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人最终都会变成自己讨厌的样子”之新解

  一篇短文。突发奇想而作。
  我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人都有这种感受:觉得自己变成了自己所讨厌的样子。
  应该很多人都有。或多或少。
  就在前两天,我也这样想。
  那时候沉浸在自抑自怨中,觉得自己越长大变得越讨厌了。
  淋浴时,我忽然想起看过的一句话。
  “有三分钟的热度,就有三分钟的收获。”
  仅仅一个瞬间,触类旁通,忽然意识到:“长大之后终于变成曾经讨厌的样子”这件事,是否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囹圄?
  曾经的“讨厌”,到底处在怎样的参考系中?能像光速一样恒定不变吗?
  我们是不是只记得了“讨厌”这种感觉,但是并没有记住当时有怎样的认知和视野?
  如果毛毛虫讨厌漂亮的东西,那么当它成为蝴蝶之后,会不会也觉得自己成为了“曾经所讨厌的样子”?
  当初为什么会讨厌?
  是因为大人都千篇一律、大家都在做同样的事情而讨厌吗?那么现在长大了,发现这些事情都是“迫不得已”,或者“当前情况下的最优解”——曾经“讨厌”的根基应该存在吗?
  曾经我十分小心一叶障目,但许许多多的思维定势从小到大已经根植在脑海中了。从未怀疑过。
  原来,我十分讨厌金融,觉得金融从业者都是一群群脱实向虚、毫无价值的吸血鬼。
  现在,我有时能利用它,帮助我所重要的人们改善财务状况。
  感觉也没有那么讨厌了。
  再深入了解这个领域,甚至身在其中时,我才发现原来的那个判断只是冰山一角,如井底之蛙以窥碧空。只看见了坏的一面。
  那我现在还应该讨厌自己吗?
  我不清楚。
  但至少,我发现了一个新解。
  
  南国微雪 Miyuki
  2025 年 4 月 30 日

#文章 #奇思妙想 #吐槽 #感触 #麻了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种树一样的工作

  这篇文章是为了调低预期。
  这世上没有那么多种树一样的工作。有一些,但不多。如果所有人都去争抢,秩序就无法运转。铺草坪的工作也需要有人做。
  虽然这种说法很难接受,不过这才是常态。
  司机、环卫工人、金融从业者、厨师、教师、农民……大多数工作,都没什么成长性。
  医生、律师、高级技术工人等等,这些工作中的大多数从业者,也只有很少一部分在持续成长。
  成长性的、种树一样的工作,是最近才兴起的概念。而其实从一开始,人们本身,只是为了谋生、为了活着。
  而生存才是生活的首要且唯一的任务。
  所以如果下次没有争取到成长性的种树工作,不要灰心。
  我们是争取天堂,最后待在了人间,不是争取人间最后继续堕入地狱。
  心态和预期降低,活着会开心许多。
  而让自己开心快乐,是继生存之后的重要任务之一。
  
  南国微雪 Miyuki
  2025 年 4 月 30 日

#文章 #吐槽 #奇思妙想
【时间管理局】您购买的“好想再回到五一啊”服务现已正式生效。祝您旅途愉快。如不想接收此类消息,请回复 TD。
半挂真难开啊……
胡言乱语之七

  看着这两天父母忙里忙外,还要守夜,有些五味杂陈。
  母亲经常和父亲吵架。有时程度严重。曾经一个雨天,我甚至打电话报了警。
  而这种时候,却又能一致对外。迷惑。
  我一直觉得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好,但也没有恶劣到相互敌视的程度。
  父母的“榜样”让我不想进入婚姻。
  前两天有个学弟问我相不相信爱情。我几乎毫不迟疑地回答:不相信。
  那种反应都不带思考,完全下意识,速度快到事后想起自己都觉得诧异。
  我一直都觉得,没有基础的爱情,甚至任何感情,都是违反人性的。
  指望人性更不可靠。甚至显得有些好笑。
  大敌当前,大难临头,最考验人。指望人人都能承担起自己的那份责任,不现实。
  我觉得在这个层面,父母的例子,已经算比较好的结果了。
  力学分析经常用整体法和分离法,用整体法时,并不代表内部的力不存在。
  我不确定未来所谓的伴侣,到某些事情发生的时候,会不会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
  一直要求别人也不大现实。
  我对于信任和真诚的追求,远大于情、爱与性的追求。不然我也不至于童贞到现在了,出去找谁不会。
  但这两种东西,恰好是最难的东西了。
  我想起看过的关于日本的纪录片,无论对别人吐露多少心里话,掏多大的心肺。时间一到,最终都会迎来一句:“お客様、もう終わったよ。”(客人,已经结束了哦。)
  我看到这里的时候,那一瞬间觉得很悲哀。也觉得这个行业也带着一丝哀伤。
  把欲望包装成各色的霓虹售卖,最终只能是饮鸩止渴。
  从这种程度上,我还挺羡慕那些始终相信感情的人。
  我自己没办法。
  我不是那种受伤之后还能和没事人一样再站起来的人。我是那种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人。
  罗曼罗兰的话,实践起来真不一定那么简单。
  往好了想,也许是意识的自我保卫机制吧。
  
  南国微雪 Miyuki
  2025 年 5 月 5 日
Forwarded from 2.5次元日常
药娘
原作
乙酰胆碱,全部跪下!
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时间管理局】您购买的“好想再回到五一啊”服务现已正式生效。祝您旅途愉快。如不想接收此类消息,请回复 TD。
【时间管理局】您购买的“好想再回到五一啊”服务现已正式结束。时间回溯冷却时间 147 天。下次可购买时间 2025 年 9 月 30 日起。如不想接受此类消息,回复 TD 退订。
Forwarded from TinyReadiviearning (南国微雪 Miyuki)
# 豆腐

*汪曾祺*

  豆腐点得比较老的,为北豆腐。听说张家口地区有一个堡里的豆腐能用秤钩钩起来,扛着秤杆走几十里路。这是豆腐么?点得较嫩的是南豆腐。再嫩即为豆腐脑。比豆腐脑稍老一点的,有北京的“老豆腐”和四川的豆花。比豆腐脑更嫩的是湖南的水豆腐。

  豆腐压紧成型,是豆腐干。

  卷在白布层中压成大张的薄片,是豆腐片。东北叫干豆腐。压得紧而且更薄的,南方叫百页或千张。

  豆浆锅的表面凝结的一层薄皮撩起晾干,叫豆腐皮,或叫油皮。我的家乡则简单地叫做皮子。

  豆腐最简便的吃法是拌。买回来就能拌。或入开水锅略烫,去豆腥气。不可久烫,久烫则豆腐收缩发硬。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头,芽叶未舒,颜色紫赤,嗅之香气扑鼻,入开水稍烫,梗叶转为碧绿,捞出,揉以细盐,候冷,切为碎末,与豆腐同拌(以南豆腐为佳),下香油数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香椿头只卖得数日,过此则叶绿梗硬,香气大减。其次是小葱拌豆腐。北京有歇后语:“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可见这是北京人家家都吃的小菜。拌豆腐特宜小葱,小葱嫩,香。葱粗如指,以拌豆腐,滋味即减。我和林斤澜在武夷山,住一招待所。斤澜爱吃拌豆腐,招待所每餐皆上拌豆腐一大盘,但与豆腐同拌的是青蒜。青蒜炒回锅肉甚佳,以拌豆腐,配搭不当。北京人有用韭菜花、青椒糊拌豆腐的,这是侉吃法,南方人不敢领教。而南方人吃的松花蛋拌豆腐,北方人也觉得岂有此理。这是一道上海菜,我第一次吃到却是在香港的一家上海饭馆里,是吃阳澄湖大闸蟹之前的一道凉菜。北豆腐、松花蛋切成小骰子块,同拌,无姜汁蒜泥,只少放一点盐而已。好吃么?用上海话说:蛮崭格!用北方话说:旱香瓜——另一个味儿。咸鸭蛋拌豆腐也是南方菜,但必须用敝乡所产“高邮咸蛋”。高邮咸蛋蛋黄色如朱砂,多油,和豆腐拌在一起,红白相间,只是颜色即可使人胃口大开。别处的咸鸭蛋,尤其是北方的,蛋黄色浅,又无油,却不中吃。

  烧豆腐大体可分为两大类:用油煎过再加料烧的;不过油煎的。

  北豆腐切成厚二分的长方块,热锅温油两面煎。油不必多,因豆腐不吃油。最好用平底锅煎。不要煎得太老,稍结薄壳,表面发皱,即可铲出,是名“虎皮”。用已备好的肥瘦各半熟猪肉,切大片,下锅略煸,加葱、姜、蒜、酱油、绵白糖,兑入原猪肉汤,将豆腐推入,加盖猛火煮二三开,即放小火咕嘟。约十五分钟,收汤,即可装盘。这就是“虎皮豆腐”。如加冬菇、虾米、辣椒及豆豉即是“家乡豆腐”。或加菌油,即是湖南有名的“菌油豆腐”——菌油豆腐也有不用油煎的。

  “文思和尚豆腐”是清代扬州有名的素菜,好几本菜谱著录,但我在扬州一带的寺庙和素菜馆的菜单上都没有见到过。不知道文思和尚豆腐是过油煎了的,还是不过油煎的。我无端地觉得是油煎了的,而且无端地觉得是用黄豆芽吊汤,加了上好的口蘑或香、竹笋,用极好秋油,文火熬成。什么时候材料凑手,我将根据想象,试做一次文思和尚豆腐。我的文思和尚豆腐将是素菜荤做,放猪油,放虾籽。

  虎皮豆腐切大片,不过油煎的烧豆腐则宜切块,六七分见方。北方小饭铺里肉末烧豆腐,是常备菜。肉末烧豆腐亦称家常豆腐。烧豆腐里的翘楚,是麻婆豆腐。相传有陈婆婆,脸上有几粒麻子,在乡场上摆一个饭摊,挑油的脚夫路过,常到她的饭摊上吃饭,陈婆婆把油桶底下剩的油刮下来,给他们烧豆腐。后来大人先生也特意来吃她烧的豆腐。于是麻婆豆腐名闻遐迩。陈麻婆是个值得纪念的人物,中国烹饪史上应为她大书一笔,因为麻婆豆腐确实很好吃。做麻婆豆腐的要领是:一要油多。二要用牛肉末。我曾做过多次麻婆豆腐,都不是那个味儿,后来才知道我用的是瘦猪肉末。牛肉末不能用猪肉末代替。三是要用郫县豆瓣。豆瓣须剁碎。四是要用文火,俟汤汁渐渐收入豆腐,才起锅。五是起锅时要撒一层川花椒末。一定得用川花椒,即名为“大红袍”者。用山西、河北花椒,味道即差。六是盛出就吃。如果正在喝酒说话,应该把说话的嘴腾出来。麻婆豆腐必须是:麻、辣、烫。

  昆明最便宜的小饭铺里有小炒豆腐。猪肉末,肥瘦,豆腐捏碎,同炒,加酱油,起锅时下葱花。这道菜便宜,实惠,好吃。不加酱油而用盐,与番茄同炒,即为番茄炒豆腐。番茄须烫过,撕去皮,炒至成酱,番茄汁渗入豆腐,乃佳。

  砂锅豆腐须有好汤,骨头汤或肉汤,小火炖,至豆腐起蜂窝,方好。砂锅鱼头豆腐,用花鲢(即胖头鱼)头,劈为两半,下冬菇、扁尖(腌青笋)、海米,汤清而味厚,非海参鱼翅可及。

  “汪豆腐”好像是我的家乡菜。豆腐切成指甲盖大的小薄片,推入虾子酱油汤中,滚几开,勾薄芡,盛大碗中,浇一勺熟猪油,即得。叫做“汪豆腐”,大概因为上面泛着一层油。用勺舀了吃。吃时要小心,不能性急,因为很烫。滚开的豆腐,上面又是滚开的油,吃急了会烫坏舌头。我的家乡人喜欢吃烫的东西,语云:“一烫抵三鲜。”乡下人家来了客,大都做一个汪豆腐应急。周巷汪豆腐很有名。我没有到过周巷,周巷汪豆腐好,我想无非是虾子多,油多。近年高邮新出一道名菜:雪花豆腐,用盐,不用酱油。我想给家乡的厨师出个主意:加入蟹白(雄蟹白的油即蟹的精子),这样雪花豆腐就更名贵了。

  不知道为什么,北京的老豆腐现在见不着了,过去卖老豆腐的摊子是很多的。老豆腐其实并不老,老,也许是和豆腐脑相对而言。老豆腐的佐料很简单:芝麻酱、腌韭菜末。爱吃辣的浇一勺青椒糊。坐在街边摊头的矮脚长凳上,要一碗老豆腐,就半斤旋烙的大饼,夹一个薄脆,是一顿好饭。

  四川的豆花是很妙的东西,我和几个作家到四川旅游,在乐山吃饭。几位作家都去了大馆子,我和林斤澜钻进一家只有穿草鞋的乡下人光顾的小店,一人要了一碗豆花。豆花只是一碗白汤,啥都没有。豆花用筷子夹出来,蘸“味碟”里的作料吃。味碟里主要是豆瓣。我和斤澜各吃了一碗热腾腾的白米饭,很美。豆花汤里或加切碎的青菜,则为“菜豆花”。北京的豆花庄的豆花乃以鸡汤煨成,过于讲究,不如乡坝头的豆花存其本味。

  北京的豆腐脑过去浇羊肉口蘑渣熬成的卤。羊肉是好羊肉,口蘑渣是碎黑片蘑,还要加一勺蒜泥水。现在的卤,羊肉极少,不放口蘑,只是一锅稠糊糊的酱油黏汁而已。即便是过去浇卤的豆腐脑,我觉得也不如我们家乡的豆腐脑。我们那里的豆腐脑温在紫铜扁钵的锅里,用紫铜平勺盛在碗里,加秋油、滴醋、一点点麻油,小虾米、榨菜末、芹菜(药芹即水芹菜)末。清清爽爽,而多滋味。

  中国豆腐的做法多矣,不胜记载。四川作家高缨请我们在乐山的山上吃过一次豆腐宴,豆腐十好几样,风味各别,不相雷同。特别是豆腐的质量极好。掌勺的老师傅从磨豆腐到烹制,都是亲自为之,绝不假手旁人。这一顿豆腐宴可称寰中一绝!

  豆腐干南北皆有。北京的豆腐干比较有特点的是熏干。熏干切长片拌芹菜,很好。熏干的烟熏味和芹菜的芹菜香相得益彰。花干、苏州干是从南边传过来的,北京原先没有。北京的苏州干只是用味精取鲜,苏州的小豆腐干是用酱油、糖、冬菇汤煮出后晾得半干的,味长而耐嚼。从苏州上车,买两包小豆腐干,可以一直嚼到郑州。香干亦称茶干。我在小说《茶干》中有较细的描述:

  ……豆腐出净渣,装在一个小蒲包里,包口扎紧,入锅,码好,投料,加上好香油,上面用石头压实,文火煨煮,要煮很长时间。煮得了,再一块一块从蒲包里倒出来,这种茶干是圆形的,周围较厚、中间较薄,周身有蒲包压出来的细纹,……这种茶干外皮是深紫色的,掰了,里面是浅褐色的。很结实,嚼起来很有咬劲,越嚼越香,是佐茶的妙品,所以,叫做“茶干”。

  茶干原出界首镇,故称“界首茶干”。据说乾隆南巡,过界首,曾经品尝过。

  干丝是淮扬名菜。大方豆腐干,快刀横披为片,刀工好的师傅一块豆腐干能片十六片;再立刀切为细丝。这种豆腐干是特制的,极坚致,切丝不断,又绵软,易吸汤汁。旧本只有拌干丝。干丝入开水略煮,捞出后装高足浅碗,浇麻油酱醋。青蒜切寸段,略焯,五香花生米搓去皮,同拌,尤妙。煮干丝的兴起也就是五六十年的事。干丝母鸡汤煮,加开阳(大虾米),火腿丝。我很留恋拌干丝,因为味道清爽,现在只能吃到煮干丝了。干丝本不是“菜”,只是吃包子烧麦的茶馆里,在上点心之前喝茶时的闲食。现在则是全国各地淮扬菜系的饭馆里都预备了。我在北京常做煮干丝,成了我们家的保留节目。北京很少遇到大白豆腐干,只能用豆腐片或百页切丝代替。口感稍差,味道却不逊色,因为我的煮干丝里下了干贝。煮干丝没有什么诀窍,什么鲜东西都可往里搁。干丝上桌前要放细切的姜丝,要嫩姜。

  臭豆腐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我在上海、武汉都吃过。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毛泽东年轻时常去吃。后来回长沙,又特意去吃了一次,说了一句话:“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这就成了“最高指示”,写在照壁上。火宫殿的臭豆腐遂成全国第一。油炸臭豆腐干,宜放辣椒酱、青蒜。南京夫子庙的臭豆腐干是小方块,用竹签像冰糖葫芦似的串起来卖,一串八块。昆明的臭豆腐不用油炸,在炭火盆上搁一个铁篦子,臭豆腐干放在上面烤焦,别有风味。

  在安徽屯溪吃过霉豆腐,长条豆腐,长了二寸长的白色的绒毛,在平底锅中煎熟,蘸酱油辣椒青蒜吃。凡到屯溪者,都要去尝尝。

  豆腐乳各地都有。我在江西进贤参加土改,那里的农民家家都做腐乳。进贤原来很穷,没有什么菜吃,顿顿都用豆腐乳下饭。做豆腐乳,放大量辣椒面,还放柚子皮,味道非常强烈,广西桂林、四川忠县、云南路南所出豆腐乳都很有名,各有特点。腐乳肉是苏州松鹤楼的名菜,肉味浓醇,入口即化。广东点心很多都放豆腐乳,叫做“南乳××饼”。

  南方人爱吃百页。百页结烧肉是宁波、上海人家常吃的菜。上海老城隍庙的小吃店里卖百页结:百页包一点肉馅,打成结,煮在汤里,要吃,随时盛一碗。一碗也就是四五只百页结。北方的百页缺韧性,打不成结,一打结就断。百页可入臭卤中腌臭,谓之“臭千张”。
Forwarded from TinyReadiviearning (南国微雪 Miyuki)
杭州知味观有一道名菜:炸响铃。豆腐皮(如过干,要少润一点水),瘦肉剁成细馅,加葱花细姜末,入盐,把肉馅包在豆腐皮内,成一卷,用刀剁成寸许长的小段,下油锅炸得馅熟皮酥,即可捞出。油温不可太高,太高豆皮易煳。这菜嚼起来发脆响,形略似铃,故名响铃。做法其实并不复杂。肉剁极碎,成泥状(最好用刀背剁),平摊在豆腐皮上,折叠起来,如小钱包大,入油炸,亦佳。不入油炸,而以酱油冬菇汤煮,豆皮层中有汁,甚美。北京东安市场拐角处解放前有一家肉店宝华春,兼卖南味熟肉,卖一种酒菜:豆腐皮切细条,在酱肉汤中煮透,捞出,晾至微干,很好吃,不贵。现在宝华春已经没有了。豆腐皮可做汤。炖酥腰(猪腰炖汤)里放一点豆腐皮,则汤色雪白。

#每日一文
南国微雪 | 一切,都很美丽。
补充

  因做攻略时发现川西多为高原且多弯路难,驾驶危险。为控制安全风险,且考虑到该条梦想直接宣告目的地,因实际情况无法灵活安排,遂修订梦想计划
  将原第 26 条“自驾带家人去川西旅游一次”,修订为“带家人旅行一次”。
  暂定目的地大理,时间 2025 年年假,家庭四人一起,同时让父母体验一次乘坐飞机。
  目前财务规划中预留的旅游基金充足,且年假增长为 5 天,父母也尚有精力进行游玩,也许现在是最好的时候。
  早些年财务条件不足,晚些年父母年事已高,也许,现在正是最好的机会。

#大事记
2025/07/01 21:28:58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