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记 - 2024 年 12 月 16 日
请大轩轩和老苟买水喝。老苟不和我们一个方向,于是买完就溜了。
我跟大轩轩说,我小时候零花钱一天两块,好不容易存个私房钱到十块钱,藏在哪个地方,结果母亲每次大扫除都能悄悄拿走。
他瞪大眼睛:“你还藏私房钱啊?”
“谁不藏私房钱啊?”我乐。
“我也藏。”
两人都笑。
他母亲给他电话手表打电话,一直催他。
他打完,我就笑:“我待会儿上去就和你妈妈说,大轩轩绝对没藏私房钱,他亲口跟我说的,没有私房钱这种东西。”
“啊……你别啊。”他死死地拽着我的衣角。
他还说他们班上有个人,藏私房钱,藏了 100 块。在小区花坛里的某个角落。
我十分诧异。
“丢了没?”
“没有。”
“那还挺厉害。”
“不仅如此,”大轩轩补充说,“最后还找回来 103 块钱。”
“啊?多出来的 3 块是打哪儿来的啊?”
“不知道,可能是大风刮来的吧。”他说。
然后他看了我一眼。
“不过之后,大家藏钱都打算藏在花坛里了。”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17 日
#吐槽 #琐碎日常 #生活细节
请大轩轩和老苟买水喝。老苟不和我们一个方向,于是买完就溜了。
我跟大轩轩说,我小时候零花钱一天两块,好不容易存个私房钱到十块钱,藏在哪个地方,结果母亲每次大扫除都能悄悄拿走。
他瞪大眼睛:“你还藏私房钱啊?”
“谁不藏私房钱啊?”我乐。
“我也藏。”
两人都笑。
他母亲给他电话手表打电话,一直催他。
他打完,我就笑:“我待会儿上去就和你妈妈说,大轩轩绝对没藏私房钱,他亲口跟我说的,没有私房钱这种东西。”
“啊……你别啊。”他死死地拽着我的衣角。
他还说他们班上有个人,藏私房钱,藏了 100 块。在小区花坛里的某个角落。
我十分诧异。
“丢了没?”
“没有。”
“那还挺厉害。”
“不仅如此,”大轩轩补充说,“最后还找回来 103 块钱。”
“啊?多出来的 3 块是打哪儿来的啊?”
“不知道,可能是大风刮来的吧。”他说。
然后他看了我一眼。
“不过之后,大家藏钱都打算藏在花坛里了。”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17 日
#吐槽 #琐碎日常 #生活细节
Forwarded from 别的书摘与政治不正确玩梗
在化学实验室里,有一个重要的设备叫做通风橱。实验之所以需要在通风橱里完成,是因为许多反应的产物都是有毒的。
然而,在哲学这个思想实验室里,很多人却没有这种意识。于是,他们就被动的吸入了大量的有毒产物,而对哲学本身的游戏性与危险性一无所知。比如说,很多人读黑格尔上了瘾,于是觉得黑格尔哲学是世间第一等哲学;有人读叔本华上瘾,于是他自身的悲观倾向就潜移默化地加剧。有人读后现代上了瘾,于是就在鲍德里亚、德勒兹的迷梦里再也醒不过来;有人读左翼批判理论上瘾,于是就陷入一种对世界苦大仇深的怨恨之中,对整个现代生活横眉冷对。
可是,对哲学上瘾很容易,意识到自己上瘾却很难,而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上瘾则更难。
一个人,如果他本身的精神成长过程有缺陷,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抚爱、在爱情中受到中伤、在友谊中遭遇背叛,又或是社会化失败、无法融入象征系统,那么这个人一定会、也一定能在某种哲学话语中找到一个想像性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与对真理的追求无关,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治疗。
所以,穷人更容易对马尔库塞的写作共情、受到家庭伤害的人更容易理解拉康的精神分析,家庭富足而受到忽视的人更容易陷入虚无主义,而失去了性欲的中年人则会试图理解佛道。
问题是,(无论是否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只要一个人不具备某种理性的思想隔离的能力——也就是在大脑里制造一个通风橱,通风橱内,可以进行任意预设,通风橱外则遵循生活本来的逻辑——那么应然就会压垮实然,伦理的重负就会压垮人性,而成为圣人的想象就会增加现实的痛苦。
而最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哲学,而是父亲的鼓励、母亲的安抚、朋友的拥抱、爱人的亲吻、他人的认可与你对自己的原谅。你得不到,所以你以为你爱的是哲学,是真理,但其实只是因为你痛苦,你想说出来你的痛苦。
很多人觉得,古希腊哲学幼稚。而我却会说,一个人倘如要做哲学、读哲学,万万不能忘记古希腊的三句话:
第一,认识你自己。
因为如果你不认识你自己,你就会把自恋当成是爱真理。
第二,美德即知识。
如果你的生活和理论完全是两码事,就证明你的实践理性欠缺训练,你并不了解现实性(Wirklichkeit)意味着什么:那是痛苦、忍耐、伤害与遭遇他者之地,它需要你用全部的勇气和爱去面对,而不只是用理论。
第三,自知其无知。
因为Phila - sohpia 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因此一旦哲学这个动词变成了名词,你就随即错失了哲学。哲学是无穷无尽的自我否定与重建,是经过一个哲学剧场的谢幕,又开启另一场。因此哲学永远是谦卑却平等的对话,这场对话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这其中蕴含着辩证法(Dialekt)的精粹。(既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又是黑格尔意义上的)
最后,希望你们都是有福之人,不必陷于哲学。世界上有意思的知识还有好多。
看哲学引发抑郁怎么办? - MINNNG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4668975/answer/3383100162
然而,在哲学这个思想实验室里,很多人却没有这种意识。于是,他们就被动的吸入了大量的有毒产物,而对哲学本身的游戏性与危险性一无所知。比如说,很多人读黑格尔上了瘾,于是觉得黑格尔哲学是世间第一等哲学;有人读叔本华上瘾,于是他自身的悲观倾向就潜移默化地加剧。有人读后现代上了瘾,于是就在鲍德里亚、德勒兹的迷梦里再也醒不过来;有人读左翼批判理论上瘾,于是就陷入一种对世界苦大仇深的怨恨之中,对整个现代生活横眉冷对。
可是,对哲学上瘾很容易,意识到自己上瘾却很难,而意识到自己为什么上瘾则更难。
一个人,如果他本身的精神成长过程有缺陷,比如:在成长过程中缺失父母的抚爱、在爱情中受到中伤、在友谊中遭遇背叛,又或是社会化失败、无法融入象征系统,那么这个人一定会、也一定能在某种哲学话语中找到一个想像性的解决方案。但这个方案与对真理的追求无关,充其量只是一种语言治疗。
所以,穷人更容易对马尔库塞的写作共情、受到家庭伤害的人更容易理解拉康的精神分析,家庭富足而受到忽视的人更容易陷入虚无主义,而失去了性欲的中年人则会试图理解佛道。
问题是,(无论是否受过专业的哲学训练)只要一个人不具备某种理性的思想隔离的能力——也就是在大脑里制造一个通风橱,通风橱内,可以进行任意预设,通风橱外则遵循生活本来的逻辑——那么应然就会压垮实然,伦理的重负就会压垮人性,而成为圣人的想象就会增加现实的痛苦。
而最后有一天你会发现,你在乎的根本不是什么哲学,而是父亲的鼓励、母亲的安抚、朋友的拥抱、爱人的亲吻、他人的认可与你对自己的原谅。你得不到,所以你以为你爱的是哲学,是真理,但其实只是因为你痛苦,你想说出来你的痛苦。
很多人觉得,古希腊哲学幼稚。而我却会说,一个人倘如要做哲学、读哲学,万万不能忘记古希腊的三句话:
第一,认识你自己。
因为如果你不认识你自己,你就会把自恋当成是爱真理。
第二,美德即知识。
如果你的生活和理论完全是两码事,就证明你的实践理性欠缺训练,你并不了解现实性(Wirklichkeit)意味着什么:那是痛苦、忍耐、伤害与遭遇他者之地,它需要你用全部的勇气和爱去面对,而不只是用理论。
第三,自知其无知。
因为Phila - sohpia 是“爱-智慧”,而不是“智慧”,因此一旦哲学这个动词变成了名词,你就随即错失了哲学。哲学是无穷无尽的自我否定与重建,是经过一个哲学剧场的谢幕,又开启另一场。因此哲学永远是谦卑却平等的对话,这场对话可以随时开始、随时结束。这其中蕴含着辩证法(Dialekt)的精粹。(既是苏格拉底意义上的,又是黑格尔意义上的)
最后,希望你们都是有福之人,不必陷于哲学。世界上有意思的知识还有好多。
看哲学引发抑郁怎么办? - MINNNG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64668975/answer/3383100162
Forwarded from 啰哩啰嗦分享频道
刚知道一个冷知识,妈祖是中国唯一一个拥有身份证的神仙。
这个身份证是合法的。但这个身份证不能用来办手机卡银行卡健康码业务,而是由福建省宗教局负责管理的一个证件,经过协调,可以用于坐高铁和飞机,并正常打印票据。
万事皆有特例,其实也不稀奇。毕竟六小龄童也有两张身份证,英国女王没有护照。
这个身份证是合法的。但这个身份证不能用来办手机卡银行卡健康码业务,而是由福建省宗教局负责管理的一个证件,经过协调,可以用于坐高铁和飞机,并正常打印票据。
万事皆有特例,其实也不稀奇。毕竟六小龄童也有两张身份证,英国女王没有护照。
Forwarded from 你不知道的冷知识
从心理学上来说,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以后心理问题越多。
原因就在于,乖巧懂事的孩子因为过多扮演了外界期许的某个角色,导致自我发展停滞。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即使在街上遇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母亲一个眼神过来,孩子就主动表示自己不想要。
这里孩子就发展出了一种生存策略,即为了让父母满意,或者得到夸奖,选择抑制真实的自我,而是扮演一个“乖巧的角色”。
注意,这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的。
第一种就是父母对孩子过去表达出的需求,经常选择责骂,所以孩子恐惧父母。
第二种是孩子过早意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因此体谅父母。
这就会导致长大后出现两个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比如害怕表达真实的自我,害怕被抛弃,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好。
第二,过早承担了家庭中的责任,因此真实自我的成长被剥夺,只发现出了工具性的自我,长大后过于理智化,很难从生活中得到乐趣。
所以说到底人的心理问题都是自我发展的问题。
当某个阶段的自我被抑制了以后,即使表面上长大了,未来依旧需要补课。
一个成年人应当是理性+感性充分发展起来,才是完整的自我。
过早乖巧的孩子,也过早失去了自我表达情绪、爱和被爱的能力。
原因就在于,乖巧懂事的孩子因为过多扮演了外界期许的某个角色,导致自我发展停滞。
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孩子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即使在街上遇到了想要的东西,但是母亲一个眼神过来,孩子就主动表示自己不想要。
这里孩子就发展出了一种生存策略,即为了让父母满意,或者得到夸奖,选择抑制真实的自我,而是扮演一个“乖巧的角色”。
注意,这可能是两种原因导致的。
第一种就是父母对孩子过去表达出的需求,经常选择责骂,所以孩子恐惧父母。
第二种是孩子过早意识到父母的不容易,因此体谅父母。
这就会导致长大后出现两个常见的心理问题。
第一,在关系中没有安全感,比如害怕表达真实的自我,害怕被抛弃,时刻担心自己不够好。
第二,过早承担了家庭中的责任,因此真实自我的成长被剥夺,只发现出了工具性的自我,长大后过于理智化,很难从生活中得到乐趣。
所以说到底人的心理问题都是自我发展的问题。
当某个阶段的自我被抑制了以后,即使表面上长大了,未来依旧需要补课。
一个成年人应当是理性+感性充分发展起来,才是完整的自我。
过早乖巧的孩子,也过早失去了自我表达情绪、爱和被爱的能力。
Please open Telegram to view this post
VIEW IN TELEGRAM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风车练习。
今天上了一节课,有一点点进步。
看看明天吸收之后能不能有更多进步。
两个步骤接起来有点困难。
今天上了一节课,有一点点进步。
看看明天吸收之后能不能有更多进步。
两个步骤接起来有点困难。
Forwarded from 微信搬运工
Telegraph
高中生手机写出2.5万行代码的热门项目,GitHub 1900星,网友:给孩子捐个电脑
机器之心报道 编辑:泽南、陈陈 「强者」小孩哥:其实我是要学医的。 最近,有一个 GitHub 开源项目引发了众人的关注。 这是一个名叫 markview.nvim 的插件,作为高度定制化的 Neovim markdown 预览器,Star 量已有 1900 个。 乍看起来似乎有点平平无奇,炸裂的是它的研发背景:全部 2.5 万行代码竟然都是作者用手机敲出来的。 手机敲代码?兄弟你太猛了,能出来让大家认识认识吗? 图中对话出现在一个 issue 里面(已解决了),项目作者 OXY2DEV 说自己没法在手机上正确的测试,Reddit…
是不是长大之后便很难再专注了?
“上课要专心。”我们似乎总能听见大人们这样要求我们。不过坦白地说,我真正体验过全神贯注的时刻,就那么一两次。
看起来这篇文章,似乎又要大吐苦水,谈论生活怎样艰辛困苦,各种科技产品怎样将人碎片化之类。
并不是。恰恰相反,我想讲述的,可能是另一个,我们都未曾想过的观点:我们已经习惯于专注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名叫《全神贯注》。课文主要记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结果发现自己的女像不够完美,于是修改起来,后来却把客人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事。
在斯蒂芬·茨威格的视角,原文写道:“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但在罗丹的视角,或许只是:“嗯,这里还有缺陷,要修一下;退两步,看一眼,那里好像多出来一点。”而这些想法对于罗丹本人来说,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总觉得长大之后很难专注了,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所认为能达到称之为“专注”的那个程度,要求比原来更苛刻。
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开车或者骑车的时候,抽空想了一瞬间的“今晚要吃什么”,这已经不能够叫专心了。
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专注”,似乎容不得一丝丝杂念。
但这实际上仍然叫做专注,只是并未像那篇课文一样达到“全神贯注”的地步。
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专注”应该耗尽了大脑所有的能量,拼尽了全力,全身心地思考什么问题或者做出某种举动。
这当然叫专注,叫全神贯注。
只是我们似乎并未想过,专注也有许多程度。
长时间伏案学习时,有人发来消息,拿起手机回复,然后继续投入到刚才的思考,这也叫做专注。因为切出去的时间短暂,并且又迅速切了回来,继续维持了之前的状态。
并不一定手机非要关机,锁在什么柜子里。没有了手机,我们还可以转笔,甚至睡觉。只要人想玩儿,没有什么可以拦得住。
手机关机,或者锁住,有用吗?当然有。属于外界的作用。而“专注”这种状态的切换,属于内在,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再难以专注了,或许只是我们认为平常的那些事情,不再属于这个概念。
一般的人,会觉得伏案学习时回了一个人的消息,然后继续思考,属于专注吗?不会,反而,人们会觉得这叫做分心。
“专注”的难度,被迫因此拔得很高很高了。
所以,放宽心,你并没有丧失专心的能力,也没有被生活所折磨到极为碎片化。
只要你想,你仍然能专注地做到某些事情。
只是你不认为那属于专注而已。
不信?那为什么你能一鼓作气地阅读到了这里呢?阅读的这段时间里,你是否觉得,它属于专注呢?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27 日
#文章 #吐槽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上课要专心。”我们似乎总能听见大人们这样要求我们。不过坦白地说,我真正体验过全神贯注的时刻,就那么一两次。
看起来这篇文章,似乎又要大吐苦水,谈论生活怎样艰辛困苦,各种科技产品怎样将人碎片化之类。
并不是。恰恰相反,我想讲述的,可能是另一个,我们都未曾想过的观点:我们已经习惯于专注了。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有一篇课文,名叫《全神贯注》。课文主要记述了法国雕塑家罗丹邀请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参观工作室,结果发现自己的女像不够完美,于是修改起来,后来却把客人忘得一干二净这样的事。
在斯蒂芬·茨威格的视角,原文写道:“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但在罗丹的视角,或许只是:“嗯,这里还有缺陷,要修一下;退两步,看一眼,那里好像多出来一点。”而这些想法对于罗丹本人来说,并不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总觉得长大之后很难专注了,或许只是因为:我们所认为能达到称之为“专注”的那个程度,要求比原来更苛刻。
我们理所当然地觉得开车或者骑车的时候,抽空想了一瞬间的“今晚要吃什么”,这已经不能够叫专心了。
传统观念所认为的“专注”,似乎容不得一丝丝杂念。
但这实际上仍然叫做专注,只是并未像那篇课文一样达到“全神贯注”的地步。
我们理所应当地认为“专注”应该耗尽了大脑所有的能量,拼尽了全力,全身心地思考什么问题或者做出某种举动。
这当然叫专注,叫全神贯注。
只是我们似乎并未想过,专注也有许多程度。
长时间伏案学习时,有人发来消息,拿起手机回复,然后继续投入到刚才的思考,这也叫做专注。因为切出去的时间短暂,并且又迅速切了回来,继续维持了之前的状态。
并不一定手机非要关机,锁在什么柜子里。没有了手机,我们还可以转笔,甚至睡觉。只要人想玩儿,没有什么可以拦得住。
手机关机,或者锁住,有用吗?当然有。属于外界的作用。而“专注”这种状态的切换,属于内在,是自控力的一部分。
我们很多人觉得自己再难以专注了,或许只是我们认为平常的那些事情,不再属于这个概念。
一般的人,会觉得伏案学习时回了一个人的消息,然后继续思考,属于专注吗?不会,反而,人们会觉得这叫做分心。
“专注”的难度,被迫因此拔得很高很高了。
所以,放宽心,你并没有丧失专心的能力,也没有被生活所折磨到极为碎片化。
只要你想,你仍然能专注地做到某些事情。
只是你不认为那属于专注而已。
不信?那为什么你能一鼓作气地阅读到了这里呢?阅读的这段时间里,你是否觉得,它属于专注呢?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27 日
#文章 #吐槽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他们说我喜欢你
很多人都说
我喜欢你。
我觉得并没有吧,
我只是很担心你。
担心你赶不上公交车,只留下狂跳的心脏;
害怕你淋雨,只能站在躲雨的屋檐下发呆;
不想你因为被人误会而难过到吃不下饭;
也不想你生病,看起来只能虚弱地睁开眼睛。
我只希望你
开心、快乐,每天都能蹦蹦跳跳地笑。
说实话,我不是很懂
喜欢你
会是什么感觉——
所以他们说
我喜欢你
的时候,我总是笑笑。
他们都说我是笨蛋,
可是我觉得我不笨,
我考试能考 100 分!
嘿嘿。
我也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我觉得这和他们说
我喜欢你
一样,是在开玩笑。
啊,对了,
这是我第一次写诗呢。
看起来就像涂鸦一样。
有些害羞呢,
不过我很开心。
不知道你读起来会有什么心情呢?
我本来想把这首诗寄给你,
后面想了想,还是决定不这样做了。
我要等你回来!
第一首诗可不能让别人看见呢!
我要把它写到一张好看的信纸上、
等你回来,
然后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
悄悄地、
悄悄地
塞到你的上衣兜里。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27 日
写在后面
这首诗采用了与《一如既往》相反的笔触,尝试表达“思念与爱意”的主题。《一如既往》氛围沉郁而压抑,同为思念,却给人一种沉重得喘不过气的感觉。自那之后,一直在思考怎样将这个主题表现得欢快而欣喜。
最后选择了孩子。
孩子最天真、最赤诚,用一种不设防、不经思考和稚嫩的笔调书写爱意,或许是最为欢快的方式。
同时,本诗刻意使用了明显的截断方式,在“我喜欢你”之类的地方截断,而在其他地方持续使用长句,意在模仿孩子“羞涩却想要隐秘地表达爱意”的心情。
孩子们或许不懂什么叫做喜欢,但他们能感觉到幸福。
无论有没有得到回应,喜欢人都可以是一种幸福。
#文章 #诗词 #情感 #感触 #奇思妙想 #静默思念
很多人都说
我喜欢你。
我觉得并没有吧,
我只是很担心你。
担心你赶不上公交车,只留下狂跳的心脏;
害怕你淋雨,只能站在躲雨的屋檐下发呆;
不想你因为被人误会而难过到吃不下饭;
也不想你生病,看起来只能虚弱地睁开眼睛。
我只希望你
开心、快乐,每天都能蹦蹦跳跳地笑。
说实话,我不是很懂
喜欢你
会是什么感觉——
所以他们说
我喜欢你
的时候,我总是笑笑。
他们都说我是笨蛋,
可是我觉得我不笨,
我考试能考 100 分!
嘿嘿。
我也不懂他们为什么这么说,
我觉得这和他们说
我喜欢你
一样,是在开玩笑。
啊,对了,
这是我第一次写诗呢。
看起来就像涂鸦一样。
有些害羞呢,
不过我很开心。
不知道你读起来会有什么心情呢?
我本来想把这首诗寄给你,
后面想了想,还是决定不这样做了。
我要等你回来!
第一首诗可不能让别人看见呢!
我要把它写到一张好看的信纸上、
等你回来,
然后在你开怀大笑的时候,
悄悄地、
悄悄地
塞到你的上衣兜里。
南国微雪 Miyuki
2024 年 12 月 27 日
写在后面
这首诗采用了与《一如既往》相反的笔触,尝试表达“思念与爱意”的主题。《一如既往》氛围沉郁而压抑,同为思念,却给人一种沉重得喘不过气的感觉。自那之后,一直在思考怎样将这个主题表现得欢快而欣喜。
最后选择了孩子。
孩子最天真、最赤诚,用一种不设防、不经思考和稚嫩的笔调书写爱意,或许是最为欢快的方式。
同时,本诗刻意使用了明显的截断方式,在“我喜欢你”之类的地方截断,而在其他地方持续使用长句,意在模仿孩子“羞涩却想要隐秘地表达爱意”的心情。
孩子们或许不懂什么叫做喜欢,但他们能感觉到幸福。
无论有没有得到回应,喜欢人都可以是一种幸福。
#文章 #诗词 #情感 #感触 #奇思妙想 #静默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