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Concerto In F Minor for Violin, String Orchestra and Continuo, Op.…
Antonio Vivaldi
#今日の歌 —— Concerto In F Minor for Violin, String Orchestra and Continuo, Op. 8, No. 4, RV 297, "L'inverno" (Winter):Allegro non molto
Forwarded from 洛希极限
年轻时,我曾经嘲笑过人们懂得唱歌、跳舞、戏耍,及诸如此类的无聊游戏。我甚至还瞧不起人们写得一手好字,晓得如何骑马,如何打扮漂亮,所有一切使人显得更重表面文章而非实际内容的东西。但是到后来,我就后悔这样做了。尽管花太多时间引导年轻人去精通这些技艺,确实显得很不明智,但是人生经验还是教会了我,这些装饰与才能,即使对于那些出身高贵的人,也是能增添其荣誉和光彩的。不懂这些东西的人,甚至还可以说,是缺少了人生的一个重要部分。更何况,精通这些技艺还可能为你开启获取君主恩宠的门路,而这又可能为你获取高官厚禄铺垫基础。因为毕竟,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君主们,不是按其所应然,而是按其实然的状态,活在世上的。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鹤望兰
Sticker
这个本来该发的,但是一直没找到,原谅那时候懒惰的我
很难。可能有些优点你没有描述出来,但是你提出来的这些基本都是扣分项。二次元是一项会挤占大量业余时间的爱好,而长期保持接触二次元圈子需要了解并熟练使用很多梗,意味着你能投入感情生活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少,而且可能经常说对方听不懂的话。乐子人看待问题的时候会习惯性地置身事外,往往缺乏责任心和主观能动性,在需要发表意见的场合没有做少数派的勇气。在自我介绍中特意提出星座和性格类型,说明你对社交认同有比较强的渴求,但是又没有一个话题相对固定的社交圈子,而是倾向于用这种模糊宽泛的区分概念来获取社交接触。不抽烟喝酒在很多时候是交友底线,但是在你列出的条件里算是几乎唯一比较正面的词条了,而且如果从恋爱角度来说的话抽烟可能不是百分百的负面词条。就从你列出的这些条件来说,如果不考虑你隐藏了一些信息没有告诉我们,比如你帅得像刘文正,或者你多金似许仰天,又或者你其实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师之类的情况的话,单凭列出的这些信息,很难说你在恋爱市场上对异性有非常强的吸引力。

另一方面来说,老二次元男生对恋爱对象,甚至对恋爱本身往往是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待。因为漫画和galgame中的恋爱里头,男主往往是比较被动的,许多事件和场景是靠女方推动,或者靠剧情推动而不讲情理地发生的。少数男方主动性很强的作品,往往也推进得很顺利,缺少挫折,所以很多二次元男生对恋爱的期待就是找一个女孩子,因为一点小事件产生了感情,然后时机一到水到渠成触发好感度事件,没有事件的时候好感度也不会降,偶尔吵一架最终反而提升感情之类的。就……怎么说呢,这种憧憬持续时间长了,对于现实中的感情那种需要不断去努力推进,很多时候还会事与愿违的挫折感是很难接受的。

我不是说坚持当二次元或者乐子人就一定找不到对象了,但是绝大多数神仙眷侣都是很难复刻的个例。绝大部分二次元男生不是在挫折中向现实妥协了,就是在学生时代就走运撞到了一生的伴侣。出了校园之后再天真单纯的女生被社会敲了几棒槌之后也会开始注重现实,想找到个不看条件只看荷尔蒙的女生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了。

30岁这个年纪说实话想要再转变生活方式和恋爱观已经比较难了。如果不愿意和现实妥协去相亲市场凑合凑合,那么和单身生活和解也不是一件不能接受的事情。我不会建议你选择走哪条路,但是我会建议你像二次元,乐子人之类的标签能扔则扔吧。在生活中追求戏剧性和节目效果这种东西只会让人活得越来越像小丑。帅气的镜头是留给主角的,而大部分人到头来只不过是个NPC。

https://ngabbs.com/read.php?&tid=39246136&pid=742207729&to=1
我的装备里有:全套PC(除了显示器是自己的,其他是借朋友的)鼠标(生日礼物)键盘(俩,一个自己买的,一个色老板送的),iwatch(借朋友的),吃灰的iPhone(借朋友的)
过年开始玩元气骑士前传
我身为一个刺客,扛着大剑一路无双旋风斩割草,非常符合刺客人设不是嘛?谁家刺客拿着小刀背后嘎人!
wow
这也太抠门了,40条三小时啊,非得买API嘛!

去年买完以后今年还得一月20刀的续费,还好PLUS也是朋友打钱
左手食指喜提汗疱疹
Forwarded from 煎蛋无聊图
素质高素质低

(因为我)素质高(所以我可以)素质低
Forwarded from 废话集 ℠
#PKM #Murmuration “拥有觉知的人,关心的是事实,因为他们需要确凿无疑的事实来反向观照自己,去思考自己在类似的情境下会有怎样的选择,于是他们通过理解他人的方式来理解自己,通过理解自己的方式宽容他人。没有觉知的人,并不关心事实,他们更关心所谓的动机,具体说起来,就是关心人性中的愚蠢和邪恶。他们需要这些东西,不遗余力地去证明这些东西,然后以此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道德。” © 和菜头

👨‍🌾 没有「觉知」,就没有「智识」。

关于什么是「智识」?可以参考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安德鲁·阿伯特(Andrew Abbott)的演讲 。
> https://www.youtube-nocookie.com/embed/fSFkljMNegY

视频很长(一个半小时),总体来说:认知,最重要的不是知识(knowledge),而是致知(knowing)。毕竟,我们将卓越的知识定义为由卓越的致知行为产生的任何知识。所以,致知决定知识。

所知之事(The Known,致知的客体),有两个重大变化:第一,在我们所知之事中,关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社会生活的知识远多于其他;第二,对知识的渴望与知识的商品化之间的竞赛,不断地把我们知识的客体分解成的越来越小。而致知的主体,即致知者(The Knower)主要变化是,社会性致知者(Social knower)的兴起,如学术团体、研究机构;自二战以来,组织作为致知者正稳步上升,如Google、Facebook等;第三点,物(如电脑)作为致知者的重要性正不断增强。至于知识本身,也即致知的结果,有一个主要的变化:不是已知事物的量有变化,而是其质有变化,知识越来越像商品——它不再是一个过程,而是结果。

而在当代,多数人转向社会性致知、「知为寻找」、以算法为致知,日益远离以手艺人独自工作的方式致知、以联想为致知、以话语论证为致知。

AI的流行,加剧了更多人对「致知」的理解为「寻找」(finding),他们会上网寻找知识的时间比思考的时间要长得多。他们把阅读本身定义为一种寻找。

这种「知为寻找」的模式与「知识由商品构成」的观念有关,因为商品是可以找到的东西。

他们关于致知的理解不包括任何真正的论证(argument)。如果你直接问这些某某的论证,他们会给你一个要点列表(列表上甚至会是某某说过的重要内容),但是它们之间没有逻辑 联系/关联。因为他们并不真正把论证看成复杂的逻辑句法,他们把它当作一个清单。
> 犹如上一条内容 : AI scum

致知的最后一个、也许是最重要的变化是话语性的、线性有序(discursive, linearly-ordered)的致知行为作为一种实践的衰落。

更糟糕的是向视觉致知的转变,比如《抖快红》的流行,但是「视觉再现」并不能有效传达高度复杂的思想,我们不会试图用纯粹的视觉命题来证明微积分基本定理,就像我们不会不用语言来表达哈姆雷特所面临的道德两难一样。

视觉致知并不是像话语致知那样的智识工具。这就是事实。

这些东西的产生,与我们的「认知扭曲」和「知识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均有关系。

没有「觉知」,就没有「致知」;没有「致知」,就没有「智识」。
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一切已死的先辈们的传统,像梦魇一样纠缠着活人的头脑
p站往往有奇怪的思考
和傻逼 hr 在年会第二天开始前干了一架

他奶奶的,和全公司人吵架和各部门经理吵架和办公室主任打架,这特么老板都不开,她是有啥背景啊
2025/07/08 14:51:36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