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egram Web Link
电书摊
我们镇四面环河,只有西南一角与外界连接。就像一个“香瓜”,只有瓜梗与外界接触。几十年来,大车很少出没,红绿灯也不多,大都被架空了。可由于国道从县城穿过,为了疏解交通压力,国道改道。我们镇这个“香瓜”像糖球一样,从此穿在了这条“竹签”上。

原有东西走向的路网,被这条自西南至东北的路全部切断。民众为了赶集,则以各种手段横穿马路,逆行更是必然。当然这方便了河南面一些村子来赶我们集,但对我们没什么大用。原有很多商店、摊贩,也因此道路不通而倒闭。
从镇里面去县城有一条最短的路,但是人很多。这条新路绕了一段路,但是人很少。

那天我从没走过这条路,就看着导航去了。虽然绕路,经过一个山坡,但是人很少。这样很安全,而且你到达的时间稳定。

更重要的是,当你从山上往下俯冲时,你会看见远处一片苍茫,村庄错落有致。此时再放点歌曲,极似洛圣都。让我想起人间极乐之一。世之奇伟瑰丽之观,常在险远,此话不假。

和别人不一样,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东西。这也是独行开创的乐趣。当然独行不是一个人,是即使一个人也要往前走。
如何解决私有制造成的剥削问题 telegraph xlog
一、区分自然私有制与法律私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剥削,但并不意味着将生产资料变成公有制就没有剥削了。
私有制不是人发明出来的制度,而是一种事实,人和物之间是有一种自然、直接的亲密联系的。人本身就可以通过自身控制一定的物。然后,你需要与人合作才能控制更多,比如让家人帮忙。随着控制物的数量增加,你需要通过邻里关系、契约关系来控制。这些都一定扩大了人控制物的能力,但直接占有已经变成间接占有,关系已经不牢靠了。随着物的进一步增多,一些人开始通过国家来保护并让自己控制更多财富。这才诞生了法律上的私有制。
于是产生了一系列问题。朱门酒肉臭……

二、马克思主义解决私有制问题的弊病
马克思主义的解决方案是让法律上的私有制变成公有制。这样原有的剥削就不存在了。但公有制依然没有回到个人用个体权力控制物的状况,而是让国家中介承担更多间接占有的工作,肉包子打狗。相比与法律私有制,这种国家公有制是更大的法律私有制,因为它剥夺了所有人法律上私有财产的权力,致使法律与原始私有制也即人的天性违背。不光没有让人回归自然私有制,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如何解决马克思主义没解决而且搞砸了的事?
1. 维持自然状态的私有制。让社会整体的物尽可能地回归私人占有,也即自然私有制,并用法律绝对确立个人私有制的绝对神圣不可侵犯。
2. 平衡间接占有的法律私有制。平衡就是尽可能的维系个体直接占有的神圣性。其他的削弱大公司之类的借助第三方的方法最大缺陷在于中介会变坏。用国家权力对抗资本已经失败,用资本对抗资本也不能奢望,根本方法还是增加人民的个体权力。还是要维护民众的基本权力,如果为五斗米折腰,看病钱卖身,有权有钱者的权力会被放大,权力的来源就是人民,人民越弱,国越强。

POWERD BY 庄子:旧国旧都,望之怅然。
参见:个体权力 刺破社会契约论的幻想 人类如何走出剥削 越过马克思主义的迷思 对“共产主义社会”所需物质基础的探讨
tag:#马克思主义 #共产主义 #私有制 #自然私有制 #法律私有制 #去中心化 #中介 #个体权力 #资本 #商鞅 #庄子 #自然状态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用看似好的东西摧毁一个人。
过去,现在,未来。

人是不连续的时间生物。这是我认为的事实。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概念,只有存在一种。这种存在就像打点计时器的痕迹,又像电影的帧率,又像构成宏观世界的微观量子……

人们在时间的黑点上不断向前跳跃,这一过程是多么的神奇?时间齿轮如何能向前转动一格?人可识别的最小时间尺度是多少?

telegraph xlog


最近干活,闲来无事听听“当下的力量”。#书 很多推论与作法我不采信,正如我也不采信自己的。但当下的力量,此言不虚。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上海松江沃尔玛杀人事件
警情通报
2024年9月30日21时47分,松江公安分局接报警称,松汇中路某超市内有一男子持刀伤人。接报后,民警迅速到场,犯罪嫌疑人林某某(男,37岁)被当场抓获,18名受伤人员马上送医救治,其中3名伤者抢救无效死亡,其余伤者无生命危险。据初步侦查,林某某因个人经济纠纷,来沪泄愤实施上述行为。案件在进一步侦办中。
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
2024年10月1日

参见:为什么一部分人不希望中国变好? xlog
前几天,请几个老人来家里帮忙。她儿子是开挖机的,这两年也欠了一屁股债。我有个亲戚,他儿子原先是开厂子的,也欠了很多钱,夫妻俩被迫来到我们附近村躲债。这些老头老太都在谈论经济不好,也都在谈论人口越来越少了,镇里面的妇产科也取消了,县里面才有。有一个卖煎饼的邻居,他说一天只能两袋面,以前直接送到超市,现在必须得看着卖,竞争很激烈,这还只是最近一两年。

视频中的惨剧并不是个别现象,因为欠钱的不止一个。很多人为杀人者出了很多主意。殊不知,能走到这一步的人,又岂会听人劝?不管我们如何谴责,总有一些人会报复社会,而这些人的数量会随着经济动荡而增多。连老头老太都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明经济危机已经来了。

有时,我也会痛恨社会不公,但就像 #当下的力量 所言,我们应该接受我们的存在形式,承认这种事物的存在。另一方面,尽可能地让自己处于安全的环境。或许我们会失去一些自由或者快乐。但这和安全相比是值得的。十月一日的警情通报,特殊的日子更让我们反省历史,也在思考未来。对人或许不必亲近,但多一丝尊敬是好的。

🙏
《中国误会了袁世凯》(吕峥)一 #书 说,面对中华民国总理被杀,孙文选择武力革命,黄兴选择诉诸法律。
国人没有法治的传统,遇事也不会想到法治。在国人眼中,法只是统治的手段。正所谓有治人,无治法。善于变通的国人,自然不会一根筋的选择法治……

不过,正如莎士比亚所言:
“These violent delights have violent ends”这些残暴的欢愉终将以残暴结局。——《罗密欧与朱丽叶

以暴力破局,最终也会因暴力而结局。手段远大于目的,因为手段直接与客观世界作用,是外观的。暴力可以摧毁一切旧社会,但却不足以移风易俗。
法治其实和信仰类似。我们必须信仰法治,这样法治才会真的起作用。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者还是各个法学派,无不在说社会契约论证的不靠谱。用近乎臆想的论证方式,没有做实验也没有进行社会调查。反而成为美国法国革命的依据,并使整个世界进入了民主化时代。这是多么伟大的功绩。可惜竟被自然法的推崇者们几句宣言式的思想就搞定。

其实卢梭的一句话很好的诠释了这一点:

“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

只要人民都秉持此种信念,这便是最大的客观事实。无论再多的苛责都不过是无能的嫉妒。因为“我们认为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认为”是真理,人民相信社会契约论,这就会让所有人自觉接受自然法的调整。人们通过法来解决政治问题,就会增强法律的权威。也就是说相信社会契约论本身就会促成一个社会契约的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所不能评价的。——参见《刺破社会契约论的幻想

#法治 #袁世凯 #孙中山 #黄兴 #社会契约论 #暴力
1👍1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偏见的力量
人都会沉浸在自己的认知之中。原先相信儒学、马克思主义,就会更加相信,大脑会搜集更多与我们原有认知相符的证据。所以,先入为主,尤为重要。洗脑必须从娃娃抓起。当然逆向思维,我们也可以留意那些能够增强自身快乐的理念,这样对某种快乐的偏见会让我们不断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并享受它。参见思维可否root?

确认性偏见(也称为确认性偏见、我方偏见、 或相投性 #偏见 )是一种以确认或支持某人先前的信念或价值观的方式搜索、解释、偏爱和回忆信息的倾向。当人们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相反的信息时,或者当他们将模棱两可的证据解释为支持他们现有的态度时,就会表现出这种偏见。对于期望的结果、情绪化的问题以及根深蒂固的信念,这种影响最为强烈。——Confirmation bias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为自己努力工作
努力工作可以赚钱,但赚的是社会对自己未履行的债务。
曾听一个水电工说,自己家的水管很长时间都不修,也不铺设什么线路,给人家干活很勤快,给自己干就懒了。群体给了意义。

另一种独自钓鱼,独自单机游戏,独自写作,独自看风景,鲁滨逊式的生存方式。他们自我创造的价值已经高于群体所给的价值。

金庸曾说: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

诚然,人是具有智慧的物种,还有什么能比和人在一起更有意思呢?但是人这种智能的存在并不能增添快乐,处在人群之中,才会倍感孤独。人所表现的不是平等互通,而是命令服从。不是人让人远离,而是非人的东西让人远离。

没有必要推崇独自生活,只是独自所做的事情反映出人所找到的真正价值。这种价值根植于自我,足够有生命力,也足够坚实。

群体指引的目标不能说不好,但一旦群体变动,人就无所适从,崩塌所有意义。也为了找到真正价值,我们必须蒙上双眼,看看自己是否还能看见星星。刚骑自行车时,放弃平衡的那一刹那,我们就获得了骑自行车的能力;激光点火核聚变燃料,聚变反应从此便可以独自运作。telegram
很多人不干活时就觉得很空虚,然后他们会用工作来进入快乐的状态,这很好,同时也有些问题。
我们只能为别人工作,而不能为自己存在。这种能力的丧失归因于我们对自身的忽视,对个体价值的忽视。
👍4
电书摊
过去,现在,未来。 人是不连续的时间生物。这是我认为的事实。并没有过去现在未来这三种概念,只有存在一种。这种存在就像打点计时器的痕迹,又像电影的帧率,又像构成宏观世界的微观量子…… 人们在时间的黑点上不断向前跳跃,这一过程是多么的神奇?时间齿轮如何能向前转动一格?人可识别的最小时间尺度是多少? telegraph xlog 最近干活,闲来无事听听“当下的力量”。#书 很多推论与作法我不采信,正如我也不采信自己的。但当下的力量,此言不虚。
当下的力量》讲述了思维的害处,只有在当下才会获得宁静。这是否与“思考即快乐”矛盾?

语言的模糊充满歧义,什么是思考?什么是思维?定义都不太相同。在“思考即快乐”中,这种思考是最广义的思维活动。即使所谓“开悟”,大脑也一直在运作,如何“空”?或许他认为空,但从客观层面,大脑一直在运作,这便是思考。


思考即快乐,其实是存在即快乐。因为思维本身就是生存本能的不间断的释放,无论苦痛,它都刺激着我们,无论何种刺激,都隐藏着快乐。因为苦痛,所以存在;因为存在,所以快乐。生命本身就是快乐。


当下的力量,并不排斥思考。有什么不是当下的时刻?吃饭、喝水、都是当下的时刻。就连 overthinking 也是当下的时刻。只是我们需要意识到这是当下的时刻。思考当然也是当下的时刻。“驾一苇之扁舟,凌万顷之茫然。”这就是思考的状态。
👍2
This media is not supported in your browser
VIEW IN TELEGRAM
人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众说纷纭。

从外观上看,所有这些状态都有一种淡而持久的快感。在欲望的尽头,也就是人的尽头,是能给我们带来持久快乐的东西。

艺术就是如此。

正如本摊喜欢写博客,喜欢幻想。并非因为我“笔落惊风雨”,而是因为“心向往之”。所以,我很理解创造的力量,这是一次快乐的旅程,发现自我的旅程,可能最后发现没有自我。大胆地去创造,反正没有什么是真正的创造,就像曾经那个玩沙子的我们。
🤔1
很多人认为整理房间需要勤快。确实,很多人因为拖延症和懒惰,不收拾,房间变得越来越乱。我以前也这样想的,所以心想,只要勤快就好。但勤快只是其中一步。后来,我认为应该建立一套制度,比如垃圾桶的位置、炒菜的工作流、脏衣服的收纳……这样一个个小程序,让整个系统得以运转与自动清理。

在《爱上收纳:井井有条又热气腾腾的家》这个小册子 #书 中,它提到“让每一片叶子都能找到恰到好处的容身之所”,提前规划好空间。更让我意识到制度的重要性。

文章分类,同样是让一盘散沙积土成山的过程。文章要有处可去,分类就是它的家。不过保守主义,分类是一种意识与长期工作,需要渐进。分类不仅是对现有文章的整理,也是对未来的一个指导。分专题的问题导向也有更助于人思考。如果说电书摊总论基本界定了本摊,那么电书摊文章分类其实就是电书摊分论的雏形。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保守主义。

telegraph xlog
可替代性与不争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凡是争斗,必有两方以上,多数情况更多。争斗,说明任何一方都是可替代的,并非“没你不行”。陷入这种争斗,离内耗与自我毁灭就不远了。

与其与人争斗,不如寻找一条人少的道路,进而寻求一条无法被替代的道路,这样才是“不争”,才可能是不争。

可替代性:但人之所以是人,虽然他只是群体中的一个地位低贱的个体,但是个体间有身份互换的可能。人类社会中猪羊无数,人们虽然吃肉,但是大多连猪死前最后一声喘息都没听到过,但猪永远成为不了人。只要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是可以替换的,那么这个文明就是可以重新洗牌,推倒重来的。但如果一个阶层的人成为了猪,或另一个阶层的人成为了龙,那么这个文明就绝对会死亡,新文明就会诞生。至于原先被称之为人的人,已经成为了猪。而这个文明也不再叫人类,而是龙的文明。正如虽然澳大利亚的袋鼠可能比人多,但袋鼠只是人的客体。

既然人与人之间是可以替代的,那么未必平民百姓就不能治国理政。不过,人与人之间的智力差异,教育差异,社会地位差异可能成为他进行阶级跃迁的障碍,但是大体上,包括他们的孩子的可能性是无限的。所有人仍然在人这个物理、生理范畴之内。从这个意义上,罗尔斯的无知之幕才能够笼罩,才能够发现一种实现正义的机制。
——参见《人类如何走出剥削
1
👍2
灵感助产术,是本摊写博客的一个转折点,篇幅不大,但意义深远。

今天写读书的价值与方法,需要说明读书时应该记录灵感,重新想到了这一篇。时隔两年,可以说,灵感助产术获得了胜利,本摊自此之后的文章,大体都采用此方法,我也对此方法感到满意。更应该重置分享给各位。

原文在 telegraph 名为新的尝试,2024-10-17 重命名为灵感助产术

#写作 #博客
读书的价值与方法

人每天都在饥渴地接收信息。读书,是接收信息的一种独特方式。本篇就是重新阐述读书对本摊的价值以及介绍个人读书的方法。

xlog telegraph
读书的价值
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关于书xlog telegraph 所有人都有自己喜欢的话题,也就有自己喜欢的书。如果你不喜欢读书,说明你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我从来不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强调的是读书之苦,本篇则是侧重读书之乐,也即价值。

书的价值不在于书而在于自身,所以有时想读,有时不想。但价值是可以被发现的。我们可能小时候不喜欢读书,但随着阅历的提高、需求的变化,书籍对我们来说也重新焕发光彩。

读书的价值,不仅在阅读,从寻书、到读书、再到推书,整个流程都有价值。

寻书
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这种寻觅,是那种漫无目的的闲逛。书的标题是最为重要的,或许这本书你并不喜欢,但一个书名却给自己无限遐想。

寻书,没有找具体书籍那种急躁,而是享受这种过程。或是在英文的推书中,或是其他。既可以欣赏别人的喜好,也可以感受一下异域风情。

刚开始,我们可能会找一些快感强烈的书,比如情节性、诱惑性比较强的小说,但随着精力的降低,我们会进入无书可看的一个状态,也就是书荒。其实好看的小说很多,只是我们看小说的能力暂时饱和了。这时候,寻书的乐趣就产生了,不“单恋一枝花”,才能“天涯觅芳草”。

曾经有一个老年妇女问我:“这抖音里放的那些故事是真的吗?”
我说:“当然不是,这些都是人编的。”
她说:“这些人真管,能编出这样的故事。我一直想看怎么办?有没有什么法少看些?”
我说:“等你看多了,就不想看了。”

读书
我曾与人聊天,用尽全力来丰富聊天的信息量,效果很好,但也很累。看闲书的效果不比聊天差,而且不累。更重要的是,没有人会陪你一直聊天,一直聊天的质量也会降低。

快乐,是我读书的出发点。这种快乐不那么强烈,不像爽文黄书那样吸引人不停阅读。爽文黄书太快乐了,所以不快乐。如“欲望的尽头:思考与艺术”所述,微弱的快乐最为持久。读书的快乐,也应该是微弱的快乐。

如果喜欢读书是恋物癖,那么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安静如水,任君采摘。

至于读书所增长的知识,这方面倒无所谓。看闲书,没什么太多机心,淡淡的快乐就好。

推书
推书,是一种输出。在读完书之后,可以不分享自己读的书,这样自己没有损失与收益。但如果分享,推荐这本书,我们会获得很多价值。

电书摊曾经推过很多书,但为什么不推了?推书推的是别人的思想,不如推自己的思想更快乐。实际上,哪有什么自己的思想?在论创造中,“造无创”已经论述创造是价值层面的事情。思想这种东西,没有 DNA,但可拿来主义。

此外,人必然接收很多信息之后,才可以输出。推荐自己认可的书,就像公布人工智能的训练材料一般,大家对本摊的认识层次会更全面。

这也是注明来源,引用的价值。推书本身也是让自己的话语体系与外界相连接,回归大宇宙。

更重要的是,推书和写博客这样一个工作流形成了闭环,构成了一套独立运转的系统。无论读书、推书、还是写博客,都会感受到快乐。

作为订阅者,希望接收更多新鲜的东西。推书与写博客相互补充,双赢。

本摊也可以在推书中,重新贯通自己的思想。任何人推书都如此。

xlog telegraph
2025/07/12 16:52:53
Back to Top
HTML Embed Code: