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甲)为什么每次和朋友出去玩,回到家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很失落?
我上网搜索,结果只有两种:
“你朋友不够好” —— 不,我朋友们都对我很好
“你社交能量花完了累了” —— 不,我精力很好没累着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每次我出去玩都很开心,但回来的时候都注定会感觉很失落?
(乙)也许和性愉虐会在事后的几小时内因为血清素和内啡肽耗尽而出现情绪低落的感觉一样,你需要在和朋友出去玩一整天然后告别回家之前获得一些“事后安抚”?
(甲)真的我需要的就是“事后安抚”!我需要有人把我哄进被窝,然后摸摸我的头说,“你今天也很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你!”
(丙)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虽然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开玩笑的感觉,但你真的可以:
1. 分别之前拥抱你的朋友,告诉你的朋友们你今天很开心;
2. 如果对方会理解你的需求的话,你也可以直接问,“今天有没有人讨厌我?”
3. “事后安抚”不只是性爱或者性愉虐才需要做的事情,人在非常开心和兴奋之后需要一个慢慢回到平静的过程,这很正常。 source
我上网搜索,结果只有两种:
“你朋友不够好” —— 不,我朋友们都对我很好
“你社交能量花完了累了” —— 不,我精力很好没累着
但为什么呢?为什么每次我出去玩都很开心,但回来的时候都注定会感觉很失落?
(乙)也许和性愉虐会在事后的几小时内因为血清素和内啡肽耗尽而出现情绪低落的感觉一样,你需要在和朋友出去玩一整天然后告别回家之前获得一些“事后安抚”?
(甲)真的我需要的就是“事后安抚”!我需要有人把我哄进被窝,然后摸摸我的头说,“你今天也很可爱!大家都很喜欢你!”
(丙)你不是第一个这么想的人!虽然说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有点开玩笑的感觉,但你真的可以:
1. 分别之前拥抱你的朋友,告诉你的朋友们你今天很开心;
2. 如果对方会理解你的需求的话,你也可以直接问,“今天有没有人讨厌我?”
3. “事后安抚”不只是性爱或者性愉虐才需要做的事情,人在非常开心和兴奋之后需要一个慢慢回到平静的过程,这很正常。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你并不需要让自己变得更有趣,你需要的是学会如何更多更好地去发现和享受有趣的事物。”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视角。慢慢地,我开始不再为了给别人塑造某个特定的印象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为了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老想着吸引别人来关注我。相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学会如何真正投入到有趣的事物之中;我开始不再在意是不是有人注意到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探索,然后让自己沉浸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社会总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作为某种品牌或商品包装起来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哪怕我们甚至根本不是网红。那些如何成功找到另一半的建议里,写满了“提升自己”、“培养各种各样可以在约会中展示自己的爱好”等等。但人生只有一次啊。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喜欢,而去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让“成为有趣的人”,妨碍到我们真正去享受有趣的人生?放下那些外在的目的,去做我们真正喜爱的事情吧。 source
就是这句话彻底改变了我看待人生的视角。慢慢地,我开始不再为了给别人塑造某个特定的印象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为了某种特定的审美价值而去做事;我开始不再老想着吸引别人来关注我。相反,我开始培养自己的好奇心;我开始学会如何真正投入到有趣的事物之中;我开始不再在意是不是有人注意到我做的事情。因为我知道,带着满满的好奇心探索,然后让自己沉浸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之中,才是生活的本质。
我们的社会总是鼓励我们把自己作为某种品牌或商品包装起来去迎合别人的审美,哪怕我们甚至根本不是网红。那些如何成功找到另一半的建议里,写满了“提升自己”、“培养各种各样可以在约会中展示自己的爱好”等等。但人生只有一次啊。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自由地因为自己一时兴起的喜欢,而去投入到某种爱好之中?什么时候,我们才可以不让“成为有趣的人”,妨碍到我们真正去享受有趣的人生?放下那些外在的目的,去做我们真正喜爱的事情吧。 source
= 关于伴侣关系的讨论 =
甲:当我的丈夫不愿去院子里看我种的番茄时,我就知道是时候该和他离婚了。这是我费了很大力气才打理出一个有着花园环绕的美丽院子,而当我种下的番茄终于结果的时候,他却不会去看一眼。
乙:如果是我,我也会离婚的。
丙: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情感邀请”或“邀请联结”,可以是邀请伴侣来看某些东西,也可以是通过大声叹气或是其他任何微小的试图引起伴侣的注意。你应该要关注到这些行为,并且贴心地给予回应。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每次都给出反馈,但你至少应在大多数时候给予回应。因为回应“情感邀请”,正是建立信任与情感联系的基础。
丙:我敢打赌,这些番茄使她意识到她的丈夫已经忽略和拒绝她的情感需求很久了。
丁:这从来就不是“看一眼番茄”的事情。
戊:你们说得没错。根据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的说法,伴侣寻求联络感情,就是“情感邀请”。比如,假如说丈夫是一位鸟类爱好者,他注意到一只金翅雀飞过院子。他可能会和他的妻子说 —— 快看外面那只美丽的鸟儿!他不仅仅是在说那只鸟。他其实是在向妻子索求一个表示感兴趣或支持他的回应,他希望Ta们是心心相印的。只是在那一刻,这种需求体现在了那只鸟上而已。
戊:然后这位妻子需要做出选择。她可以回应或忽视她的丈夫。尽管用小鸟邀请情感联结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甚至有点愚蠢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其实可以很好地揭示出这两个人的婚姻关系是否健康。具体说来,就是丈夫认为这只鸟很重要,应该让妻子一起来看。然后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妻子是否认识到这只鸟的重要性,并愿意尊重丈夫的兴趣。
戊:这种“情感邀请”互动对婚姻关系影响深远。那些在做完“情感邀请”互动测试之后六年内离婚的夫妻,平均来说,Ta们的“情感邀请”回应率为33%。也就是说,只有十分之三的需求被妥帖地满足了。而在“情感邀请”互动测试六年后仍然在一起的夫妻,平均来说,Ta们的“情感邀请”回应率为87%。也就是说十次里有九次,Ta们都会愿意去满足伴侣的情感需求。 source
甲:当我的丈夫不愿去院子里看我种的番茄时,我就知道是时候该和他离婚了。这是我费了很大力气才打理出一个有着花园环绕的美丽院子,而当我种下的番茄终于结果的时候,他却不会去看一眼。
乙:如果是我,我也会离婚的。
丙: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做“情感邀请”或“邀请联结”,可以是邀请伴侣来看某些东西,也可以是通过大声叹气或是其他任何微小的试图引起伴侣的注意。你应该要关注到这些行为,并且贴心地给予回应。这并不是说你必须每次都给出反馈,但你至少应在大多数时候给予回应。因为回应“情感邀请”,正是建立信任与情感联系的基础。
丙:我敢打赌,这些番茄使她意识到她的丈夫已经忽略和拒绝她的情感需求很久了。
丁:这从来就不是“看一眼番茄”的事情。
戊:你们说得没错。根据心理学教授约翰·戈特曼的说法,伴侣寻求联络感情,就是“情感邀请”。比如,假如说丈夫是一位鸟类爱好者,他注意到一只金翅雀飞过院子。他可能会和他的妻子说 —— 快看外面那只美丽的鸟儿!他不仅仅是在说那只鸟。他其实是在向妻子索求一个表示感兴趣或支持他的回应,他希望Ta们是心心相印的。只是在那一刻,这种需求体现在了那只鸟上而已。
戊:然后这位妻子需要做出选择。她可以回应或忽视她的丈夫。尽管用小鸟邀请情感联结似乎是一件微不足道甚至有点愚蠢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其实可以很好地揭示出这两个人的婚姻关系是否健康。具体说来,就是丈夫认为这只鸟很重要,应该让妻子一起来看。然后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妻子是否认识到这只鸟的重要性,并愿意尊重丈夫的兴趣。
戊:这种“情感邀请”互动对婚姻关系影响深远。那些在做完“情感邀请”互动测试之后六年内离婚的夫妻,平均来说,Ta们的“情感邀请”回应率为33%。也就是说,只有十分之三的需求被妥帖地满足了。而在“情感邀请”互动测试六年后仍然在一起的夫妻,平均来说,Ta们的“情感邀请”回应率为87%。也就是说十次里有九次,Ta们都会愿意去满足伴侣的情感需求。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甲:有时候你会在网上看到一些帖子,帖主会说,“我年轻的时候刚刚听说跨性别这个词,也以为自己是跨性别,但后来发现我自己并不是,因此我的经历可以说明现在很多所谓的跨性别只是在赶时髦。” 我想指出,你经历并不是“赶时髦”,而是在探索自我的认同。你这种探索很常见、很正常,甚至对有些人来说是很必要的。请不要用你这段完全没有问题的经历去攻击和造谣正在自我探索的年轻人。
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是无性恋,但当我性别转换,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舒适的时候,我发现我搞错了。在那段时间里,无性恋社群热情地接纳了我,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知识,告诉我“不想发生性行为”是完全可以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好我没有在那段时间去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否则我肯定会因此受到伤害的。我直到现在都会去为无性恋社群做义工,不仅仅是因为我想帮助别人,更是因为无性恋社群对我的恩惠。在那段你觉得你自己是跨性别或者可能是跨性别的时候,很可能跨性别社群也是这样热情地欢迎了你,支持了你,帮助了你。然后你发现原来你的困扰来自别的原因,这没有问题。但你离开跨性别社群之后,立即去背刺那个曾经对你非常友善的社群?那真是太糟糕了。 source
乙: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以为自己是无性恋,但当我性别转换,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舒适的时候,我发现我搞错了。在那段时间里,无性恋社群热情地接纳了我,给我提供了很多信息和知识,告诉我“不想发生性行为”是完全可以的。现在回想起来,还好我没有在那段时间去强迫自己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否则我肯定会因此受到伤害的。我直到现在都会去为无性恋社群做义工,不仅仅是因为我想帮助别人,更是因为无性恋社群对我的恩惠。在那段你觉得你自己是跨性别或者可能是跨性别的时候,很可能跨性别社群也是这样热情地欢迎了你,支持了你,帮助了你。然后你发现原来你的困扰来自别的原因,这没有问题。但你离开跨性别社群之后,立即去背刺那个曾经对你非常友善的社群?那真是太糟糕了。 source
Forwarded from 推特翻译
我知道,那种在社交场合里的不适与紧张不是一句“放松”就能轻易消解的,但我想分享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或许能为大家带来一些慰藉与启发。
我在国外读研时总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局促之中。当时我的同学们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年长的姐姐,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这位姐姐非常从容洒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一起去另一所大学听讲座,中途这位姐姐忽然想起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吃午饭的地方,便起身想要离开教室。她一边向台上小声致歉解释,一边快步走向前方的门 —— 结果却不小心推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只见这位姐姐毫不紧张,关上了门后还俏皮地说,“这间储藏室真不错!” 然后朝着出口的门走去。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没有人觉得她奇怪或愚蠢,反而被她的率真和幽默所感染。后来,我开始尝试去练习这份泰然自若,渐渐的,我不再因为那些不必要的小事而那么焦虑了。
我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多余的不安,拥抱自信与自由。 source
我在国外读研时总是很容易陷入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局促之中。当时我的同学们大多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只有一位年长的姐姐,大约四十出头的样子,这位姐姐非常从容洒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记得有一次,我们同学一起去另一所大学听讲座,中途这位姐姐忽然想起自己的钱包落在了吃午饭的地方,便起身想要离开教室。她一边向台上小声致歉解释,一边快步走向前方的门 —— 结果却不小心推开了一间储藏室的门。只见这位姐姐毫不紧张,关上了门后还俏皮地说,“这间储藏室真不错!” 然后朝着出口的门走去。
当时,我们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 没有人觉得她奇怪或愚蠢,反而被她的率真和幽默所感染。后来,我开始尝试去练习这份泰然自若,渐渐的,我不再因为那些不必要的小事而那么焦虑了。
我也真心希望大家都能摆脱多余的不安,拥抱自信与自由。 sour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