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读书小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欲望退潮后,遥望彼岸,书籍若小舟。世间所能给人带来快乐东西不多,书籍便是其中之一。它不是彼岸,小舟的目的本就是在大海上乘风破浪,而非雪藏于彼岸。书籍不必是进步的阶梯,但一定是一位坦诚的朋友。其实不必唤取红巾翠袖,书籍便可以揾英雄泪。

2024-10-17作于农忙后冷雨中

xlog telegraph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令我感兴趣,其“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
今年的经济科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证明了社会制度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法治较差的社会和剥削人口的机构不会带来增长或变得更好。获奖者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 诺奖新闻稿

之所以对经济学奖感兴趣,因为它不光探讨经济,而且探讨社会制度,这是群体中比较有趣的话题,而剥削问题也是我所感兴趣的。
详见剥削问题
如何解决私有制造成的剥削问题 xlog telegraph
个体权力 xlog telegraph
刺破社会契约论的幻想 xlog telegraph
人类如何走出剥削 xlog telegraph
越过马克思主义的迷思 xlog telegraph
对“共产主义社会”所需物质基础的探讨 xlog telegraph

资料显示,Simon Johnson与Daron Acemoglu曾共同撰写《权力与进步:我们为技术与繁荣而进行的千年斗争》,Daron Acemoglu与James A. Robinson曾合著《狭窄的走廊:国家、社会和自由的命运》、《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华尔街见闻 #书籍 #推书 #书

所以这几本书值得我一看。当然如果能对剥削问题找出一些方法,那是最好不过的。形成此种共识,本身意义巨大,有助于推动社会变革与群体进化。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假装有人在记录你的成功过程,其实是让你坚信自己会成功。这种坚信突出精神力量的强大。

其实根本不需要假装你会成功,你的世界只有你,这是事实不需要假装。主体感是与生俱来的,坚信自己是自己的神灵比坚信成功更加有力。

参见:主体感与客观世界的矛盾
1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没有人关心你”,并非没有人认为他们关心你,而是所有人都没有“理由”与“可行性”去真正关心一个人。
“理由”是,“关心”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心里偷偷关心,不叫关心,因为对他人无意义。“关心”必须作用于另一个人,才叫“关心”。
参见:外观的人 我们如果想对群体产生作用,就必须领一个身份马甲。即使这件马甲不合身,我们也必须穿着。因为马甲并不是个体制造的,也不是为了个体而存在的。假如我只是一个外卖小哥,我对你的作用就是十分确定的,把外卖从商家送给作为消费者的你。至于我每天偷偷在家修炼葵花宝典对这个社会没什么影响。消费者也不会因为我偷偷炼葵花宝典给我差评或好评。而群体也并没有因此给我一个葵花宝典修炼者的马甲。所以,个体对群体并不一定有作用,只有外观的人才对群体有作用。

这样关心就不是个人的事,起码需要两个人的配合,比如接受。关心的条件就是生命关系中的合作关系。双方必须获得观念认可的利益才行,而这需要精力且不一定能轻易获得。
参见:生命关系|合作关系不过不同生命种族之间,一般都是猎食关系,然后是共存关系。至于更高级的合作,太过于困难。除了极个别生命长期演化的结果,绝大多数生命只有拥有足够的智能,才能合作共生。话又说回来,如果不能合作共赢,共存关系是不稳定的,极易因为环境的变化、资源的匮乏演变为猎食关系。

“可行性”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且可能做到关心一个人。即使双方有理由关心,这种关心也不可能高度覆盖,别人不可能知道你的内心,除非你表露出来(当然,别人也是可以知道的,但需要科技或未来科技)。更深层就是个体主义,我们对世界的感受,必须由我们自己呈现。
参见:个体主义|个体与个体 所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一切的原因在于,个体与个体之间,存在两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我们若想联通彼此,只能靠规律之桥。再单薄的规律之桥都需要物质为依托。关系稳固必然要求建立更多规律之桥,不过这种稳固并不是很多人想要的情。他们想要的情在个体之内,而个体之内除了自我,空无一物。这便是无情的人

所以,“没有人关心你”,至于价值,这里就不填充了。
👍1
狗镇(dogville,今天看了。

很久之前,就有人讲述过狗镇的情节,但实际观看后大相径庭。
狗镇内容很戏剧。布景戏剧、情节戏剧、结构戏剧、结尾戏剧。主题也很戏剧,讨论了道德与人性。特别是场景,全片都在一个舞台之内,戏剧氛围十足,相比于主旨,这是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

至于其描绘的人性,很真实。但不是“横眉冷对千夫指”,而是“横看成岭侧成峰”。为了识“庐山真面目”,道德视角的切换,真的让我们不在此山中。

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戏剧,比较精致的片子。

参见:浅谈人性论。差点忘了,黑暗村庄#电影 #狗镇
上篇:情书 更多详见,电影鉴赏目录。
电书摊
灵感助产术,是本摊写博客的一个转折点,篇幅不大,但意义深远。
灵感的历程

灵感助产术,并非机械的增产,而是要遵守思想成熟的客观规律。而助产术,以生产婴儿为类比是恰当而形象的。
男女结合在一起,这是神奇的。这相当于促使灵感产生的冲动。之后,精子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这更加神奇。灵感此刻就产生了。精子卵子最为重要的部分是其携带的 DNA 信息。这两种信息不知千万年之后,再次相遇,自身千万年间的认识相互碰撞。这同样也是灵感的产生。没有根本意义上的新,“道生一、一生二”,归根结底还是同源。

然后便是孕育。灵感需要血肉才可以成长。没有胎儿所必须的营养,灵感不能够发育成胎儿,又谈何助产?就像一株苹果树,有受粉的花远远不够,它还需要汲取天地灵气,在时间中逐渐成熟,这时方可采摘。灵感绝不可能只出现一次,同一灵感一直潜藏在大脑中吸取周围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与更多信息交媾,这才可以破空而出。

助产术,仅仅是催熟与采摘苹果的方法,但归根到底还是让苹果接受足够的光照与养料。对于灵感来说,就是尽可能地接受同类信息。然后我们用逻辑像拔萝卜一样,将它们一个个拔出来。如果萝卜还未成熟,拔出来也是早产儿。

拔出萝卜后,文章形成了。但文章是死的,其中的故事与思想不是。我们接生的是一个活物,而不是死物。就像人的新陈代谢。英国《自然·医学》杂志刊登以色列一项研究发现,人体细胞更新换代速度惊人,每天要替换大约3300亿个细胞,平均每秒钟产生的新细胞超过380万。死掉的是能够死掉的,而活着的才是活物。文章的形体,多一个字,少一个字,甚至重塑,都不重要。只要思想与架构得到了扬弃,便是新生。也即,我们通过灵感助产术写出的文章是死的,但文章所承载的东西则是不断更新的。它同样像胎儿那样,不断接受着母体的养料。文章出生后,其母体便不在局限于作者的视角。 #灵感助产术 #写作

一篇文章看似写完,已死,实际上也是另一篇文章的新生。它们的核心是一样的,谁死谁生,相煎何太急?正如尼采所言,“我的时代还没有到来。有的人死后方生。”文章的灵感或许也死后方生。

原文在 telegraph 名为新的尝试,2024-10-17 重命名为灵感助产术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求回报是一种道德说法,根本上是追求自身行为的瞬时性、不可改变性和因果性。此即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为什么不求回报呢?行为前,行为本身的即时激励让人可以做完这个行为;行为后,回报在做完特定行为之后已经即刻发生了,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行为,只能改变结果。

所以不是不求回报,而是回报不用求,行为本身就是回报。如果用道德的立场看,不求回报操作更为简单,而且安全。
4
电书摊
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不求回报是一种道德说法,根本上是追求自身行为的瞬时性、不可改变性和因果性。此即所谓“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为什么不求回报呢?行为前,行为本身的即时激励让人可以做完这个行为;行为后,回报在做完特定行为之后已经即刻发生了,而且任何人都无法改变行为,只能改变结果。 所以不是不求回报,而是回报不用求,行为本身就是回报。如果用道德的立场看,不求回报操作更为简单,而且安全。
举例来说,对待朋友就是如此。

人是个体主义的人,朋友则是个体之外的客观。个体和朋友是两个世界的。朋友往往意味着,关心、友好、温暖、理解……但朋友原本是陌生人。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朋友也会向疏远、陌生转化。此即,”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很多人都声称有朋友,但其实并没有。因为个体主义所代表的孤独是不可逃脱的。就像恒星之间,虽然互相吸引,但彼此无法触摸,一旦相遇,就意味着毁灭。

所以,与朋友谈话,应该更”不求回报“。让自己的目标可以在行为当场就可满足,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朋友
电书摊
读书的价值与方法
外国人如何学母语?

我们都知道中国语文有很多课文,诗歌、散文之类。除了意识形态特别强的,选的文章确实都不错。像是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还有就是史铁生的”我常以为……众生渡化了佛祖“等等。还有”我有一个梦想“。即使是沁园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同样显露个人气质,也算中肯。
相比之下,英文教科书的选材,就不选择一些有名的作品,这让人减少了学习的乐趣。
不过这次,我问一位UK的老师,她说,她们那边都按照这个阅读,所以分享给各位。
学校阅读清单精选儿童和青少年图书清单。我们向英国和世界各地的教师、家长、图书管理员、家庭教育工作者和学校推荐新书和经典儿童读物、青少年读物和青少年读物。自 2011 年以来,我们高素质且经验丰富的儿童文学专家团队一直在创建阅读清单和在线资源。

link
1👍1
This is I. Kentucky. I hit Trump’s name 10 times & it wouldn’t work. I then began recording & you can see what happened…. Switched it to Harris. x

老子常说,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老子想走回头路,回到小国寡民的部落时代。这样确实很多问题就可以解决,因为这是最初的自然关系,人类已经适应千万年。
无论是货币还是金钱还是选举,原始不是太坏,因为新手村自带保护。台湾用纸质选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用一些原始的手段,可以暂时维持现状,但社会不停发展。唯有一套运用科技,却能达到原始效果的手段,才能继续守护均势,在大群体中重建自然状态。
当然失败也没有关系,人生若戏,享受群体的每一次颤动。
👍2
电书摊
《国家为何失败:权力、繁荣和贫穷的根源
榨取式制度下的成长无法持久,其关键有二:

其一,持久的经济成长需要创新,创新又与创造性破坏不可分。而所谓创造性破坏,不仅经济上以新代旧,政治上也颠覆既有的权力关系。菁英阶层抓着榨取式制度不放,最害怕创造性破坏,抗拒唯恐不及,因此,任何由榨取式制度培育出来的成长终究会是短命的。


其二,宰制榨取式制度的人无不是牺牲社会上的多数人以图利自己,因此,在榨取式制度下,政治权力成为垂涎的目标,团体与个人争相夺取。其结果是,在榨取式制度下,永远都有强大力量把社会推向政治动荡。


-----国家为何失败
👍1
电书摊
榨取式制度下的成长无法持久,其关键有二: 其一,持久的经济成长需要创新,创新又与创造性破坏不可分。而所谓创造性破坏,不仅经济上以新代旧,政治上也颠覆既有的权力关系。菁英阶层抓着榨取式制度不放,最害怕创造性破坏,抗拒唯恐不及,因此,任何由榨取式制度培育出来的成长终究会是短命的。 其二,宰制榨取式制度的人无不是牺牲社会上的多数人以图利自己,因此,在榨取式制度下,政治权力成为垂涎的目标,团体与个人争相夺取。其结果是,在榨取式制度下,永远都有强大力量把社会推向政治动荡。 -----国家为何失败
所有这些例子在在说明了几个重要的观点。

首先,威权统治中国榨取式政治制度)下的成长虽然可以持续一段时间,但少了广纳式经济制度及创造性破坏的支持,势将无法转型成为长久的成长。

其次,不同于现代化理论的主张,我们不认为威权式成长会带来民主与广纳式政治制度。中国、俄罗斯及其他一些威权政权尽管目前正经历某些成长,但除非他们能够将政治制度转型,变得更为广纳,其菁英阶层有意愿或内部有力量促使这样的改变,否则其成就终是有限的。
其三,就长久而言,威权式成长既非人民所愿也不可行,因此国际社会不应予以鼓励,使其不致成为拉丁美洲、亚洲及下撒哈拉非洲的模范,许多国家之所以会选择这条道路,其实只是因为它符合经济及政治菁英阶层的利益。


---国家为何失败
电书摊
202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令我感兴趣,其“研究制度如何形成并影响繁荣”。 今年的经济科学奖得主——达龙·阿西莫格鲁、西蒙·约翰逊和詹姆斯·罗宾逊——证明了社会制度对国家繁荣的重要性。法治较差的社会和剥削人口的机构不会带来增长或变得更好。获奖者的研究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 诺奖新闻稿 之所以对经济学奖感兴趣,因为它不光探讨经济,而且探讨社会制度,这是群体中比较有趣的话题,而剥削问题也是我所感兴趣的。 详见剥削问题 如何解决私有制造成的剥削问题 xlog telegraph 个体权力 xlog telegraph…
国家为何失败观感

国家为何失败?这本书我囫囵吞枣看了一下。书中说的很好,“创造性毁灭”的到来,“关键时期”的出现,一些“偶然因素”的作用,就可能让“广纳式政治经济制度”走向“良性循环”。

但此书并没有认为有哪一种方法是立竿见影的。在谈到如何“赋权”时,他提到“最诚实的答案就是根本没有任何秘方”。因为历史充满偶然。
就像易中天在其中华史里提到,“实际上,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汉唐已经在朝着第二条道路前进,建立的文明也是世界性的。因此,安史之乱后与西域失联,真是堪称不幸。好在东方不亮西方亮,海上丝绸之路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可能。如果能够变成海洋帝国,还是多元文化的,请问那将是怎样的前景?”

本摊很想提出对策,但个体与群体根本不在一个层级。我们只能尽人事,听天命。“天命”不可捉摸,不可改变,所以我不关心。我关心的是“人事”。所以,面对群体的兴衰,第一步就是我们可以做什么?

本摊一贯奉行客观主义,个体权力就是在讲述如何赋权,如何拥有权力。

如果说,法律、道德、各种规范上规定的权力是 “名”,个体权力则是更为 “实” 的一个概念。它不在乎所谓人权上的 “自由权利”,也不在乎民主制度下的 “合法权利”,更不介意独裁专制 “国家暴力”…… 它所在乎的只是万事万物实际力量的变化与对比。——个体权力

在《国家为什么失败》如何赋权中,提到三个关键因素:一定程度的中央集权;少量政治多元化;民间社会机构;媒体。这些都不是个人的对策。唯一可作的就是利用社交媒体时代进行一定限度的发声。
实际上,提升个体实力自然而然却又在一念之间。
其实,提升个体权力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强身健体,是最原始的提升方法;博学多智,能够让我们借助外力,而致千里;结群集权,能够让我们获得个人所不及的权力。至于生命即权力,只是一个后门,让我们体会一切皆有可能,只是我们或许不是那个生命。

再比如,人由胚胎、生殖器分化的胎儿、即将出生的胎儿、能爬行的婴儿、能说话的婴儿、能上学的儿童、能交配的青少年、完全成熟的壮年,最终到迟暮的老年…… 个体权力都是不同的。成长,本就是提升个体权力的一种方法。

个体权力,我们每个举动,每一个念头,都对这个世界发生了改变,只是这种改变可能对别人来说微不足道。但个体权力就是如此迷人,只要你在变化,个体权力也在变化。

但切记明白,个人的推动是有限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我们现在做的。其他的,交给上天。
1
当听到膜拜威权政权的歌曲,你还会听吗?当看到歌颂支持南军的电影时,你还会看吗?当遇到讨厌的人时,你还会赞成他的观点吗?

不区分,你不会失去什么,因为还有无数未知。区分你会得到很多,更多美丽会被你发现。这便是区分原则的价值。 也是客观主义的应有之义。
2025/07/14 03:06:12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