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Forwarded from TinyReadiviearning (南国微雪 Miyuki)
# 父子之战

*余华*

  我对我儿子最早的惩罚是提高自己的声音,那时他还不满两岁,当他意识到我不是在说话,而是在喊叫时,他就明白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了,于是睁大了惊恐的眼睛,仔细观察着我进一步的行为。当他过了两岁以后,我的喊叫渐渐失去了作用,他最多只是吓一跳,随即就若无其事了。我开始增加惩罚的筹码,将他抱进了卫生间,狭小的空间使他害怕,他会在卫生间里“哇哇”大哭,然后就是不断地认错。这样的惩罚没有持续多久,他就习惯卫生间的环境了,他不再哭叫,而是在里面唱起了歌,他卖力地向我传达这样的信号——我在这里很快乐。接下去我只能将他抱到了屋外,当门一下子被关上后,他发现自己面对的空间不是太小,而是太大时,他重新唤醒了自己的惊恐,他的反应就像是刚进卫生间时那样,嚎陶大哭。可是随着抱他到屋外次数的增加,他的哭声也消失了,他学会了如何让自己安安静静地坐在楼梯上,这样反而让我惊恐不安。他的无声无息使我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我开始担心他会出事,于是我只能立刻终止自己的惩罚,开门请他回来。当我儿子接近四岁的时候,他知道反抗了。有几次我刚把他抱到门外,他下地之后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跑回了屋内,并且关上了门。他把我关到了屋外。现在,他已经五岁了,而我对他的惩罚黔驴技穷以后,只能启动最原始的程序,动手揍他了。就在昨天,当他意识到我可能要惩罚他时,他像一个小无赖一样在房间里走来走去,高声说着:“爸爸,我等着你来揍我!”

  我注意到我儿子现在对付我的手段,很像我小时候对付自己的父亲。儿子总是不断地学会如何更有效地去对付父亲,让父亲越来越感到自己无可奈何;让父亲意识到自己的胜利其实是短暂的,而失败才是持久的;儿子瓦解父亲惩罚的过程,其实也在瓦解着父亲的权威。人生就像是战争,即便父子之间也同样如此。当儿子长大成人时,父子之战才有可能结束。不过另一场战争开始了,当上了父亲的儿子将会去品尝作为父亲的不断失败,而且是漫长的失败。

  我不知道自己五岁以前是如何与父亲作战的,我的记忆省略了那时候的所有战役。我记得最早的成功例子是装病,那时候我已经上小学了,我意识到父亲和我之间的美妙关系,也就是说父亲是我的亲人,即便我伤天害理,他也不会置我于死地。我最早的装病是从一个愚蠢的想法开始的,现在我已经忘记了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我装病,我所能记得的是自己假装发烧了,而且这样去告诉父亲,父亲听完我对自己疾病的陈述后,第一个反应——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反应就是将他的手伸过来,贴在了我的额头上。那时我才想起来自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我竟然忘记了父亲是医生,我心想完蛋了,我不仅逃脱不了前面的惩罚,还将面对新的惩罚。幸运的是我竟然蒙混过关了,当我父亲明察秋毫的手意识到我什么病都没有的时候,他没有去想我是否在欺骗他,而是对我整天不活动表示了极大的不满。他怒气冲冲地训斥我,警告我不能整天在家里坐着或者躺着,应该到外面去跑一跑,哪怕是晒一晒太阳也好。接下去他明确告诉我,我什么病都没有,我的病是我不爱活动,然后他让我出门去,爱干什么就干什么,两个小时以后再回来。我父亲的怒气因为对我身体的关心一下子转移了方向,使他忘记了我刚才的过错和他正在进行的惩罚,突然给予了我一个无罪释放的最终决定。我立刻逃之夭夭,然后在一个很远的安全之处站住脚,满头大汗地思索着刚才的阴差阳错,思索的结果是以后不管出现什么危急的情况,我也不能假装发烧了。

  于是,我有关疾病的表演深入到了身体内部。在那么一两年的时间里,我经常假装肚子疼,确实起到了作用。由于我小时候对食物过于挑剔,所以我经常便秘,这在很大程度上为我的肚子疼找到了借口。每当我做错了什么事,我意识到父亲的脸正在沉下来的时候,我的肚子就会疼起来。刚开始的时候我还能体会到自己是在装疼,后来竟然变成了条件反射,只要父亲一生气,我的肚子立刻会疼,连我自己都分不清是真是假。不过这对我来说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我父亲的反应,那时候我父亲的生气总会一下子转移到我对食物的选择上来,警告我如果继续这样什么都不爱吃的话,我面临的不仅仅是便秘了,而是身体和大脑的成长都会深受其害。又是对我身体的关心使他忘记了应该对我做出的惩罚,尽管他显得更加气愤,可是这类气愤由于性质的改变,我能够十分轻松地去承受。

  我装病的伎俩逐渐变本加厉,到后来不再是为了逃脱父亲的惩罚,而是开始为摆脱扫地或者拖地板这样的家务活了。有一次我弄巧成拙了,当我声称自己肚子疼的时候,我父亲的手摸到了我的右下腹,他问我是不是这个地方,我连连点头,然后父亲又问我是不是胸口先疼,我仍然点头,接下去父亲完全是按照阑尾炎的病状询问我,而我一律点头。其实那时候我自己也弄不清是真疼还是假疼了,只是觉得父亲有力的手压到哪里,哪里就疼。然后,在这一天的晚上,我躺到了医院的手术台上,两个护士将我的手脚绑在了手术台上。当时我心里充满了迷惘,父亲坚定的神态使我觉得自己可能是阑尾炎发作了,可是我又想到自己最开始只是假装疼痛而已,尽管后来父亲的手压上来的时候真的有点疼痛。我的脑子转来转去,不知道如何去应付接下去将要发生的事,我记得自己十分软弱地说了一声:我现在不疼了。我希望他们会放弃已经准备就绪的手术,可是他们谁都没有理睬我。那时候我母亲是手术室的护士长,我记得她将一块布盖在了我的脸上,在我嘴的地方有一个口子,然后发苦的粉末倒进了我的嘴里,没多久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

  等到我醒来的时候,我已经睡在家里的床上了。我感到哥哥的头钻进了我的被窝,又立刻缩了出去,连声喊叫着:“他放屁啦,臭死啦。”然后我看到父母站在床前,他们因为我哥哥刚才的喊叫而笑了起来。就这样,我的阑尾被割掉了,而且当我还没有从麻醉里醒来时,我就已经放屁了,这意味着手术很成功,我很快就会康复。很多年以后,我曾经询问过父亲,他打开我的肚子后看到的阑尾是不是应该切掉。我父亲告诉我应该切掉,因为我当时的阑尾有点红肿。我心想“有点红肿”是什么意思,尽管父亲承认吃药也能够治好这“有点红肿”,可他坚持认为手术是最为正确的方案。因为对那个时代的外科医生来说,不仅是“有点红肿”的阑尾应该切掉,就是完全健康的阑尾也不应该保留。我的看法和父亲不一样,我认为这是自食其果。

#每日一文
Forwarded from 南国微雪 Miyuki
草,偷偷跑出来寄信被主管逮到了
Forwarded from 煎蛋无聊图
HeHeDa: https://jandan.net/t/5871689
OO: 478 XX: 3
蛋友e6035ee5e0364: 一勺绵白糖刚刚好
OO: 43, XX: 0
Forwarded from 椰羊 (王小美 Ganyu)
为什么我穿白衣服吃面必蘸油啊……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随记 - 2025 年 3 月 23 日

  昨天做了一个温馨而哀伤的梦。
  具体的细节我已经忘记了。我只记得有一个姐姐,年龄比我大上一些。
  梦里,那个大姐姐对我很温柔。为我做了许多事情,像母亲一样。打伞、受欺负时为我撑腰、做好吃的、还教会了我怎么珍惜他人。
  但她不是我的亲人。萍水相逢,更类似于朋友。
  那个时候我很小,她从未向我坦露过她的脆弱。
  梦的最后,她受了很大的打击。崩溃了。
  因为她一直表现得很坚强,所以她周围的人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她不可能哭的。”
  那个时候我已经长大了一些,但仍然比她矮许多。
  “虽然长大了一些,但还要蹲下来呢。”她笑了笑说。
  她蹲下来,看着我,面容憔悴。
  “大姐姐,你怎么了?”我问。
  我没有看过这样的她。
  “大姐姐遇到了一些不好的事情,你能陪陪我吗?”她说。
  我和她目视良久。
  不知怎的,我鬼使神差地摸了摸她的头,就像以前她摸我的头那样。
  她愣了一秒,然后开始哭,哭得很凶。悲恸欲绝,天昏地暗。
  我没有看到过她哭,也从来没有处理过这种情况。手足无措。手忙脚乱找纸巾。我越擦,她哭得越凶。
  梦里最深刻的感触,是那个小小的我,感受到“原来大人也会哭啊”,以及——
  看见深深喜欢的人脆弱哭泣的样子,而自己却什么都不能做,那种深深的无力感。
  我只能摸摸她的头,表示支持。
  她原来说过,不许戏弄大人。我犹豫了很久,终于还是用小小的胸膛抱住大姐姐的头。
  她抽泣着回抱住我。
  梦醒了。
  
  南国微雪 Miyuki
  2025 年 3 月 23 日

#吐槽 #感触 #情感
一步一步,奔向光明

  晴天,阳光明媚。春分后,油菜花开,空气清新,蓝天万里无云。
  慢跑,隧道里没有灯。不知什么原因市政没有开。
  隧道是必经之路。
  我曾经在《十四年前和五年前,那个在黑暗中奔跑的少年》曾经写过,小时候的我,凭借着对面大货车的车灯,一段一段地、一路狂奔到下一个路灯下。无他,只是因为怕黑。总觉得黑暗的路边,会有什么不可名状的怪物。
  而春分后,这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再次遇到了这个问题。我也没有预料到隧道里会一片漆黑。
  人的眼睛,在光明与黑暗的环境中切换时,总需要很长的时间反应。
  慢跑速度提供了这样的时间——也提供了另外一种感受。
  我跨入隧道的那一瞬间,将所有光线甩在了身后。一步一步地,看着那些光线消失,直至完全没入黑暗。
  隧道里尽是车辆驶过轰隆隆的回音,以及沁入骨肺的寒意。
  有时,借着来往车辆的灯光,我能看见一点路。
  在完全黑暗的那短短一分钟,我无数次地想要加速,或者拿出手机打开手电筒。最后我忍住了。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长大。我想打开手电筒的理由中,最大的理由是怕自己看不清什么东西而摔倒,怕黑是最次要的原因。
  在我的刻板印象中,黑暗往往与堕落与邪魔联系在一起。
  我真的很难形容那是一种什么感觉,从阳光明媚,一步一步地迈向完全黑暗,身体还有寒意裹挟。
  我感觉自己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堕落。
  所幸,隧道并不长。我很快便看到了出口处的光线。
  
  只有半圆的出口有着强烈而刺眼的光线,其他地方都仍然黑暗。不过似乎由于这个半圆中心,周围的黑暗都被冲淡了许多。
  与进入隧道的过程相反,我奔向出口,就像奔向光明。不急,也不徐。
  出隧道口的那一瞬间,耳边炸裂的那些轰隆隆的车辆回声消失了。暖意袭来。
  太阳依旧高悬天空。所见之处,是比之前更为盛大的油菜花田。随风微漾,荡出春天的气息。
  我回头看了一眼。
  隧道依然在那里,一片漆黑。
  我仍然怕黑,但大概已经没有那么怕了吧。我想。
  
  南国微雪 Miyuki
  2025 年 3 月 24 日

#情感 #感触 #吐槽 #琐碎日常 #奇思妙想 #生活细节
这是第几次不小心把粉底沾到衣服上了……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动作做岔了,那一瞬间的手看起来好好笑。

#舞蹈
跟财政局打电话要钱,真是太惊悚了。
暂时先挂到这儿吧,只能说已经完全成了一个死宅的房间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8. 基金净值。   普通人总觉得便宜的东西更值得下手,基金净值低意味着下跌空间小、上涨空间大,花同样的钱可以买更多份额,但这只是个错觉。   一只基金是否值得投资,和它的基金净值高低没有任何关系。如果两只基金潜力完全一样,一只净值 1 元的基金涨到 2 元和一只净值 3 元的基金涨到 6 元是同步的,净值低不代表便宜或上涨空间大,净值高也不代表贵或上涨难度大。   事实恰恰相反,净值低,只有三种可能:   第一种是新基金,不推荐;   第二种是本身业绩差,涨不动,不推荐;   第三种是老基金,业绩也不错…
投资实践:资产配置

  本文讨论“金融学”下,“理财”的“投资实践”话题。
  《投资实践:基金概述》中谈到:基金配置,我们遵从“二维三核”和“两种产品”的配置方法,利用桥水基金全天候思想并加以改动,形成符合自己财务状况和风险态度的基金资产配置。
  二维三核:二维,指一主一辅两个维度;三核,以三个市场为中心,加之前面一主一辅两个维度,共六个市场,进行全球投资。
  两种产品:指黄金和大宗商品。
  至于为什么这么选择,我们慢慢解释。
  
  1. 概述。
  普通投资理论认为:想要获得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胆子大,就去买股票型基金;胆子小,就去买债券型基金。但实际上,更好的策略是在经济景气的时候买股票型基金用于进攻,经济低迷的时候买债券型基金用于防守。后者更加变通明智。
  后来有研究发现,不同经济周期里,不同的大类资产有截然不同的表现。大类资产主要是股票、债券、现金和包括黄金在内的大宗商品,而大的经济周期也分成四个阶段:
  1.1. 经济上行、通胀下行,即 GDP 在不断上升,而 CPI 却依然处于低位,叫经济复苏阶段。这时把更多的钱配置在股票上,能获得更好的超额回报,持有大宗商品则表现得最糟糕。
  1.2. 经济上行、通胀上行,经济处于过热阶段。这时市场群情激奋,持有股票依然能获得不错的收益,但持有大宗商品则能获得最理想的超额回报,相比而言,持有债券或现金的收益就显得很一般。
  1.3. 经济下行、通胀上行,即为滞胀:一边是经济停摆,一边是通货膨胀,这是最糟糕的经济局势。这时候最好的策略是以现金为王,等待冬天过去,能在投资中保住本金就不错了,如果去投资股票,往往亏损得最厉害。
  1.4. 经济下行、通胀下行则为衰退阶段。这时候通胀压力下来了,政府可以放开手脚采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所以债券的表现就会比较突出,而由于经济依然低迷,需求没有起色,所以大宗商品的表现最糟糕。
  1.5. 不难发现,复苏阶段、过热阶段、滞胀阶段和衰退阶段各有一类投资的表现最好,分别是股票、大宗商品、现金和债券。如果我们能够准确抓住经济运行周期,始终踩对节奏,就能够持续获得超额收益,这就叫作美林投资时钟理论。
  然而,这套理论实践极为困难:
  一是“要在市场中准确地踩点入市,比在空中接住一把飞刀更难”。往往是已经变化了一段时间,经济学家才能确认,而等到那时再去买对应资产,已经太晚了。
  二是 2008 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林时钟几乎失灵。政府为了避免经济大衰退,一直在货币上放水刺激经济,重新助推了美国股市和楼市的泡沫。所以很难说现在全球经济到底处于什么阶段。从基本面上看,很多欧洲国家还处于衰退中,美国则已经在复苏中,但从美国股市的表现看,则早已处于繁荣甚至过热的状态。反观中国经济,复苏力度比美国更强劲,但我们的股市却持续萎靡。
  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不能组建一个投资组合,同时买入这几大类资产,从而获得更稳健的、确定性更高的投资回报呢?
  这就是金融学里的风险平价策略。
  后来美国著名对冲基金桥水基金运用这种策略发行了一个产品,名字叫 Bridgewater All Weather,翻译过来叫桥水全天候基金。其底层就是各大类资产都买一些,来应对各种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这就是全天候策略的名字由来。
  2. 债券和现金。
  第一点阐述了为什么要各类资产均衡搭配,现在问题来到了每个资产种类的具体配置。
  2.1. 现金不用选择,预留即可。
  注意,此处的预留,应该属于财务规划中的理财和投资板块,而非零用或储蓄。详见学海计划的《财务规划》板块。
  如果展开来讲,现金也可涉及本币和非本币,涉及外汇这个极为复杂的话题。此处略去不讲,默认为本币。
  2.2. 债券。
  债券大体分为短债和长债,国内债和海外债。考虑保持良好的流动性,推荐短期国内债券。
  短期海外债券购买渠道不多。并且,海外债券,如要挑选,还与政治,世界局势和政府信用挂钩,更为复杂。举个例子,就政府信用和偿债能力来看,加拿大政府债券>美利坚国债>俄罗斯政府债券。如要进一步扩大选择面,加上企业则超出了学海计划的内容范畴。
  国内的债券及债券基金品种纷繁复杂,且一般来说违约风险不大,已经足够选择。
  如果担心股债双杀,可适当配置海外债券。
  股债汇三杀不必担心,这个词背后代表了经济形势极为动荡,届时自有货币当局和政府出面救市。
  股债商汇四杀更不必担心,那时将是全球经济危机,将手中债券全部抛售换为现金挨过冬天即可。其中的“商”可分大小,小商品代表广义上的消费,也即产业链和经济环境,将在经济学中讲述;大商品也即大宗商品,纳入本文“两种产品”一节讲述。
  插一句题外话,股、债、商、汇,为四个维度,独立波动,用作资产配置和风险分散。
  挑选债券及其债券基金可参考上一节《投资实践:挑选基金》,外加注意分清短债、长债和海外债即可。
  债券的比例配置为多少,结合自己的风险态度决定。风险厌恶可拉高,风险偏好可降低,但均需在财务规划的投资金额之内。
  3. 二维三核。
  全天候策略中,配置好了现金和债券,接下来就可以考虑风险更高一些的股票和大宗商品了。
  二维三核主要讨论股票。
  承前所述:二维,指一主一辅两个维度;三核,以三个市场为中心,乘算即为六个选择。
  注意,过往的六个选择分别是:中国(一主维度)、印度(一辅维度)、香港(二主维度)、东南亚(二辅维度)、美国(三主维度)、德国(三辅维度)。
  由于世界局势的动荡,过往的二维三核选择应部分更改。
  现在的六个选择分别是:中国(一主维度)、印度(一辅维度)、香港(二主维度)、东南亚(二辅维度)、日本(三主维度)、欧洲整体(三辅维度)。
  3.1. 选择 A 股的理由。
  看起来现在选 A 股(中国人民币市场普通股票)有些奇怪。A 股常年 3000 点,为广大股民所耻。但是事实上这个广为流传的笑话有一个重大偏见及误解:「上证指数」(A 股的指数代表,第一个发布的指数,编号 SHA000001)已经不能代表中国股市的整体情况,中国股市的整体情况应该瞄准「沪深 300」。读者可以「开玩笑」跟着一起嘲笑“A 股永远 3000 点”,但不要当真,人云亦云只会被金融行业从业者蒙在鼓里。
  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上证指数」与「沪深 300」的编制方法有着极其巨大的差异。
  上证指数的编制方法:「仅以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全部上市股票为样本,采用「总股本」加权计算,即市值 = 股价 × 总股本。
  上证指数有两个重大问题:1. 忽略了深圳证券交易所;2. 计算的总股本中,有极大部分股票不再流通,尤其表现在中流砥柱的国有企业上,控股人永远为国家,并且国有企业占上证所上市股票的数量不少。
  沪深 300 的编制方法:从「沪深两市」选取 300 只「流动性强」、市值大的蓝筹股(如茅台、宁德时代等),采用「自由流通股本」加权(剔除国有股、法人股等非流通股)计算。
  沪深 300 的编制方法相比上证指数更能避免权重失真,并且沪深 300 几乎覆盖沪深两市约 60% 的总市值,更能反映中国经济核心资产的表现。
  所以上证指数更像 “中国股市的体温计”,而沪深 300 指数更接近 “中国经济的核心资产指数”。体温需要保持恒定。冷颤,即代表着国家队下场(大量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参与市场阻止风暴)也不能阻止上证指数下跌,也即代表着很可能发生了金融经济或经济危机。从这个层面上说,“A 股永远 3000 点”恰恰是良好的表现。如果暴涨,则很有可能反应经济过热,整个市场深度狂热化及自由化。
  再来看沪深 300。沪深 300 自 2005 年 4 月 8 日发布以来,以 2004 年 12 月 31 日为基日,基点 1000 点,截至 2024 年 12 月 31 日收盘,已经涨至 3934.91 点。抛去“2006-2008 年超级牛市与金融危机,从 5891.72 点暴跌至 1606.73 点”以及“2015-2016 年杠杆牛与股灾,从 5380.43 点暴跌至 2821.35 点”两个极端特殊值之外,沪深 300 总体上呈现震荡向上的趋势,符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
  对笔者本人而言,也曾从沪深 300 指数中获益。从 2023 年 10 月 13 日开始定投“易方达沪深 300 ETF 联接 A”,至 2024 年 11 月 11 日触发设下的投资纪律,以 19.24% 年化收益率清仓。只是由于本金太少,所以收益绝对数值不高。
  投资沪深 300,至少是一个不坏的选择。请对“A 股永远 3000 点”之类的传言保持理性。同样,新手请选择大盘指数基金。
  如果实在对 A 股不放心,请在 A 股和港股两个主市场之间进行差异性配置,学海计划原则上几个主市场五五开,定投金额相同,但也可以灵活配置成四六开,三七开等形式。港股更加市场化及自由化。
  3.2. 不选择美股的理由。
  从 1985 年至今,比较 S&P500(标普 500)与其等权重指数的两年滚动回报率,如果这个比值一旦超过 20%,往往会提示重大泡沫或衰退。同样,提示相同结论的也有其他指标,如席勒市盈率、最高市值企业在 S&P500 中的占比等。
  现在没有爆炸,不代表预期的未来不爆炸。现在的美股像一个不断涨大的气球,如果政府不下场清理天量杠杆和泡沫,爆炸的预期往往就在之后几年,现在更像是一个短期且极限的和平场景。
  学海计划不推荐现在进入 S&P500,纳斯达克等任何美国股市。如果享受压路机前捡钢镚、刀尖上舔血的快乐,可以适当配置美国股市的资产。
  3.3. 选择日本、印度、东南亚市场的理由。
2025/07/06 11:14:27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