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https://www.tg-me.com/sheronw_in_the_box/834

这条没有用心写的情感宣泄式吐槽竟然成了本频道最近阅读量最高评论区也最热闹的 post,甚至还有根本没关注我的人来评论,也不知道哪儿来的🤣

很遗憾地说,这类内容天生就自带流量。如果我是一个想要变现的内容创作者,在数字的诱惑下,很难不昧着良心走向这两个极端中的某一个。
SheronW in the box
前段时间读完了村上春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我很喜欢,而且我想正大光明地告诉全世界:我说不出为什么喜欢。 上大学之后我的阅读习惯变得非常实用主义,我读了很多非虚构文学,并暗地里以此为傲,每读一本我都希望自己能够好好记笔记,弄明白书里讲了什么,而这种完美主义让我逐渐害怕读书,虽然质量保住了,但读得也越来越少了。与此同时,我也不拒绝偶尔读一些流行快餐文学(说的就是知乎故事会),我会急切地向下滑,几乎是一目十行,只是想搞清楚故事的来龙去脉,并不想过脑子。 这种说不出的喜欢就像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https://www.tg-me.com/justapeek/9505

最近林少华因为某些言论黑红了一把,很多人借机将其从人到作品都批判了一番,有的还上升到了批判山东的高度。林的为人我不评判,但我阅读村上春树的个人经历是:读了几本林少华译本,越出名的越读不下去,唯一觉得不错的是纪实文学「地下」;读了施小炜翻译的「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才发现:啊?原来村上不是这个画风😇

我不喜欢林少华版的原因是他的译本时效性太强了,也就是曾经时髦过的意思。不可否认林少华引领了一代文青的潮流,所以他的译文也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味道。类比一下,就是点开天涯/豆瓣旧贴,满篇都是「神马」「囧」「晕」「MM」的那种既视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么翻确实很时髦,但:第一,他一直都这么翻;第二,我作为一个2024年的读者看着很尴尬。

文学翻译是否应该加入会成为「时代的眼泪」的元素,以及村上本人写作时是不是也是满篇日本的七八十年代流行语,我就不知道了。哪怕这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是」,在座的各位也了解本频道行文一向朴素,能猜得到本人喜欢的是宁可干巴巴也要简练的文风,所以我个人倾向于施小炜版也不足为奇了。
谷歌返回的第一条结果竟然是😄
Forwarded from 〄FW
Forwarded from 科技圈的日常 (Jimmy Tian)
淘宝发布了「致 taobao.com 用户的一封信」,表示完成了网页端的升级

省流:

完成了对淘宝 PC 网页端的升级,解决了网页端看不到宝贝详情、显示卷后价和优惠明细、登录状态保持等功能。重启淘江湖论坛。

刚刚试了一下,宝贝内容确实可以正常显示了,网页端也可以正常按照优惠价结算(建议京东跟进)。

文艺复兴了,买东西的时候终于不用再在手机的小屏幕上一点点戳了,还是值得鼓励的。

https://bbs.taobao.com/detail.html?postId=10328201
「中国人靠送气区分t和d,印度人靠声带发声来区别t和d,而大多数情况下美国人说的t和d,既有送气和不送气的分别,又有声带发不发声的区别。所以中国人印度人互相听着费劲,而都容易理解美国人。只有在美国人说stop这个词的时候,才说不送气轻音,中国人听起来就觉得是d了。相比之下,印度人理解中国人比中国人理解印度人还容易一些,因为这四个音他们都有。」

为什么印度人讲英语的口音会那么奇怪? - 方渐渐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851390/answer/22179275
Forwarded from 每日沙雕墙 (投稿机屑人)
via MIKO は見えない
Forwarded from DPS Main
DPS 周刊 148 - 跑步与写作

村上春树写过一本小书《当我谈论跑步的时候谈些什么》,书名的灵感来自 Raymond Carver 的 What We Talk About When We Talk About Love。其实这本书不仅仅谈论了他的跑步,还谈论了他的写作和他的人生。总之,这是一本内容极其丰富的小书。

村上春树庆幸长跑塑造了他,塑造了他的小说。他希望能一直跑下去,和长跑一起变老。他希望自己的墓志铭是这样的:村上春树,作者(跑者),至少他从没走过。

村上春树从1982年,也就是他33岁那年开始每天跑步,之所以能坚持这么久,是因为他觉得跑步适合他,另外一个诀窍就是,他从不连续中断两天。而他决定尝试小说创作是在1978年,在观看一场棒球比赛时突然灵感一现。

在村上春树看来,跑步的痛苦在所难免。这份痛苦与疲惫正好让他意识到自己的弱点。这与他的人生态度一致,即通过痛苦的经历来提高自己。最妙的是,他说,相比坐班通勤的痛苦,跑步的痛苦根本不算什么。

所有的跑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打破一个具体的时间。村上春树当时的目标是在三个半小时内跑完全马。

对于他而言,跑步的一大好处就是独处,可以直面虚无。这是他每天都需要的。这也让他可以听从内心的声音。

他自认为缺少天分,但是勤能补拙。为了写小说,他去买了一只便宜的钢笔,然后关了还在赚钱的爵士酒吧。当时他和妻子说,给他两年时间,如果不行的话,他再回去开爵士酒吧。

经营爵士酒吧是体力活,所以不用担心身材。写小说是脑力活,还一直坐着,所以村上春树难免发胖。于是他决定开始跑步。

开始写作之后,他可以自行安排时间,于是他变得早睡早起。在和 Paul Theroux 的面谈中,他坦承自己四点起床,写到十点,然后就是自由时间。想跑步就跑步,想干嘛就干嘛。除了时间自由,他还可以选择想见什么人,见什么人。所以他可以大隐于市。

他认为作为小说家有几个要点:天分,专注和持久。这和跑步非常相似。

他多次参加纽约马拉松,因为十一月是纽约最美的季节。为了准备纽约全马,他还买了新的美津浓跑鞋 -- 跑鞋届的斯巴鲁。

写作并不是健康的工作,所以他要靠跑步来抵消这部分的不健康。写作对他而言更像是攀登高山,只有克服自己的弱点才能抵达顶峰,不然就抵达不了。

对他而言,用外语演讲时全新的挑战。而跑步时,他可以斟词酌句,在心中排练。

跑完马拉松的下一站是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他参加了位于北海道的佐吕间湖的超级马拉松。当他在极度疲惫中,仍能往前跑时,他觉得这是一大奢求。

对他而言,一场比赛的结束只是一个暂时的标记,就像我们的生命一样。而他的目标有三个:跑到终点,不停下来走,享受比赛。

跑了超马之后,就是铁人三项。他又孜孜不倦地开始准备铁人三项。为了降低风阻,铁人三项中的骑行姿势和一般的骑行不太一样,很容易疲惫。他在一次练习中,因为疲惫而导致撞车受伤。于是他感悟道,这和生活中学习很多新事物一样,都难以避免痛苦。

在写这本书时,他已经跑了二十四场马拉松。当他给自己定下的规矩是,每年只跑一场全马。开始铁三之后,就变成了冬天跑马,夏天铁三。

铁人三项中,最难准备的是游泳。为此,他找了不少教练。最后在妻子的推荐下,找了一位教练,总算帮他调整了泳姿。

https://letters.acacess.com/weekly-148/
Forwarded from ImpulseResponsive
一头社畜无法同时推进 5 项爱好/副业这件事可能是我对生活唯一的不满。
SheronW in the box
一头社畜无法同时推进 5 项爱好/副业这件事可能是我对生活唯一的不满。
与此相关的感叹:初中时我有天决定做个同人本,脑袋一热就去招募同好了,被一个似乎已经工作并参与了很多成功同人企划的前辈在群里一顿臭骂,觉得我什么都没准备好,也没有相应的能力,然后就退群了。虽然我拖了好几年,但一直没有放弃,最后真的做出来了点东西,没印多少所以也成功完售了。我没再和那位前辈联络,但那时有点少年屠龙的爽快感。

做如上所述的东西的中学时代的梦想是找个码农工作混日子然后做点喜欢的东西,而直到大学毕业前都是为了找工而忙活,毕业后会出现的焦虑也都和这些爱好完全无关。最近终于有点心情(去逃避世界),觉得可以尝试一下了,游戏也好小说也好,哪怕捣鼓捣鼓 AIGC 也行。

然而事实上我总是想太多,什么都没开始就自己泼冷水——比如做游戏的话,没有明确的企划就在想怎么商业化、怎么落地、怎么变现、要怎么花钱雇人(因为我过分了解自己的不足),甚至连税务问题都开始有些担心了;写小说的话,不列个计划读100本成功作品然后分析爆点、或者琢磨几本好莱坞编剧指南就不能开始写。到最后,越来越觉得自己曾经的算盘子打得噼啪响,但根本不能实现。

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诶,我不会已经到了那位前辈当初骂我的年纪了吧?可能大家说的都是对的,我最终还是变成了我最讨厌的那些人的模样。除了社死之外没什么实质性的东西阻挡我做和中二少年一样的事情,只是自己接受不了罢了。就算能够说服自己不放弃,我也会顺坡下驴——做个拙劣的作者,有几百个点击量,或者做个粗制滥造的游戏免费分发,对于我来说也没有什么损失,毕竟只是爱好而已,并没有认真去做,对吧?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SheronW in the box
谈到摄影的历史,再结合最近 AIGC 的热潮,很难不在读摄影史时将两者进行对比,以下是我认为也会在 AIGC 上出现的现象:

摄影技术发明伊始,被归为技术还是艺术的争议就从未停息,摄影作品也被早期的万国博览会归在技术/科技展厅,但至少现在,摄影已经成为了能登大雅之堂的一种艺术类别。

摄影在早期作为一种新潮并昂贵的爱好,需要较高的学习门槛、充足的时间(早期照片的显影时间非常长)以及经费。因此,摄影多被那些有钱有闲的人群研究,很多早期技术的发明或改进者都过着 trust fund baby 的生活。然而,当摄影技术推广并找到了商业化之路后,又替代了大量平民或中产阶级的娱乐。

就像大家看到的那样,摄影并没有完全取代绘画等艺术,而是互相影响。不可否认它确实让一部分画家失业,但许多早期摄影师都由画家转型。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在初期(欧陆尤甚)想要做出像绘画般的画意主义摄影,当然后来摄影圈找到了自己的路所以这个流派早已消失,但不得不说构图等基本要素还是被传承了下来。

而摄影对绘画最直接的影响是出现了一批乐意通过拍照片然后对照着进行创作的画家(定影技术出现之前就有人利用透镜来试图照着描),这在今天很常见;更深远的角度来讲,摄影更大的影响应该是倒逼了艺术圈创造出更革新(所以我看不懂了)的作品吧。
不知道大家现在能否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我们很容易在一些文娱作品中看到一种压倒性差评的现象。我当然不是在说那种烂到根里不值一提的东西,我说指向的是那些优缺点都有,但却被差评完全覆盖的作品。

如今的社会已经变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动力场,可以说今天的人们普遍携带着自己的历史情绪在看待一部作品,这种情绪不仅仅是对该作品的,还包含对更早期其它这类作品的情绪,对该作品粉丝的情绪,甚至是这些年上网面对大多数人所体验到的情绪。

这些作品充当了一个β情绪的收集器(Bion),也就是人们会下意识的将自己最不耐受的感觉一次性的投放到某个到来挫折体验的事物上,试着把它作为自己所积累的历史情绪的出口。人们不喜欢一个东西并不会单纯漠视它,而是停留在舆论阵地持续斗争,有了各种“带节奏”和“反串黑”的情绪行动,有了不断集火的欲望,尤其是这种情绪能够和其他人的这类情绪发生连锁反应并获得大范围的共鸣时,它就越是能帮人们宣泄积累已久的情绪。

因此,情绪性差评的本质是一种迁怒,一种非常复杂的,收集了不同维度事件情绪后的集体迁怒。这也是为什么现在的文娱作品越来越习惯于讨好市场情绪,甚至是运作这样的情绪,这时候人们对情绪价值的需要已经超过了作品艺术性本身,就好像我们越来越需要任何形式的“糖”了,如果这颗糖能激发出我们对抗那种持续的系统性 dufuff 的体验,那它就会被市场所接受,甚至是被推崇。 source
Forwarded from 沙雕日常图鉴
嗯!
2025/07/01 11:46:41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