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留几手:手博士今日感悟:刘强东,一个充满江湖气的大哥。

企业家身上往往背负着公司形象,他的一言一行,承担着宣传、公关的任务。
有的企业家卖心灵鸡汤,有的企业家卖励志人设,有的企业家搞粉圈,有的企业家搞捐赠,有的企业家搞炒作蹭热点,有的企业家帮消费者拉车门,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里面有个特殊的男人叫刘强东,他选择陪一线员工喝酒。

有人说,喝酒有什么特殊的?
那可太不一样了。
浮于表面的摆造型,装亲和人设,谁不会呀?换作你,你也会。
早上起床,工作人员就给你准备好了服装,伺候你穿好,端来一杯咖啡,旁边摄影师全程记录。
秘书跟你说:“留总,现在去健身房搞一下呗。”
留总说:“搞这玩意干啥呀?”
秘书说:“勤奋人设呀,让网友看看,您这么大的老板还这么自律,他们有什么资格不努力?他们为什么不努力!”
拍完健身照,去车间视察产线,并且对工人下达最高指示:“你们一定要保质保量完成生产,给消费者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4k 高清视频全程记录,镜头角度呈现留总运筹帷幄的高光画面。
接下来去活动现场,跟消费者握手,送上鲜花,露出慈祥的微笑。
你们就说,摆造型这个活,换你你能干不?

而喝酒呢,纯粹是拼身体,拼意志,拼血性,硬抗。
尤其是一线快递员,几乎都是草莽人士,酒量不俗,流水席一摆,小火锅一煮,小烟一冒,挨桌轮圈敬酒划拳。
气氛烘托到这了,没有光鲜的服装,没有精致的拍摄剪辑,没有虚情假意的礼貌微笑,全是二两杯的白酒,一仰而尽,不喝就是不给面子,全是人情世故,快意江湖。
有人说,这是作秀。
那你给我做个看看?
酒这东西,谁喝谁难受,回家就得哇哇吐,凡是有点身份地位的人,稍微抿一口,就算给你面子了,别提陪你大碗喝酒大口吃肉了。
不管是虚情还是假意,人家起码坐这陪你喝,从下午喝到凌晨,喝好,喝到位,这就算真兄弟了。
而且人家 20 年前刚创业的时候,就这么干的,20 年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他不是临时起意搞个噱头,而是重走来时的路。
还有人捐款,捐个什么图书馆,捐个什么基金,确实也不少花钱,但是留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纪念物,算是捐了个 “青史留名”。
刘强东直接给老乡发钱,每一分钱都亲自递到老乡手里,没有中间商赚差价,自己承担税费,不留任何 “纪念”,事了拂身去,深藏功与名,这不就是江湖中的侠客吗。

当然,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是有瑕疵的,只不过有的人瑕疵暴露了,有的人没有暴露,有的人在用力隐藏。
就像我一样,瑕疵很明显,但瑕疵以外的部分又格外闪光,这就是复杂人性,构成了活生生,立体的人。
面对自己的不足和走过的弯路,我们付出代价,沉淀改进,不被任何坎坷击倒,什么叫软,什么叫硬?这才是真英雄。
在这里,我远程提一杯,遥祝东哥江湖路远,保重身体
@民航世界: 人民币 3% 的数字,是 swift 系统里的统计

你这个行为就跟去火车上问 “有多少人买了飞机票” 一样搞笑。

SWIFT 系统一年的结算量大概在 2000 万亿美元量级。
那么全世界的贸易额是多少呢?

大概不到 30 万亿美元的样子,占 SWIFT 结算量不到 1.5%。
而国际贸易中,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的比例大概在 2:1 左右。

也就是 30 万亿美元的国际贸易总额中,商品贸易有 20 万亿,服务贸易 10 万亿。
贸易总额进口出口各占 50%,所以商品贸易出口 10 万亿美元。

中国每年的贸易总额大概在 6 万亿美元左右,占世界贸易额的 20%,排名第一。
这其中出口大概 3.4 万亿美元,进口 2.6 万亿美元。

而中国出口贸易中,服务出口只有大概 270 亿美元左右,占出口贸易总额不到 9%。
因此中国商品出口额达到了 3.3 万亿美元,占世界总出口额的 33%,差不多正好是 3 成。

也就是说,全世界出口商品中有 1/3 都是中国生产的。

而中国贸易中,人民币结算比例已经超过 50%,也就是中国出口的 3.4 万亿美元中,至少有 1.7 万亿是用人民币结算的。

而人民币结算走的是 CIPS 系统,这个系统过去跟 SWIFT 有接口,数据共享,但从 2023 年起,就逐渐脱离 SWIFT 开始独立运营。

虽然内部数据没有披露,但我猜测 CIPS 的结算数据大部分应该与 SWIFT 已经隔离了,不然美国大概率不会眼睁睁看着中国跟俄罗斯 2000 多亿美元的贸易而放任不管。

如果把 CIPS 结算的 1.7 万亿美元拿掉,SWIFT 中剩下的商品出口只剩下了 8.3 万亿美元。

换句话说,SWIFT 这 2000 万亿结算额里面,真正卖货赚的钱只有 8.3/2000=0.415%,四舍五入基本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那么剩余的 99.5% 的结算额都是什么呢?
答案是金融及其衍生品。

说白了,这部分 “货币” 背后完全没有货,他们玩的就是数字游戏。

实际的 10 万亿货物贸易里,已知人民币定价,CIPS 结算的数额占了 1.7 万亿。剩下的美元欧元日元去分吧。

今年美国的进出口额还要腰斩。过不了两年,CIPS 人民币在全球贸易里的比重就要超过美元了
@北漂民工的日常:讲个卖日本房子中介如何坑钱的案例,考虑到大阪世博会前后,中介们已经出了很多货,这个案例有点晚。

众所周知,24 年东京房价创新高。大阪也涨了,涨幅也比较惊人,但是,全日本房价能创新高的只有东京,这也是日本的人口流向决定的,因为日本没有户籍制度,也不限购,所以你想来东京就可以来,这就导致东京聚集了全国约 11.5% 的人口(24 年数据)。连东京圈(神奈川、埼玉、千叶)24 年净迁入人口都超过 13 万,其他 40 个县全都人口净流出。
人口的净流入就导致了房价的大涨,日本就只有一个特大城市,东京都…… 但大阪并不是净流入的城市,这就决定大阪的房价可能没有长期上涨的基础。

其实这都不重要,毕竟判断房价的事情,相信大家都有分歧,大阪房价也确实在涨,能不能涨到世博会结束后稳住,谁都不好说。

问题是,一些中介干的事情,实在是炸裂。3 月份在日朋友发我一个案例,某中介发的朋友圈:恭喜客户拿下大阪 5000 万日元的一户建。
朋友惊了,大阪一户建咋这么贵,按理说这个价钱都能在东京都边缘区域整个一户建了。然后他去看了下位置,搜了下同地区类似公寓的价格,报价只有 1500 万日元。

所以中介主要是欺负你不懂日文,也不会查房屋网站,含泪赚了你 3500 万日元的信息不对称的钱。

然后接下来的骚操作是,他们承诺可以包运营三年,帮你找租客,把房子租出去,变成生息资产。年化 4~5% 啦,反正比你国内存款高,对不啦?

你买之前他们告诉你,这个房子自带租约,或者我们很快找到了租客,愿意租下房子,价格是多少多少,你一听,租金好高啊,太划算了!
殊不知,合同可能是假的。或者说,合同可能是真的,但很快等你成交后,“租客” 就跑路了,原来,租客也是找的托,或者做的假合同。
这个骗局其实也能破,你大凡去房屋网站上查下房子所在地附近的同户型在租的租金,就能识破。比如你周围有一堆月租 10 万日元 / 月都租不出去的同户型房子,你为什么相信中介可以 20 万日元 / 月帮你租出去?
在日本租客是可以租期结束后不续约的,但如果续约则房东一般不能拒绝。中介直接签 3 个月的短合同,就把客户骗进来了。3 个月后,房子没人租了。

好,即便你有识别能力,以市场价格买到了房子,也正常价格出租了,那请问 3 年所谓的包运营期结束了,后续房子怎么处理?谁来处理?

你说中介?抱歉,3 年过去了早就找不到人了。找得到的中介已经换了 8 个赛道 4 家皮包公司了,上上上家公司跟我有什么关系?对了,现在我们推的是希腊民宿投资,老板了解一下?
要不要来,再上一次当?

你有这个实力,真不如梭哈大 A。
乃悟有个做外贸的朋友冉女士,最近给讲了讲故事。

4 月 9 号上午 10 点 56 分,冉女士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美国客户的消息,对面告诉她可以把智能鼠标拆分开报关,硬件算零件,剩下的随便算什么服务:

服务部分不收税。

就这样,一个智能鼠标按零件算,价值只有售价一两成。冉女士感觉豁然开朗,立刻试着向美国发了一批货物,结果过关时税费节省了 90%。

征关之治开始前的 4 月 8 日,懂王说每天能收到 20 亿美元关税。但结果对等关税第一天的 4 月 9 日,美国海关就出现了系统故障,直到 10 个小时后关税才被正确计算。

4 月 5 日至 14 日,按照美国海关的数据,关税一共收了 5 亿美元。

很多人说懂王失败了。也不单是乃悟的朋友,这段时间很多外贸商家都试着另辟蹊径,甚至还搞了视频教程。什么把家具拆分成木材 + 加工费,把充电宝拆分成外壳 + 电芯再加安全认证费,连越南的咖啡豆都可以拆分成生豆 + 烘焙服务费。

对于这些教程,冉女士觉得可能有夸张成分。她的鼠标因为附加值高,走的是空运,而大部分商家走的是海运,他们沟通客户、货代,然后再报关,怎么可能这么短时间内见到结果。

乃悟又分别问了义乌、温州和广东的外贸商家们,大家都说自己从来没有这样报关。你们说我就信,毕竟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外贸商家们现在主要分成三种。第一种出口的是有高附加值的产品,竞对少,美国客户愿意全部承担暴涨的关税。

第二种极致性价比产品。有温州卖小厨电和个人护理产品的商家告诉乃悟,就算加上关税,他们的商品依旧比其他国家生产的便宜。美国客户直接提升了终端零售价格,10 美金出厂价的产品,以前 15 美金,现在直接 30 美金。苦一苦美国百姓,骂名懂王来担。

第三种是既没有高附加值,也没有极致性价比的产品。美国客户好点的让你担一半,不好的要求你全部承担。商家不愿意,那就暂停。已经生产出来的堆放在仓库里,还没有生产的暂停生产。就这么一天天放着,每天的仓储费用就让很多商家们叫苦不迭。

为了应对懂王的征关之治,商家们现在都在开拓新的市场。乃悟的朋友前段时间去了一趟义乌,她告诉乃悟,那里现在挤满了中亚人,几乎都是一带一路国家的商人。

事实上,大多数商家们现在做的最主要的事情还是一个字:

等。

不光是我们在等,对岸也在等。大家在等啥呢?

就比如说这个每天 20 亿美元的关税梦想是怎么来的。按照懂王高级贸易顾问纳瓦罗的说法,每年多征 6000 亿关税,平均到每天是 16.5 亿美元。但美国经济学家算了算,发现这个数字就是按美国去年进口额 3.3 万亿乘以 20% 来的。

那我们来做一道应用题,美国有大约 70 个港口,按照他们公布的 2023 年数据,美国一年进口了 2800 万个集装箱,平均每天 7.7 万个。海关对集装箱的抽检比例是 3%-5%,用 X 光机检查一个集装箱要 20 分钟,开箱检查 1 小时起,那么美国海关需要多少人才能完成这个检查量?

这还不是全部,2023 年通过美国海关的小额包裹有 10 亿个,本来这些小额包裹是免税的,4 月 2 日懂王说了一律不免税。如果也按照集装箱比例检查,又需要多少人?

去年美国海关雇员数量是 6.8 万人,其中实际在美国 328 个美国入境口岸和 14 个海外预先清关点进行关税征收的员工仅为 2500 余名。他们每天平均需要工作几小时才能完成这些工作量?

一个个都说乃悟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你们倒是算算看啊。

来源:星球商业评论
和一个滴滴司机聊天,提到了指定女司机这个需求
按照他的说法,自从出了这个功能,他们正常干活的司机的投诉率暴跌,因为事儿逼才会关心司机性别,其他正常人并不会关心这个
虽然几天下来可能会少个把订单,但已经完全无关紧要了
他和其他司机一样,期望这个政策可以好好的执行下去 (@兲虎)
二十多岁年轻人最该做的事,不是攒第一个 100 万。不是向上社交、结识贵人,而是把自己当一件产品打磨,花所有的时间、精力和赚到的钱,去雕琢自己成才。 多数人的顺序是,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先积攒人脉、先努力打工攒钱,利用这些杠杆来实现财富自由。
但多年后回头发现,自己是浪费了那些本该用在自身从 0-1 的时间和精力,去讨好一份根本不在乎自己死活的工作、和看不上自己的人。就算看到机会,自己拼命去接,手也始终短一截,最后落得竹篮打水两头空。
所以,如果不是出生就继承了大笔资源和财富的人,人生资产一定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去积攒:能力资产、人际资产、人力资产,最后才是金融资产。 能力是首要的,决定了你是谁,后面三个都是杠杆,如果没有前面的 1,再多的 0 只是 0。(@信号与噪声)
@寝取的史官:认识一些收入很高的朋友,(比如我们游戏的一些超 R 玩家),和对方接触后会发现,好像也没有什么特别天赋异禀的地方,怎么就能赚这么多。人家可能的确没有过人的能力,但就是有实力强的大佬愿意把活给他干,愿意让钱给他赚。
为什么?因为大佬信任他。
大佬再牛也不可能事事亲力亲为,人的精力总有上限,就必然有些事需要分给别人做,而分给谁,通常就看两点。
1. 能力足够做这件事,不用多强,能办到就行
2. 相信这个人不会乱搞,会为大佬 / 项目 / 公司 / 组织的利益负责,不会出卖大佬的利益吃里扒外。而且这种信任不是基于某种监督机制管出来的,是种无条件的信任。
这种信任怎么来的呢?
来自长期点点滴滴的交互,慢慢培养出来。这种交互可以是共事,可以是共同生活,可以是共同做任何事情,不同的事可能攒信任度的速度不一样。
这种信任也是相互的,A 觉得这事可以交给 B,B 不会坑 A,B 也觉得把事情做好了 A 不会辜负自己。
一旦信任形成,即使因为能力不足事情办砸了也不会影响信任,能力不足可以培养,培养不出可以只做能力内的事,找一个能信得过的人比找一个能力足够的人要难得太多。
@九边 Pro:我读书那会儿总觉得有钱人的孩子一定天天找名师补课吧,后来身边有钱人越来越多,慢慢发现这本身也是一种 “皇后娘娘用金锄头”。
道理也不复杂,在咱们普通人眼里,读书是穷人孩子唯一的出路,但是你如果手里有点钱,就不这么认为了。
首先最基本的一条,读书这事真的是一小部分人的事,一小部分人就是擅长,其他人急死也没用,我读过我们省最好的中学,太了解了,那里边的人真没有几个苦大仇深的,就一个字,快,学啥都快。不过这些人在多年后不少人混的很差,因为他们有些只擅长学校里的,并不擅长学校之外的。
那些有钱的知道自己的娃不是读书的料就不逼了,普通人家没办法,除了鸡娃没别的路可走,明知道不行也得折腾。
其次路有很多,只是普通人走不了。比如我的一个领导,他家孩子就是个纯学渣,读了个三本,还是花钱进去的,后来给他搞了个汽车贴膜店,赔了三年多,去年行情那么差,竟然靠在某音卖遮阳帘把之前赔的都赚回来了,多说一句,遮阳帘纯暴利。领导一开始只是想给他找个事干,没想到他真赚了。
还有我高中有些学渣,一看就是走门路进来的,他们勉强补习上个二本,然后大一就开始卷考公,现在也混的不错,甚至比当时高中绝大部分学霸都强,因为他们家里有人给撑着。
所以吧,每次有人问,读书有啥用,我就问你一个问题,你家境咋样,能给你提供多元化选择不,如果提供不了,你还真没啥招,必须得使大劲,争取弄个本科。没有家庭的支持,又没有任何学历,让你知道什么叫真正的困难模式。
如果家境好,学历也就那样,是那块料就使点劲,不是就提前想想将来干点啥。我有个广州那边的读者,他们家几代人一直在做南洋生意,他娃考了个普通大学,他想都没想就带着娃去做买卖了,他觉得反正读完了还得做买卖,与其让孩子去瞎混四年,不如提前学点有用的。
学历这东西最主要的用处是找班上,很多人从始至终就没想上班,这玩意也就那样。
@天涯历知幸:看视频,中国大姐去非洲做生意,雇了好多当地人。闲暇的时候,大姐带着工人拍视频。收到打赏,就给工人改善伙食。
当地人主要食物是面糊糊,可就连这种面糊糊,都不一定能吃饱,就更别提什么菜啊肉。
所以,改善伙食,就是吃肉。
烧牛肉的时候,半生不熟的牛肉掉在地上,裹了一层灰,别说扔,连冲洗都没有,工人直接扔嘴里了,笑嘻嘻的说别浪费。
炸完鸡腿,油锅里剩余的一点点碎屑,几个工人围着锅,快速捡起来,放进嘴里,被烫的又是甩手又是砸嘴,尽管如此,仍然快速的去捡第二个。
捡完碎屑,那个油锅,一起做工的小夫妻俩,用面糊糊来回粘一遍,为啥呢?因为那锅里还有油,那可是油!就算一点点油花花,也要吃到肚子里,浪费不得。
有一次,吃鸡翅,每人分四个,有好几个工人,吃了一个之后,就不再吃了。问他们为啥不吃了,他们一边用手指蘸着盘子里的碎屑,一圈粘得干干净净,一边说要带回去给老婆孩子。
不止鸡翅,每次吃肉,都有工人浅尝几口后,把自己的那份带回家 —— 给老婆孩子,给妈妈,太好吃了,这可是肉,他们没吃过!
当然,不光有记得自己家人的,有工人小心翼翼的申请 [可怜]:老板老板,xx 今天生病没有来上班,我可不可以给他打一份饭,下班的时候带给他。
得到允许后,眼里都有光了,端着盘子,风一样的飘走。
不光改善伙食,看见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为了养下面几个弟弟妹妹,自己饿着几顿没吃。立马有人打赏,大姐拿着打赏,带着扛着几袋面粉给送过去。还带了好多种子,教几个孩子怎么种菜。
小夫妻,丈夫很努力工作,妻子刚生完孩子,就睡在地上,因为床垫太贵了,买不起。这刚生完孩子,就睡地下?自然有人,看不下去,打赏了个床垫。大姐带人扛着床垫过去的时候,妻子摸着床垫,眼泪都出来了,丈夫表示一定会更努力的工作。
最多的还是请吃饭,吃饭,必须是吃饭,不光吃饱,还要吃上肉。
就怎么说呢,我觉得吧,因为自己饿过穷过,因此见不得别人挨饿并且认认真真满世界扶贫的,也就我们老中了。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DtDt666:又刷到了学历这个话题了,
其实社会是个大筛子,用认知筛掉蠢人,用资源筛掉穷人,用规则筛掉老实人
在考律师证那段时间,经常听罗翔老师授课:
“学历就是提升人的下限,但学历对人的上限提升影响有限。上限靠的是什么啊?靠机遇和见识”
接下来的我撕开社会真相,刷新你的认知,可能很多人无法接受,但是这是事实:
在社会运行的规则中,有一个无形的筛选机制。
就像是有一个无形的大筛子,每个人从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社会的筛选。
每次筛选,通过的人继续前进,进入更高的阶层;
没通过筛选的人,被淘汰就只能留在原地或者较低的阶层。
社会中下层的筛选,主要聚焦于人的身体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以及认知的高低。
人到了中上层之后,社会筛选的重点发生了改变。
中上层的社会如何筛选人呢?主要看三个因素:认知,资源,规则。
中上层社会,用认知来筛掉蠢人。
人的认知有高低。不管是底层、中层还是上层,都有低认知的蠢人。
只不过在底层,底层大多数人,从事的是体力劳动或者简单智力劳动,比如工人、服务员、基层白领,对他们来说,并不需要多高的认知来完成工作。
因此,即便底层有更多的低认知群体,但并不会造成什么问题。
但是在中上层,人们普遍拥有更多的资源,承担更重要和复杂的工作,比如工程师,行业专家,政 F 或企业管理人员,这些职位对认知水平要求更高,社会影响更大。
所以,对于中上层来说,低认知的蠢人是一种灾难,他的愚蠢会更突兀地暴露在公众面前。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比如一些人出身底层,但靠婚姻实现了阶层的跃迁,如果认知没有同步提升,那么她在新阶层中,会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沦为笑柄。
再比如一些富二代,由于一代是暴发户,对子女缺少认知教育,二代们又没有像一代那样,在社会摸爬滚打过。因此一些二代会表现得很愚蠢,常常干出坑爹的事情,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些认知低下的蠢人,会迅速被阶层筛掉。
中上层社会,用资源来筛掉穷人。
这里的穷人,指的是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的人。
一个人混到社会中层,如果没有任何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是很容易被本阶层淘汰的。
比如一个农村出身的大学生,通过高考读了一所重点大学,毕业后在大城市里立足。他通过读书实现了阶层跃迁,从社会最底层到了社会中层。
这个时候,他会发现自己虽然学历不错,但是跟身边的人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优势。因为除了学历,自己其实是一无所有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在大城市打拼多年,最后还是无奈回到了自己老家的原因。
为了维持自己的阶层地位,除了学历还需要什么?需要累积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
我见过很多头衔是某某总经理、某某主任的人,身边一堆人跟着喊领导,出行都有专车接送,看起来风光无限。但当潮水退去后,才知道自己穿没穿底裤。
一个人再优秀,如果不懂得累积自己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源,那么他始终还是一个穷人,即使他暂时攀登到了某个阶层,最后还是会被社会打成原型。
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中上层。
中上层社会,用规则来筛掉老实人。
一个社会里,最核心的东西是什么?
有人会说是资源。当然,资源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最核心的。
一个社会最核心的东西,是规则。社会规则决定了资源的分配和归属。
规则的一面是秩序,规则的另一面,是权力。
底层人对社会规则不敏感,因为他们既不制定规则,也不执行规则,他们甚至感受不到规则。
但中上层的人,有的是规则制定者,有的是规则执行者,有的是规则的获利者或者失利者。所以他们对规则会敏感许多。
但也有一部分人,虽然身处社会中上层,但对规则很迟钝,只知道死守规则。他们不懂规则的本质,不懂的规则边界与漏洞,他们是规则中的老实人。
老子在几千年前就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就是规则,人类社会的规则,和天地的规则,本质上没什么不同。
而道是从何来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规则从一开始,就是不存在的;而规则的出现,就是一个无中生有的过程,也是注定被打破的过程。
规则如此,权力亦是如此。规则的存在,就是用来筛掉那些老实人的。
很多人说我没学历也能赚钱的,也能当大老板啊,也混的不错啊,其实学历和能赚到钱是两个概念。
“学历就是提升人的下限,但学历对人的上限提升影响有限。上限靠的是什么啊?靠机遇和见识”
@纯银 V:网上经常看到人说:优质单身女多,是因为优秀的男人太少了,大多数男的配不上优秀的女人。
这句话当然毫无逻辑,有婚姻意向的优质单身女比优质单身男多,而不是优质女比优质男多。

我的确看到过不少婚恋节目里,女生年入 50-100 万向上,有房有车,外形也挺好的,说 “我要求一个条件相当的男的不过分吧?” 但她就是找不到。

这件事,其实是可以用投资逻辑来解释的。

2022 年 20 元的英伟达股票,和 2024 年 150 元的英伟达股票,买哪一只更容易赚钱?这不是废话吗?

男生年入 50-100 万向上,有房有车,外形也挺好的,这样的优质男大概率在他年入二三十万,没房没车的时候,就已经被提前锁定了,不会允许他流入婚姻市场。

一支大众眼中的优质股,比如腾讯吧,往往价格已经被炒得很高了,投资腾讯很难获得理想中的高利润。

如果目标是高利润,就要承受一定的风险,去投资还不算是优质股,但已经露出了上升苗头的公司股票。这样做当然有风险…… 风险和收益从来都是一体两面。

优质单身女多,就是因为只想要收益的确定性,不承受收益背后的风险。

什么叫收益背后的风险呢?你在 28 岁的时候和 29 岁的男人结婚,他没房没车,月入三万,但你觉得他人很好,合得来,未来也有不错的上升潜力,就算升不上去你也认了。

100 个承担这样风险的女人,其中总有几个押对了,老公蹭蹭蹭升了上去,成为优质已婚男。

事实上,大多数优质男在被市场验证为优质之前,就已经通过这种方式退出了婚姻市场。他们的老婆大概率是不如那些优质单身女貌美条件好的,但貌美条件好又怎么样?可选择的优质单身男数量极为稀少 —— 既然奇货可居,其中很多人不如在被锁定前多玩多睡,不急着被婚姻锁定。

你条件再好,架不住十个优质单身女 VS 一个有婚姻意向的优质单身男。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而不是 “我条件好,我值得更好的”。

不承担风险的高收益必然是一个低概率事件。

希望自己在 35 岁时找到工作体面,年入百万,感情也很好的老公,就像是希望 200 元买入腾讯股票(现在 450 元),稳赚一大笔。 腾讯最近一次股价 200 元是在 2017 年,也就是八年前。所以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路径是:八年前和一个处于上升期,年入三十万,并且感情很好的男人结婚,承受他上升乏力的风险。

如果不愿意承受风险,这八年里,可能 90% 的优质男陆陆续续退出了婚姻市场。剩下 10% 里边还有 8% “玩够了再结婚”,只剩 2% 有婚姻意向的优质男,这就是当前的现状:有婚姻意向的优质单身女比优质单身男多十倍。

所以优质男人去哪里啦?

大多数在他们成为公认的优质男之前,往往在 30 岁之前就已经结婚了。婚姻对象是 “喜欢你这个人”,不强求你很有钱很成功的伴侣。这件事往往强求不来。投资从来都没有稳赚不赔,婚姻也是。
@sven_shi:学历出身论这套东西会让很多小孩误入歧途,有了不切实际的愿望之后人生路就很难走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去扮演 “坏人” 去提醒这个孩子他真正的出身。这件事情最好就是他爹妈去做。

最近大家只要看新闻就会看到反复的旧闻翻炒。主角都是名校出身的女性,跑出来告诉大家她们赚不到钱。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然后就是专家和学校出来给大家描述 “另一种成功”。

原先的成功是什么?

是名校毕业生就会有很好的工作和很高的收入,过上很好的生活。这也是学历出身论的经济基础。

但现在情况变了。因为经济增速下来之后高薪岗位会迅速减少。要是毕业了没有好工作,哪里来的好生活呢?这个时候就需要舆论去引导大家接受现实。而受创最深的往往都是女性高学历者。接下去不仅是 211,就连 985 大学的名校女性就业质量都会全面崩掉。新闻里选几个同样经历并且乐观向上的女孩子来讲述这样的现实,也是给大家很好个心理疗愈。

国内读书花钱少,所以心态上还能调整。但是出国留学就不一样了,里面有的人出来讲经历就是花费了 268 万出国去读常春藤,回来月薪 1 万 2。不仅是心态崩,经济上也因为教育吃了大亏。

怎么调整?

是一开始就要调整,要家长来让孩子清楚自己的 “出身”。

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出身就是我们的父母。在教育投资上你选路的时候,要搞清楚你父母的经济能力和社会阶层。这话和我们舆论的价值观念不符合,但是很有用。我讲一个我遇到的例子。

我的一个朋友是广州人,做媒体行业,家里遇到了拆迁所以有了笔钱想送孩子出去读书。他从小对孩子都是鼓励教育,扮演的是一个开明好父亲的角色。孩子要留学,他就鼓励孩子自己去做去咨询。

他孩子去咨询回来就是中介给他推了一条方便进常春藤大学的 “捷径”,让他去申请美国读小语种类的专业,学法国文学。这个小孩从小学法语,也喜欢这些东西。而且中介讲明白就是申请不成全额退款。

小孩子肯定喜欢。因为他们从小都是受到学历出身论的环境熏陶。能进常春藤大学就是把大学变成他们的出身,不仅他们有面子,家长也有面子。而且他上网还搜到了有同样经历的人似乎是在哈佛或者耶鲁之类的学校学德国文学。他很向往这样的生活。

但是他爹懂啊。他爹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真正阶层,知道自己没有资格去 “虚荣” 的。可是受限于之前营造的开明形象,所以没办法直接和他说。

然后他就请我去做坏人。

我给这个小孩讲的道理也很简单。你知道人家爹是谁吗?不知道。人家父母送孩子比如去美国常春藤随便学点什么,回来就是继承家业。你爹就是个普通记者,家里那么点钱给你去读书,是要你将来通过努力劳动把学费赚回来的。

你一个中国人跑去美国读法国文学,回来是准备去新东方教法语吗?花个 300 万,回来能赚回来吗?

赚不回来,就安安稳稳读个理工科。你爹没钱,这条路你就走不通。你要走这条路,将来自己赚钱去走。40 岁进大学,肯付学费,人家一样会收你的。

就是这么段话,早点知道,人生就少走很多弯路。这小孩现在读读计算机,学的也不错。不管毕业前途如何,肯定比他去学法国文学要好。

道理就这么简单,人家有资格走通的路,你没资格走。因为你爹妈和别人不一样。
@tombkeeper:我发现有人近乎偏执地相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大伙儿都差不多的生活肯定比现在好,起码房子比现在便宜。

马志明写的《我的父亲马三立》中有这么一段:

“我的妻子叫张秀琴……1979 年我们认识…… 我们婚后先是和父母一起住,住在仅九平方米的小屋,后来弟弟结婚,我们就搬进院子里的小厨房,用凳子搭铺板,妻子怀孕生孩子就在那间厨房里。后来,文化局的领导得知父亲的住房紧张,很快给我们解决了一处单元房,我和妻子孩子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当然,马志明还算幸运的,能沾到马三立的光,最后毕竟分了房子。那个时代的普通人呢?我读高中的时候,已经是九十年代中期。教生物的老师,结婚时就在学校里自己搭了个类似这种 “小厨房” 的地方住。

还有些人认为至少那时候食品、空气、水比现在安全 —— 这么说吧,往奶油蛋糕上放真奶油,也就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儿。

八九十年代国内刚开始流行奶油蛋糕,过年过节走亲戚都送这玩意儿。

但那会儿如果用真奶油,根本没人买得起,所以主要是用氢化油。好一点的,略微掺点奶油。普通的就用氢化油和蛋清、白糖一起打成看起来像奶油的东西,实际吃起来一点奶味没有。最差的那种,估计里面蛋清都少,颜色发黄,对着光还有点半透明。我吃过,不是味同嚼蜡,就是真嚼蜡。

就这种玩意儿,人们也舍不得吃。你送给我,我再送给他。一个蛋糕能转十几户人家,有时候能一个循环转回来。当时报纸上专门讽刺过这事儿。

那时候工厂基本没有环保的概念。我家周围的几个厂都是各种废气废水直接排。严重的时候,肉眼可以看到空气是棕黄色的。那是什么呢?二氧化氮。空气中的二氧化氮浓度高到肉眼可见的程度,你们体会一下。

至于水 —— 反正一年中总会有那么几十天自来水不是无色无味的。需要先把水存起来,等一两天,有时候还要加点明矾,等沉淀了,再用上面的清水烧水做饭。

很多事情其实没那么难想明白,根本不需要知道上面说的这些也能想明白。主要还是想明白就不舒服了,心里那点东西就无处安放了。

————————————————————-

有人说怀念的不是物质 —— 呵呵,也只能这么说了,对吧。
@黑夜之睛滚雪球:绕开国内高考,通过精心包装去海外名校混个文凭,再回国通过特殊渠道进入特殊岗位 —— 这个现象是早就存在的,十年前、二十年前就已经这么操作了,但是最近 4+4 把这个事情进一步揉开,直白地摆在大家眼前。

​这里的核心还是 “绕开高考”。因为高考虽然被诟病 “题海战术”,把考得好的人说成是 “小镇做题家”,但标准化的考试,确确实实反而是最公平的一个选拔模式,很多纨绔子弟,就是无论家里给多少资源请老师或者补课,依然考不好的。

​在我读书的年代,身边认识的,就有那种参加高考不一定能考上二本三本的的,后来高三直接出国,申请到 UCLA、布朗、康奈尔、北卡教堂山、NYU 诸如此类美国不错的大学的本科。还有一些,是先出去读两年社区大学,然后再转学到名校,本科最终是 2 年社区 2 年名校,但文凭是名校本科文凭。然后再决定下一步,是回国,还是继续依赖名校本科文凭申请之后的学位。

​核心,again,是绕开了高考这个 “独木桥”。

​从 4+4 这个事情看,选拔人才,其实还是高考这个标准化考试最靠谱,很好奇董小姐之流,如果参加高考,能发挥出什么水平?和那些寒窗苦读的普通人孩子比,如何?

​所以,相对应的,看 “第一学历”(高考后的国内本科),其实在 HR 领域也存在很多年了。比如,长期以来,清北的本科学历,其实是求职市场最加分的(但清北本科也有它的问题,经常给国外输送人才)。

​这种对第一学历的看重,也常被攻击说是 “歧视”。但具体是被谁攻击?我估计大部分情况下是被那些高考没考好的人攻击吧。这里面很可能就有纨绔子弟以及其家人。

​总的来说,前两天被围攻的董明珠,这两天可能突然会收获一大波支持者,因为大家发现,所谓海归,确实经常被用作实现曲线救国(绕开高考)目的的一个特殊路径,里面可能充斥着见不得人的原因和内幕。

​从国际形势看,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中美差距的缩小和抹平,留学本身的吸引力也在下降。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国内各单位 HR 看重国内 “第一学历” 的理由也更充分了。

​说到底,高考还是重要,甚至可以说是社会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绝不能被破坏。
@冷月如霜:来自美国威斯康辛州的 Tim Friede 算是火了……

大概是美国大农村的高中生活太无聊,年少的 Tim 培养起了自己的特殊爱好 —— 养蛇。起初他只是收集附近能找到的小蛇,毒性并不算强。但他后来的胃口越来越大,饲养清单里多了许多致命的毒蛇。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我们的 Tim 同学也想得很开,养蛇人哪有不被蛇咬过的。如果被这些毒蛇咬到,那岂不是很危险?

打铁还需自身硬。为了培养对蛇毒的免疫力,Tim 同学决定,与其不小心被蛇咬,不如做好准备,主动被蛇咬,以此培养自己的抗毒能力。

游坦之默默点了个赞。

可 Tim 毕竟不是小说人物,2001 年,他差点成为达尔文奖的有力竞争者 —— 当时他在一个小时内被眼镜蛇连续咬到两次(别问他的眼镜蛇是怎么来的),直接在医院昏迷了 4 天。

先不论狂澜是怎么来的,反正 Tim 在鬼门关力挽狂澜,没被死神一波带走。苏醒过来后,Tim 痛定思痛,认真反省了自己的危险行为,最终做出一个违背祖训的决定 —— 还是先提取蛇毒,稀释一下再注射,对自己的身体更安全些。

于是脑回路一根筋的 Tim 在近 20 年里,主动被 19 种不同的毒蛇咬了 200 多次,顺便再给自己注射了约 600 次稀释的蛇毒。两种方法加起来,蛇毒进入血液的次数接近 1000 次。

能作而不死,说明 Tim 同学还是有点东西的。一家生物技术公司找到了 Tim,给他的血液做了分析,发现果然里头有不少可以中和蛇毒的抗体。

他们分离出了两种广谱中和抗体,用于后续的研究,一种抗体在小鼠模型中,可以完全抵御黑曼巴、印度眼镜蛇等 6 种毒蛇的致死量毒液…… 另一种抗体则能抵御前一种抗体没有覆盖到的一些眼镜蛇和珊瑚蛇。

这项研究今天发在了顶尖期刊《细胞》上…… 按照计划,研究人员们希望能开发出更广谱的抗毒药物,方便在野外工作的人。

只能说工作中的强者,从不抱怨有毒的环境……
@一玶海岸:一、欧美金融业这么发达,一定也是关系户遍地?

对的,外资金融行业关系户相当严重,而且是明目张胆,正大光明的。

很多外资金融机构都有 internal refer 或者类似的项目。本机构非人力岗位的员工给人力部门推荐简历,如果最终成功入职,是可以拿奖励的。

因为如果是猎头推荐,需要支付的费用更高,内部推荐反而可以给公司省钱。

但是!

不能推荐自己的亲属,或者利益相关人。

你推荐朋友前同事可以,自己孩子和客户孩子不行。

但是,上一条只是理论上的要求,没法落实。

你只需要签署一个声明,说明自己和推荐人不存在亲属关系以及没有利益冲突,就可以了。

事前没有审查(在特别重视个人隐私权的境外,公司 hr 根本没法核实),但事后如果爆出来会有处理。

记得几年之前,某外资投行的高层给权二代们安排实习岗位,被举报到美国总部,最后黯然离职,就属于事后处理。

事前管不住,也没法管。

二、关系户这么多,后果和解决方法是什么?

首先…… 没有后果。

金融行业,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地方,是一个非常活跃的行业。

人心也特别活跃,薪酬和跳槽都非常市场化,开除人也简单。

人才流动性极高。

很多人是靠着离职跳槽来实现涨薪的。

关系户推荐的那些人,过两年就在离职和跳槽的大洪流里卷走了。

也同样因为如此,也不需要什么解决方案。

超高流动性的市场化,根本不怕这些关系户。

还有,金融是一个层次丰富的行业,富二代红二代 N 二代都能物尽其用,哪怕是废物也有废物的用处。

您不是二代么,拉存款找资源啊。

富二代找存款,权二代找贷款。

就算真有服不上墙的烂泥二代,不合格开了就行,他自己受不了离职也很容易。

能进、能出、能上、能下,又能物尽其用,废物利用,根本就不在乎关系户这种事啊!

当然,上述这些情况不适用于所有行业。

一定是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市场环境,才有不怕关系户的基础。
@范雎:门阀政治形成分一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东汉中后期:
时代特征:豪强大户 + 经学世家 + 察觉制 = 世代二千石
时代名言:“举秀才,不知书;查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污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二阶段 汉末乱世 - 曹魏:
时代特征:中央崩溃,地方势力抬头,郡郡称帝,县县自王。曹丕要称帝,向地方势力妥协
时代症状:九品中正制 1.0 版本。根据士人的 “门资(出身)+ 阀阅(功劳、阅历)” 定品级 ——“门阀” 一词,就是这么来的,然后根据品级授予官职
1.0 版本中,“门资” 还并非决定性因素,“阀阅” 还占着相当份量的比重。所谓的 “高门、次门” 还没有固定成型,优秀的寒门子弟甚至平民依然还有出头冒尖的可能

第三阶段 魏末、西晋
时代特征:司马懿父子要篡位,进一步向地方势力妥协,皇权进一步削弱,皇帝不过是势力最大的豪强势力而已。唐长孺先生总结:“西晋政权结构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的门阀贵族联合统治。”
时代症状:九品中正制 2.0 版本。所谓 “阀阅” 已经无足轻重,全凭 “门资” 定品级。社会彻底混凝土化,“高门、次门” 制度成型,寒门子弟以及平民基本上没有出头之日 —— 所以,他们纷纷去造反
时代名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第四阶段:东晋门阀政治
时代特征:皇帝垂拱、门阀专权。皇帝彻底被架空,诸门阀联合操持国政。

第五阶段:南朝
时代特征:经历了曹魏、两晋两百年的思想教化 + 东晋门阀政治的实际控制,“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政治理念,人们不觉得它有错,不觉得它有什么问题。
六百年前的陈胜吴广:“王侯将相焉有种乎?”
六百年后的南朝士人:“王侯将相就是娘胎里带出来的!”
所以,即使刘宋以后,皇帝重新获得凌驾于门阀之上的威权,但是在政治领域、文化领域,门阀尊卑成为一种自然权利,连皇帝都无权置喙
时代名言:“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

—————————————————————-
董小姐这事,比照历史,差不多是 “经学世家”“世代二千石” 阶段吧
@九边 Pro:假期跟一个老友聊了下,他有个 “普通人困局” 的说法。

他是地地道道的 11 年土博才在北京立住脚,他觉得现在对真正的天才级选手影响不大,这些人怎么都能出头,在国内或者去国外,都一样。真正难的是那些天赋一般或者中等偏上,但是非常努力的人,他们跟那些二代们形成了直接竞争,二代们能力差,但是有背景,折中一下,跟这些 “卷王” 们处在了一个生态位。他很感慨一件事,如果自己不是毕业的早,很难有机会爬到现在的位置。

而且二代们一般不会掺和真正的技术岗,比如科研、技术带头人,或者红海创业等等,这些位置就跟那些天赋极高的人留着了。

这也是为啥大家有个体验,那些十年前毕业的人,处境要比现在强太多,一方面那时候机遇多,另一方面那时候二代们没现在这么多。

也就是说,二代们跟天才们其实不是一个生态位,竞争关系不明显,跟普通人也不是,跟普通人当中那些佼佼者才是。很多人说的阶级通道,对于那些天赋极高的人影响不大,天赋很低的人影响也不大,真大的,是中等偏上那群。
2025/10/19 21:35:59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