬菜#有些蔬菜是隐藏的“嘌呤大户”,摄入过多也可能诱发尿酸升高,引起痛风发作。

1.芦笋。芦笋高纤维、富含维生素,但也是高嘌呤食物,每100克中嘌呤含量高达500毫克。
2.豌豆苗。每100克豆苗含500毫克嘌呤,主要集中在根部,建议高尿酸人群平时去根食用。
3.紫菜。紫菜属于水生植物,每100克约含150毫克~500毫克的嘌呤物质。
4.菌类。包括香菇、金针菇、凤尾菇等。每100克鲜香菇的嘌呤约214毫克,干香菇可达到405毫克。
5.蚕豆等干豆类。蚕豆嘌呤含量在307毫克/100克以上,黄豆、绿豆、黑豆、红小豆等常见的干豆类,以及含水量较少的腐竹、豆皮等嘌呤含量也较高。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牛仔裤穿5次洗1次##牛仔裤正在被抛弃吗#北京清洁协会专家郭娜表示, 虽然保持清洁很重要,但频繁清洗容易使牛仔裤变形,降低舒适度。合理的牛仔裤清洗周期为:每穿5次洗1次;出汗较多或有轻微污渍时,可进行局部清洗或使用洗衣机“护色”模式,然后挂在通风处晾干。

此外,很多人觉得牛仔裤穿久了会“鼓包”,为了避免这一现象,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1.别用热水浸泡裤子,不仅有缩水风险,还会破坏裤子的“硬朗感”。2.如果时间允许,尽量手洗,少用机洗。3.如果牛仔裤上没有油污、不是特别脏时,应减少洗衣液用量,或直接用清水洗涤,尽量不用洗衣粉,否则容易使其褪色,破坏纤维。4.从裤腰挂起,增加垂感。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睡眠质量好不好要看5个指标##每天多睡1小时能有多大好处#睡眠情况因人而异,但判断自己的睡眠是否充足、质量是否过关,可以参考一般性的指标。

睡眠长度:一般成年人每天需6~8小时睡眠。

入睡速度:上床不久即入睡,并在入睡后20~30分钟内进入深度睡眠。

睡眠深度:深度睡眠通常占整晚睡眠时长的15%~25%,在整晚的分布以前半夜为主,如果前半夜不睡或夜间频繁醒来,很可能降低深睡眠比例。

日间活动度:睡醒感到清爽、精力充沛,白天工作注意力集中,不会短时间工作后就产生疲惫困倦。

梦境频繁度:如果梦境过于激烈导致反复醒来或翻身、醒时心悸盗汗、因梦境产生疲惫感,或随着梦境出现异常动作,则提示有疾病隐患。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每一次不好好刷牙都在养细菌#】潮湿温暖的口腔,是细菌们的梦想家园。中华预防医学会指出:我国有超过半数的人都达不到有效刷牙。刷牙时间短(30秒都不到)、伐木式刷牙、闭嘴自由发挥式刷牙……都会给牙菌斑留机会,慢慢沉积成牙结石,破坏口腔环境。#为什么不建议睡前刷牙#生命时报的微博视频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Media is too big
VIEW IN TELEGRAM
#成人免疫健康之盾#每年4月的最后一周是世界免疫周,在关注儿童健康的同时,对成人健康的关注也非常必要。宫颈癌、带状疱疹等成人易患、有严重影响的疾病其实离我们很近:每4分钟就有一名女性被诊断为宫颈癌,但#早期宫颈癌可能没有症状#;1/3的人会在一生中至少罹患1次带状疱疹。然而大家往往会忽略预防接种的重要性,来听听专家怎么说。#成年后你还会主动打疫苗吗#(发布) 生命时报的微博视频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互动:你知道「嘌呤」读什么吗? #这些蔬菜嘌呤比肉还高# 网页链接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熊猫宝宝下树又谨慎又马虎#😂】在谨慎的缓慢式下树操作下,终究还是体验了蹦极式垂直降落😄😄iPanda熊猫频道的微博视频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Invalid media: video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牛黄其实是牛的肝胆结石#】牛黄是一味珍贵药材珍贵,它在于它来之不易。牛黄是黄牛或水牛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牦牛和野牛的牛黄也可入药,但较为少见。屠户一般会留意牛的胆囊、胆管及肝管中有无硬块,如有即为牛黄,应立即滤去胆汁,将其取出,太迟就会被胆汁浸润而变黑。

牛黄取出后,需除净外面的薄膜,先裹以灯芯草或通草丝,外面再包以白布或毛边纸,置阴凉处阴干。由于只有病牛才会有天然牛黄,因此其价格昂贵。目前临床多使用人工合成的牛黄,即按牛黄的成分,从牛胆汁或猪胆汁中提取,经过加工而成。临床实践证明,二者功效差别不大。

via 生命时报的微博
2024/04/28 08:40:5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